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採藥,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症,痛苦難堪。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並在老者園內采來一把地米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照辦,服蛋三枚,病即痊癒。此事傳開,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熱潮遍及城鄉。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就在沔陽形成了風俗。以後逐漸傳開,在江漢平原一帶也盛行起來了。
做法
地米菜,洗淨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醬油等佐料,同雞蛋一起煎煮,將雞蛋煮熟後撈起食之,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
在湖南,農曆三月三這天吃地菜煮雞蛋更是講究新鮮和配料,地菜一定要是三月三當天采來的,再配上薑片、楓球、紅棗、路邊荊等中草藥與雞蛋同煮,這樣煮出來的湯汁和雞蛋才更具有藥用價值和意義。據老一輩說,如果想要真正達到祛風敗毒的食療效果,用新鮮地菜煮青殼鴨蛋,其實才是最好的。
三月三(據說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傳統節日大都與古代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上巳(三月三日)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植根於千年的農耕文明,亦符合專家們慷慨陳辭的三大特徵: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曆曆法為其刻畫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並賦予它們更多形而上意義;為封建社會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利用的儒家倫理學說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和實用意義以及實施形式。而隨著這些具有特定歷史內容因素的過時,傳統節日所內涵的文化象徵意義也就凸顯了出來。
價值
民間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據說三月三吃雞蛋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
地菜即薺菜,民間不僅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
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農村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的巳日,男女老少穿上新裝,或到水邊洗浴,或到郊外遊樂,認為這樣可以祛邪消災,平安祈福。《詩經·鄭風·溱洧》有生動的描繪:“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
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在三下江南時,每每命御廚以野菜為主料做成“百歲羹”讓萬歲節一飽口福。我國營養學專家在對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98種野菜進行營養檢測中發現,每千克薺菜中,含蛋白質和胺基酸高達41克,所含的胡蘿蔔素與胡蘿蔔相當,維生素c的含量僅次子辣椒、鈣、磷、鉀、鐵、膽鹼、香葉木甙及無機鹽等含量都比一般菜蔬高。
據《本草綱目》記載:“薺菜味甘性平,人心肺肝經,具利尿、明目、和肝、強筋健骨、降壓、消炎之功。”薺菜具有明日益胃、利肝和中之功效。南京人相傳三月三為薺菜花生日,民謠說:“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現在,人們在三月三還用薺菜花煮雞蛋,據說可治頭痛。我國城鄉素有“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之說。它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藥用價值很高,被譽為“藥食兼優的佳蔬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