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第一次到康巴傳統的文化、經濟中心甘孜採訪。一路上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這一代金碧輝煌、氣勢巍峨的藏傳佛教寺院。大片的寺院建築群布局嚴謹,層次分明; 樓台重疊,脊窗棟樑都雕鏤彩畫得相當精美,表現了康巴藏族相當高的建築水平和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來到康巴,自然要投宿康巴藏族的普通人家。
康巴人的住房一般為2至3層的樓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牆,牆裡不用打木樁,卻能砌得光潔、嚴整。往往一排建築有幾十戶人家,宛如古代城堡,很是壯觀。一幢建築內的房間大小、結構布局安排得十分合理,很像內地城市建造的多單元式的樓房;不過這兒的民居都帶有一個大庭院,院門也修建得高大、結實。
從前康巴地區的諸族、部落之間多奔襲、爭鬥,民居內使用獨木截成矩形的梯道上下往來。這種獨木梯可以迅速撤除,以切斷進入居室的通路, 從而自衛防盜。現在的人家已經把獨木梯改建為帶扶手的台階式樓梯, 走動起來方便多了。
民居的一層設有向院外開的窗戶,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車庫。中層住人。這一層除了臥室、客廳客房、廚房倉房和廁所外,還布置了專門供奉神佛的經堂。經堂寬敞華麗,彩畫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龕占去了一面牆。經堂內還供奉祖上傳下來的唐卡、法器和高僧居留後留下的吉祥信物。在專門為喇嘛精製的禪床上,鋪墊著厚實、華美的毛毯。經堂是藏族人家的中心所在, 來了貴客,一定先要到此頂禮觀瞻,燒幾柱高香。在經堂里就連主人也不能坐臥。至於女人,即使是遠來的賓客,也絕對不允許在經堂里休息。這種習慣雖然無法使人理解,但康巴婦女卻墨守至今,沒有任何怨言。
|
有些人家千里迢迢地買回來電冰櫃, 然而康巴地區最熱的夏季,在房間裡呆著都要穿件薄毛衣,電冰櫃自然無用武之地,只能充當儲藏櫃。民居的第三層通常用來堆放糧食和雜物,不用彩畫。頂部修造得結實、平展,用以晾曬糧食,是很好的大涼台。人站在上面可以環視綠野鄉村和遠處的雪嶺江流。大涼台上設定著牛首造型的香爐,用來燃燒香草、柏樹枝葉,以敬奉神佛。這一帶的人家也有在院子的牆院上和房頂四角上安放白色石頭的習俗,顯示出古人白石崇拜的痕跡。康巴地區的民宅、寺以及各地的碉樓、佛塔,多是由能工巧匠不畫圖、不吊線直接施工建成的。幾百年來任憑風吹雨打地震而經久不塌,實在是一個奇蹟!
![康巴藏族民居](/img/0/f54/nBnauM3X1YDO3MjMzQzN2cDO2ETM3IzNxEDMwADMwAjMxAzL3Y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回想在康巴的日子, 陽光落盡了, 夜寒陣起, 收拾完工作了一天的照相機, 和房東一家人圍坐在燈火下面, 大口呷著酥油茶, 撕吃著風乾肉, 確實是十足的藏區風情。
![康巴藏族民居](/img/0/947/nBnauM3XzcDN5IDM5QzN2cDO2ETM3IzNxEDMwADMwAjMxAzL3Y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我還聽說藏族的民居建築和相隔萬里重洋的美洲印地安人的民居十分相像,就連使用的獨木梯都一模一樣,這一現象對於許多學者始終是個不解之謎。
返回:民居
盤點中國各地各族民居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氣候,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