場論
正文
個人和環境是兩個主要成分。行為(B)是個人(P)和環境(E)的函式,用公式表達即:B=f(P,E)。個人和環境都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對個人來說有兩個主要區域:核心區和邊緣區。核心區又分為需要、認知結構等區域。邊緣區提供輸入輸出通路。在一定時刻只有少數核心區區域參與當前的行為。感知到的環境即心理環境,也可分成一些區域,這些區域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滲入性邊界,具有不同的正負效價。正負效價表明這些區域是期望的目標還是應迴避的障礙。某個區域的效價隨個人發展和環境變化而有所不同。環境區域的效價、個人區域的需要與不同邊界可滲入性程度相結合,產生向量力場。作為障礙的邊界是約束力,來自需要張力和目標效價的力是驅力。在一定時刻向量的模式及其強度決定著個人的行為。(見圖)
![場論](/img/d/675/nBnauM3XxEDOxMTOyE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勒溫的場論本是一個普通心理學理論,後來套用到社會心理學問題上。他的團體動力學概念就是場論的套用。正如個人與其環境構成心理場一樣,群體與其環境構成社會場。群體的特徵在於其成員的動力相互依賴性。個人的地位取決於個人區域與其他區域(群體成員)的關係。群體具有凝聚力和破壞力,破壞力來自於群體成員間妨害溝通的大障礙。群體就是一個力場,個人受歡迎或受排斥依賴於群體內各種效價的性質。
一般認為,勒溫企圖用拓撲學改造心理學,並沒有取得多大成功,但是他把動機視為動力和張力系統,把動機與
![電弱統一場圖](/img/f/54f/nBnauM3XwcTO5ATO3IDNzADMwMTM2MDO0YTMxADMwAzMxAzLyQ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希格斯場圖](/img/d/6bb/nBnauM3XygDN3gDOyczN0kDMwMTM2MDO0YTMxADMwAzMxAzL3c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