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后形成土牆(即所謂"乾打壘")。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乾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城子古村隸屬雲南省瀘西縣永寧鄉,地處兩州(紅河、文山)三縣(瀘西、彌勒、丘北)雞犬相聞之地,距瀘西縣城25公里。
古村背山面水,屹立於飛鳳山上,山前碧水環繞、綠野鋪陳,土黃色的建築物在陽光下發出金色的光芒,遙遙相望清澗翠谷、漪瀾漣漣、魚躍蝦戲;坡頭屋後、白雲浮藍天、峰巒迭障、草林蔥蘢、風光旖旎、景色誘人。
城子古村被譽為民居建築發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一處集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園風光與少數民族古建築於一體的勝地。彝族土掌房1000多間,層層疊疊、集中連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牆連牆,下一家的屋頂即為上一家的場院,層層而上,直達山頂,極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譽為瀘西的“布達拉宮”。
建築特點
1、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2、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傳統民居,大多建築在乾旱少雨的高寒山區和河谷地帶。
3、建築材料以泥土為主,添加適量的木板木頭。山區泥土豐厚,石頭眾多,在村寨邊的山坡上隨手撬來一些大石頭,立起一二尺高的牆腳牆基,再用夾桿夾好築板作為模板。
4、挖來紅土倒進夾起的模板中間,用木杵舂築堅實土牆,等到土牆風乾曬乾以後,再把加工好的圓木頭架放到牆頂上,作為主梁。
5、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6、彝族土掌房1000多間,層層疊疊、集中連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牆連牆,下一家的屋頂即為上一家的場院,層層而上,直達山頂,極具特色。
自然環境優美、地方及民族特色濃郁的傳統風貌型歷史文化名村。
地理位置
瀘西城子歷史文化名村,位於瀘西縣城南部永寧鄉境內大永寧行政村。地處兩州(紅河州、文山州)三縣(瀘西縣、彌勒縣、丘北縣)交界處,距瀘西縣城25公里,瀘中(瀘西縣城至開遠中和營)公路穿境而過,是瀘西縣連通州內各縣(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門。境內立體氣候明顯、夏長霜期短、風小日照長、年平均 日照數達2176小時,作物生長期為285天,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南盤江支流小江河上游)中大河自北向南貫穿村境中部。
性質價值
景觀價值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於飛鳳山上,山前碧水環繞、綠野鋪陳,土黃色的建築物在陽光下發出金色的光芒,遙遙相望清澗翠谷、漪瀾漣漣、魚躍蝦戲坡頭屋後、白雲浮藍天、峰巒迭障、草林蔥蘢、風光旖旎、景色誘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大多數房屋屋頂相接,形成長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間土庫房首尾相連,與山坡隔為一體,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觀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了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建築價值
城子村大多數的民居建築,都是漢式建造技術與彝族傳統土築民居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在外牆及屋頂的建造技術上,採用的是彝族土築民居的傳統技術,但在建築平面布局及內院隔牆、開窗及防雨披檐和門頭等的建造上,都是漢式建築的典型作法以。聰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過程中,不斷的吸收外來文化和技術,將它們取精去粗,融會貫通,又將它們運用到住房的建造技術中,以進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與建造技術,使住所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及採光、通風等住房條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人文價值
在近現代中國革命史上,城子村曾出過一位風雲人物,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彝族愛國將領張沖。當時張沖的家鄉小布坎一帶沒有學校,父母將他送到城子村國小就讀,住在同學陳學易家,度過了自己的啟蒙時期,後張沖在離村二十餘華里的熊山樑子上進行抗日鬥爭,帶出了曾任省民政廳副廳長的張士明和第一任宜良專區專員張永和,這三人合稱“熊山三傑”,使城子村成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在民主革命時期,城子村是中共瀘西縣地下黨的核心堡壘、根據中心。1949年1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滇黔邊區縱隊前委、在此成立盤北指揮部,指揮瀘西、陸良、師宗、彌勒、路南、邱北等縣的武裝鬥爭。1949年2月5日,“邊縱”解放了瀘西縣城,同時中共瀘西縣委和瀘西縣解放委員會在城子村誕生。2月中旬,盤北指揮部在這裡開辦軍政幹部培訓班,大批優秀的革命幹部從這裡走出去,奔赴解放滇東,解放雲南的滾滾洪流中。
城子村歷史悠久,歷史人物眾多,如“昂土司”、“李將軍”等人物。
文脈價值
村寨選址與建設是個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典型案例:
中國古代風水歌吟:
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
山有來龍昂秀髮,水須圍抱作環形。
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
城子村背依高山,且山勢蜿蜒曲折,是為來龍;中大河流經村頭,並在村頭彎作環形;飛鳳坡前地勢平坦、寬闊,是為明堂寬大。中大河進村方向地形開闊,是為天門開,財氣順水而來,而水流出村方向則兩山夾一谷,地形狹窄,是為地戶閉,鎖緊財氣流出。
站在村後山向下俯視,可見村前有朝山、案山,且案山作三台之形,左右分布日、月二山,左青龍屬木,右白虎屬金,上朱雀屬火,下玄武屬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齊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完整。綜上所述,城子村在遺址與建設上多處符合中國傳統風水學說,是傳統風水學說指導村寨建設的一個典型案例。
村寨建設的歷史文脈發展得到完整的保存
經調查發現,城子村現存民居的建造年代有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據記載:明成化年間,土司昂貴在飛鳳山上建土司府、江西街,至今已500餘年。在昂土司鼎盛的年代,江西街房屋林立、店鋪相接、扣毀於兵火。城子村現存歷史最長的房屋為小龍樹山頂的二十四家人。據現居的房內的一位老人說此房建於清雍正八年,至今已270餘年。當時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旁屋順等高線於同一水平面上,樣式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無院落無窗子,房屋圍護結構均為泥土夯制。扣隨著人口的增加,村寨的發展由山頂逐漸向下及向北發展,建立了中營居民組團。建築樣式也隨著漢文化建造技術的進入而發生了改變,房屋逐漸變成了“一顆印”樣式即一正房、二耳房、一照壁,內院即為天井,以利於採光,靠內院一側牆,採用木質牆且開窗。這樣就極大的增加了房屋居住的舒適性。但這些房屋屋頂依舊相連成一個一體的平台,還保持著彝族土築民居的特色。隨後,發展建立了小營民居組團,此時的民居開始出現漢式門頭及坡頂建築,門頭下方斗拱等建築構件齊全、完整,已深得漢式建築的精髓(如李將軍第),但大多數民居在吸取了漢式建築的精華後,在屋頂與外牆的建造上依舊保持傳統彝族土掌房的特徵,成為漢彝建造技術完美結合的鮮明例子。
城子城因自然及歷史的發展,完整而真實的保存了不同時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點及發展過程,為民居建築史的發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稱民居建築文化與建造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中國少數民族民居盤點
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另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風俗習慣各異,也各自擁有著獨具特色的民居和建築,一起來認識一下我國風格各異的民族民居建築 |
中國少數民族民居
土庫房 | 土掌房 | 乾欄式木樓 | 石板房 | 侗寨鼓樓 | 侗宅 | 白族民居 | 白族門樓 | 土家民居 |哈薩克氈房|蘑菇房[哈尼族]| 傣族竹樓 | 竹架棚房子 | 土牆厝 | 千柱落腳房 | 達斡爾民居 | 碉房 | 布朗民居 | 木楞房 | 千腳落地房 | 撮羅子 | 仙人柱 | 冠蓋式住房 | 石條房 | 基諾民居 | 羌族碉樓 | 布依族民居 | 藏式氈房 | 黎族民居盤點中國各地各族民居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氣候,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