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治理

 套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改良土地不良性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以利於集約經營的過程。

正文

 土地的整體性決定了土地治理措施的綜合性。其要點包括:①把土地資源各個要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治理。土地資源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因此要求各要素間的相互協調,以維護生態平衡。②把土地資源的利用和改造作為一個整體過程。根據不同的利用目的和利用方式,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③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成為一個整體。生物措施需要工程措施養育,工程措施需要生物措施保護。
土地治理的內容主要包括:
侵蝕區土地治理 侵蝕主要表現為風蝕、水蝕和重力侵蝕(見土壤侵蝕風力侵蝕)。乾旱、半乾旱土壤,經風蝕作用形成土壤沙化;水蝕與重力侵蝕常伴隨在一起,引起水土流失,是丘陵山區土地治理的重點。要從合理利用土地著手,因地制宜地確定生產方向,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以中小流域為單位,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同時要注意集中治理與連續治理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保治溝;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工程養生物,以生物保工程;治山與治水相結合,改土與培肥並舉。此外還應搞好川地農田和坡地梯田的建設,並通過攔、蓄、引、提和發展井灌等措施,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逐步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在缺乏灌溉條件的地方,應逐步建設以旱作農業生產為主的基本農田,合理布設足夠的防護林和草地。在長坡地可修建水平梯田,並大力植樹種草,使梯田與林草坡結合。在水土流失的溝道,打壩淤地要根據乾、支、毛溝等不同條件而採取不同的布設方式。侵蝕區綜合治理的實施程式是先治上,後治下;先治坡、後治溝;先治毛溝、後治乾溝(見水土保持壩地)。
紅黃壤區土地治理 主要是改善灌排條件和培肥土壤(見紅壤黃壤冷浸田)。
鹽漬區土地治理 主要是去鹽、控制地下水位和培肥土壤,其中心環節是區域性水、鹽運動的調控(見鹽土鹽鹼地排水)。
沙化區土地治理 主要是做好農、林、牧用地的合理安排,使地面有足夠的植被覆蓋。治理要以生物固沙為主,生物固沙與工程固沙相結合。對已發生流沙的地區,可因地制宜採用喬、灌、草結合的各種固沙措施,將丘間片林與丘表灌草結合起來,實行以草定畜,適當減少並穩定沙地草場載畜量;同時建立適宜沙地草場的合理放牧、輪牧制度與保護制度。在寬曠河谷階地,要因地制宜發展為牧業服務的種植業,建立人工飼料飼草基地,實行草田輪作。對受沙害的農田,要建立防護帶、護田林網和封沙育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對沙漠化土地,在有水源條件的地區可採用引水拉沙、引洪灌淤和引水阻沙等措施(見風沙土固沙林水土保持牧業技術措施)。
沼澤區土地治理 開挖完整的排水系統,同時採取上蓄、中防、下泄的措施,給排水創造有利條件(見沼澤土沼澤地排水)。
海塗治理 主要是圍海造田。治理工程包括圍海和造田兩部分。圍海主要是修築防潮堤,防止潮汐浸漬。造田首先須通過堵港蓄淡、引用河水、打井提水或興建水庫等解決淡水水源問題。農田實行排灌分開、鹹淡水分道;進行平整土地,種稻改良土壤。待土壤脫鹽、地下水淡化後則可實行水旱輪作,加深熟化土層。同時種植田菁苕子綠肥作物,多施廄肥,並結合其他農業和水利措施,加速土壤脫鹽和提高地力(見海塗排水)。
採礦土地治理 目的是把因採礦而被破壞失去使用價值的土地恢復生產力。主要是通過恢復適耕形態和減少表土可溶性、腐蝕性物質影響的措施,使土地重新為農業生產所利用,或作基本建設用地。復墾規劃要作為採礦規劃的重要內容,以使尾礦的排放和表土的保存有計畫地進行,保證採礦後形成的地形能符合土地使用的基本要求。如在採礦之前把表層土壤堆存,可有利於復墾後儘快恢復耕作層。此外還應採取措施增加土壤有機質以加速土壤熟化,以及處理採礦後所形成的坑塘水面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