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形態

地貌形態

地貌形態是地貌的外形。一般包括地貌形態的長、寬、高、深和邊坡坡度的大小。以上數據可根據等高線地形圖、航衛片測算出,也可以直接測出。

地貌形態地貌形態
英文拼寫:[landforms,physical contours;the general configur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名詞解釋: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名詞詳解: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複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格線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1.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乾蛙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占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地貌形態地貌形態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占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範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裡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山地

地貌形態地貌形態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占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中間的一列是崑崙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崑崙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崑崙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範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崑崙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崑崙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其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1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崑崙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形態地貌形態
青藏高原位於崑崙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占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蕩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蕩,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線,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彆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乾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崑崙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地貌形態地貌形態
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地貌形態地貌形態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平原是地勢低平坦蕩、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裡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地勢形態

地貌形態地貌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我國地勢

我國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海拔高度在45-1480米之間,平均比降約2%。西北部為山嶽區,東南部為丘陵區。山嶽區層巒迭嶂,溝壑縱橫;丘陵區山包起伏,地勢較西北低平。

地貌類型

構造剝蝕中--低山地形 位於縣區西北部,有車上、黃崗、雙峰、潭山等鄉(鎮)。山體岩性為花崗岩和元古界雙嬌山群淺變質岩系。本區群峰林立,山勢雄偉,森林茂密,標高500-1400米,山峰因剝蝕作用,峰頂均呈弧形,山坡坡度為40度-50度,切割深度為200-500米。樹枝狀溪溝發育,溝谷多呈“U”型,泥質岩地段則多呈“V”型,縱坡坡降約15度-20度。

地貌形態地貌形態
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地形 位於縣區北東部,有花橋、同安、天寶等鄉。山體由花崗岩組成,標高200-500米。山坡較緩,山頂渾圓形。沖溝發育,山間窪地、小型沖積錐或洪積扇較為常見。

構造侵蝕低山、丘陵地形 位於縣區中部,包括芳溪--村前公路線以北的芳溪、橋西、天寶、敖橋、澄塘、棠浦和新莊等鄉的部分地區。山林由元古界雙嬌山群淺變質岩組成,標高200-500米。山坡坡度35度-40度。山頂多呈尖楞狀,溝呈“U”型。地勢自東向西增高,山坡變陡,山頂尖棱。植被自東向西逐漸繁茂。

構造剝蝕低丘、崗阜地形 分布於縣區南部,即芳溪--村前公路線以南地區,屬宜豐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由白堊系紅砂岩及二迭系灰岩等岩石組成,標高70-150米。丘頂多呈饅頭狀、桌狀,坡角約10度-20度,常見短淺溝谷。礫石組成的丘崗多光禿。砂岩、泥沙岩分布地區,植被覆蓋率30-50%。本區植被曾被破壞,土壤遭侵蝕,部分地方表土流失,岩石裸露。

河谷堆積地形 分布於錦江石市段及其支流耶溪、長塍港、棠浦河兩岸,組成階地及河谷地貌。一級階地由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組成,階層寬0.5-1.5公里,地形平坦,微向河床傾斜,高出水位2-5米;二級階地主要分布於錦江支流河谷,面積較小;三級階地零星分布於錦江支流兩岸,階面起伏約0.5-2.5米,階地前緣陡坎明顯。本區土層深厚,水肥條件好,是糧食的主要產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