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塘鎮位於浙江省溫嶺市東南海濱,建築獨具特色,石屋、石街、石巷、石階隨地勢升降而修築,錯落有致。舊時, 石塘民居院落多為合院式建築,因防颱風等原因,牆體多用塊石壘砌,堅固厚實。慶豐村的這座民居即為典型的清代石塘民居,坐西北朝東南,合院式建築。院落位於山間平地,西對麒麟山,背靠龍公山,風光秀美。院落由進門、正房、左右廂房組成,二層,木石結構。進門兩側牆上方有獅子灰塑,惜左側灰塑已毀。正房三開間,樓上明間敬奉祖先牌位。左右廂房各二開間。天井設石台階通向正房。外牆皆用石砌,鋪地則用石板。屋面小青瓦蓋頂,壓以石塊,以防風颳。
此宅保存較為完整,簡潔明快,具有石塘民居的典型特徵,對研究富有地域色彩的石塘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石塘古建築特色
石塘鎮地處鉛山縣的東南部,距縣城河口鎮35公里;位於鉛山河的上游,有兩千多戶人家。鎮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呈“船”形。此塊風水寶地依山傍水、風光旖旎,以富饒秀麗著稱,鎮內至今尚存數百幢古建築。倘若站在鎮東面的石(石塘)英(英將)線上居高遠眺建築群的粉牆黛瓦,密密匝匝的馬頭牆所形成的天際線優美柔和、氣勢磅礴。依水成街
在這座紙文化博大精深的千年古鎮內,古建築可追溯到明清以前。徜徉於鎮內,古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它們以實物的形式記載了石塘鎮各個時期民俗建築的發展史。鎮內古建築以石塘河、“入”字型古官圳為紐帶,形成了坑背、闊板橋,中間街,港沿及查家弄、羅家弄、高義記弄、陳家弄、碼弄、高井頭弄、范家弄、天后宮弄、商會弄、潘家弄等三縱十橫的建築格局。在“三縱十橫”里,還有由密集的建築分割而成的眾多支弄。在有些支弄口的位置上建有高大而堅固的關窠,精美雄偉;並設有木門,夜間上閂(在坑背的豫則立弄口、火燒地弄等處至今仍留有當年柵欄門下端使用過的青石門鞋)。由各條里弄、街坊、門樓、城牆、護城河組成了一個固若金湯的防衛系統。鎮內的建築和水的關係的處理讓人嘖嘖稱奇,充分體現了古代的風水理念。官圳內清澈見底,像一條蜿蜒的玉帶,自南向北穿鎮而過,賦予小鎮生命的律動。那跨水而過的石板橋,木杵捶衣的清脆聲盪入遠山,使你感到格外的親切。每年秋冬在朝輝夕陽下,民居便與周圍的山、水、雲、霧構成了一副秀麗清新的江南水鄉山居圖。鎮內明清以來形成了徽派建築的格局,有商字型的青石庫大門,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以及林林種種的店鋪。這裡的古建築組成一個群體,高度集中。東線主要集中在查家弄、坑背和闊板橋;西邊集中在碼弄、下港沿、天后宮弄。查家弄里的查家、賴家,坑背的上下花朝門、王家、饒家與碼弄里的胡家、陳家、祝家,天后宮弄里的劉家的建築,占地面積都在數千平方米以上;一組多棟,由七八列廳堂大小數十間房間組成為龐大的居住群落。一個家族一個院落,院牆高大筆直;雖密集卻決不連牆共榀,以減少紛爭。因此,在高高的院牆之間形成了一條條幽深的巷道,而這些巷道直接通向官圳或河邊,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用水。在港沿街西邊臨河而建的古民居頗有特色,都是前店後鋪帶吊角樓的民居。在後部的吊角樓上建廊供小憩、晾曬衣物。每逢夏季的夜晚坐在吊角樓上納涼,遁著月色欣賞波光粼粼的河面,靜聽著潺潺的流水聲,迎著陣陣舒爽的河風,讓人處處體味著水鄉悠然閒適的生活。
鎮內的古建築大多在大門上有題刻、石雕和磚雕,內容豐富、工藝精湛。仙鹿街的“天和號”是一座民國初期的建築,它的門面從台基到拱門,全用大青石砌成。建築師們頗有創意地把門兩邊支撐拱頂的門衣設計成一對幽雅的花瓶,在花瓶上的各個部位雕刻人物、花卉之類的圖案。敦厚的門拱圈用粗線條來處理,這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的風格,是鎮內中西文化合壁的代表作。整個“天和號”門面設計新穎,獨具匠心。諸如大門額上的“瑞靄吾廬”,字型端正大方、筆力雄渾;港沿祝家門頂上“智水仁山”石匾,出自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名言,表現了主人精深的文化涵養。在天后宮弄里的祝氏“蘭室攸寧”宅第大門的青石深浮雕上,雕飾有四獅搶球、龍、鳳、麒麟、鯉魚跳龍門、文官身騎吉獸旁人手撐著華蓋寶傘等。在以前若沒有聖旨口諭的批示,一般的人家是不敢在大門上隨意雕刻有關龍的各種造型圖案的。這充分體現了居室主人當年的社會地位、也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實寫照。
鎮東線的闊板橋的“華封舊里”古民居群落內,由巨大的青石條構建的3開間門樓——祝氏門庭精雕細鑿,氣派非凡。屋內更是精工考究,屋面片瓦下均墊有一層兩公分厚的薄青磚,磚全部打磨過,平整光滑,嚴絲合縫,既能起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又使建築頂部色澤明朗絢麗。另外,在天井旁邊的廂間樓上建有閨房。在古代,未出嫁的小姐是不能拋頭露面的。不僅不能出自家宅院,而且一般只能在閨房內活動。若小姐選如意郎君,因樓上光線弱,天井底下光線強,小姐可從木窗的空隙間俯瞰客人,而客人絕對無法見到小姐的容貌。
朝向和大門
鎮內如此眾多的古民居群落,民俗民風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先人對擇地建房,對朝向和大門有嚴格的要求。自古以來就有“左青龍,右白虎”、“千斤朝門,四兩屋”之說。如此,朝門不僅講究門面裝飾,而且十分注重朝向。朝門一律靠屋東邊而立,縱使環境所迫,寧可開成斜門也要設法偏左一些。正廳一般不對大門,進了朝門是堵影牆或擋風壁板,要轉個彎方能進入大廳。這樣路人看不到屋內的活動,避免閒言碎語。羅家弄里的羅家的廳堂前面設有三重大門,若主人家來了客商,廳堂門一關,其餘只能從兩旁側門進出,可見當初主人家的富有和對安全意識的重視。鎮內的古建築群年代久遠,多數難找建築物建造年代的確切記載,但是從各個時期的建築特徵上又有些佐證。如周家祠堂、大禾基的祝家祠堂、劉家古民居的柱子為雜木材質,造型粗壯渾圓,石磉為覆盆式、簡潔利索無雕刻花紋;結構為抬梁式、雄渾厚朴,一般認為是明代建築。坑背的潘家,下港沿的徐家等處的古民居,融合了閩、贛的建築風格。閩北地區古民居的傳統製法是在廳堂上首的部位設左右兩根將軍柱,這幾處的官廳的構造正是沿用了閩式古民居建築的傳統做法。
官派建築特色
鎮內的幾處會館、祠堂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占地面積多達數畝。上下正殿大廳大多採用青石(石材,產自靠鉛山河西岸的永平安洲老爺彎象山青石洞內,水運極便利。據說,青石坯在洞內易加工,一旦青石出了洞口,見了外面的風過後就硬化了)做柱子,具有地方特色。例如,撫州會館整個建築群主次分明,體量非常龐大,對稱嚴謹、虛實相間,層次清楚。從東西向的軸線望去,一進高於一進,層層相通達,莊嚴肅穆,休廊直望,境界幽深,是座極具價值的典型徽派建築。在這些會館、祠堂建築的大殿里,少不了充滿人生哲理、自律警戒後人的楹聯匾額。基本上所有的會館和祠堂正殿兩邊都有照壁上陰刻或牆壁上塗寫“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字樣。水井是徽派建築的一大特色,對飲水衛生、防火都十分有利。徽派建築重視門面的設計,如當地的祝氏大姓,一姓建有三祠,每個祠堂門口的兩旁都建有一對雕刻精美巨大石鼓。石鼓同石獅一樣也表示了門第的高貴,在過去不登進士第的人家是不能建有石鼓的。
盤點中國各地各族民居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氣候,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