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水溶性鹽類在土壤表層或土體內逐漸積聚的過程,即鹽化過程是導致鹽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是鹽化發生的必要條件。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溶有各種鹽類的地下水因蒸發作用而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至地表,其中的液態水分子汽化,水中的各種鹽類則殘留於土壤表面及土體,久而久之,土壤即因水溶性鹽類日益增多而鹽化成為鹽土。這種完全因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壤鹽化過程稱原生鹽化過程,形成的鹽土稱原生鹽土。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鹽化土壤,因人類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中鹽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並在地表積累,由此引起的土壤鹽化過程稱次生鹽化過程,形成的鹽土稱次生鹽土,耕作土壤鹽化多屬此類。濱海地區頻繁的海潮帶入土體中大量鹽類,在強烈蒸發作用下向地表積累而形成濱海鹽土。鹽土須經過改良,消除對植物的危害,才能利用。改良方法包括降低土壤含鹽量、降低地下水位、淡化淺層地下水及培肥土壤、抑制返鹽等。可分為水利改良和農業改良兩類。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排水、沖洗淋鹽、放淤、種植水稻。農業改良措施主要包括耕作、施肥、輪作、種植牧草和植樹造林等。採用鹽土改良措施須統籌兼顧、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改良與利用相結合。
分布
鹽土是鹽鹼土中面積最大的類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等省、自治區地勢低平的盆地、平原中。其次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大同盆地以及青藏高原的一些湖盆窪地中都有分布。濱海地區的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海州灣、杭州灣,包括台灣在內的諸海島沿岸,也有相當面積存在。鹽土是指表土層含可溶性鹽超過0.6~2%的一類土壤。氯化物為主的鹽土毒性較大,含鹽量的下限為0.6%;硫酸鹽為主的鹽土毒性較小,含鹽量的下限為2%;氯化物—硫酸鹽或硫酸鹽—氯化物組成的混合鹽土毒性居中,含鹽量下限為1%。含鹽量小於這個指標的,就不列入鹽土範圍,而列為某種土壤的鹽化類型,如鹽化棕鈣土、鹽化草甸土等。中國鹽土不僅地區之間的差別較大,而且同一地區積鹽狀況也有很大不同。濱海地區的鹽土通稱濱海鹽土。它的最大特點一是土壤和地下水的鹽分組成與海水一致,都是以氯化鈉為主,因此又稱為氯化物鹽土。二是含鹽量除表土稍多外,以下土層都比較均勻,這兩點是它區別於其它鹽土最主要的地方。濱海鹽土積鹽狀況有如下幾種:一種是距海稍遠地段,草甸植被較多,土壤積鹽程度較輕,含鹽量表層為2~3%,以下至150厘米差不多在1%左右,土壤有機質和銹斑較多,這種類型叫濱海草甸鹽土。一種是距海較近,經常受海潮侵襲的海陸交接地段,地面植物很少或僅有少量耐鹽的,土壤發育很差,積鹽程度較重,表土含鹽量為7~8%,以下土層至100厘米含量為2~4%,這種類型是典型的濱海鹽土。還有一種是在南海沿岸,地形低洼,土壤水分過多,潛育特徵比較明顯,生長蘆葦、茳芏(鹹水草)植物為主,表土含鹽量1~2%,以下土層含鹽0.6~1.5%的,叫濱海草甸沼澤鹽土;在靜風淺水海灣生長紅樹林群落為主,表土含鹽量1~2%,以下土層含鹽0.8~1.5%的,叫濱海紅樹林沼澤鹽土;在島周鹹水湖邊間歇積水地段生長海馬齒莧等耐鹽植被為主,表土含鹽量4%左右,以下土層含鹽0.5~1.5%的,叫濱海沼澤鹽土。除濱海草甸鹽土和濱海鹽土兩種沿海岸呈大面積的帶狀分布外,其它的多呈斑點狀或窄條狀斷續分布。
在黃淮海平原地區,鹽土一般多為斑塊狀插花分布,地形為小型窪地和大型窪地的邊緣地段。植被很少,多為光板地,或僅有稀疏檉柳、鹽蒿、鹽吸等耐鹽植物。表土有1~5厘米厚的鹽結皮,上邊多白色鹽霜,含鹽量1~3.5%,以下土層至150厘米,個別含鹽超出1%外,多在0.1~0.9%範圍,屬草甸鹽土類型,鹽分組成不很一致。在部分河流兩岸的背河窪地中,有少數含蘇打較多的鹼化草甸鹽土存在。
在東北松遼平原地區,鹽土零星分布在暗色草甸土、灌淤土或沙丘間低平甸子地中,生長少量鹼蓬、蘆草、西北利亞蓼、鹼蒿等。表土為1~3厘米鹽結皮或鬆散鹽粉末,含鹽量1~8%不等,鹽分組成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為主。以下至100厘米,含鹽量0.1~0.8%,鹽分組成以碳酸氫鈉和碳酸鈉為主,整個剖面的鹼性都比較高,pH9.5~10.5之間。通常稱做鹼化草甸鹽土或蘇打草甸鹽土。主要原因是土壤下部的岩層和地下水都含有一定數量的蘇打,在積鹽過程中逐步形成蘇打鹽土。
在內蒙古河套平原及寧夏銀川平原地區,鹽土比較大片地與耕地灌淤土交錯分布,這裡處在向乾旱漠境過渡的交接地段,土壤積鹽程度比上述幾個平原地區都要重一些。表層含鹽量多在3~10%之間,個別高的可達30%甚至50%,心土含鹽也在1~2%以上。積鹽狀況有下列幾種:分布在窪地邊緣的,生長稀疏鹽爪爪、白茨、蘆草、鹼蓬等耐鹽植物,表層有薄層鹽結皮,鹽分組成以氯化鎂—鈉為主。這種鹽土叫結皮鹽土。有的結皮中含較多碳酸氫鈉,鹼性較大,可叫鹼化結皮鹽土。分布在地形微高起部位的鹽土,生長海蓬子、芨芨草為主,表層除形成鹽結皮外,下面還有2~5厘米疏鬆粉末狀聚鹽層,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硫酸鹽—鎂—鈉為主。由於硫酸鹽被蒸乾失水後,體積縮小,使土內產生空隙,形成粉末疏鬆聚鹽層,這種鹽土叫結皮疏鬆鹽土。分布在低濕積水邊緣的鹽土,積鹽過程與沼澤過程交替進行,表層形成鹽結皮,心土、底土中的潛育現象明顯。鹽分組成,銀川平原表土以硫酸鈉為主,以下土層為氯化物—硫酸鈉類型;河套平原既有全以氯化鈉為主的,又有全以氯化物—硫酸鈉為主的。這類鹽土差不多都含有較多碳酸氫鈉,土壤鹼性一般較大,可叫鹼化沼澤鹽土。
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柴達木、新疆塔里木等地區,鹽土呈大面積分布。這裡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土壤長年處在積鹽過程中。不僅積鹽的程度重,形態多,鹽分組成變化複雜,同時積鹽途徑也多樣。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代表性類型是典型鹽土,它廣泛分布在洪積、沖積扇形地邊緣溢出帶的中下部,乾三角洲的中下部,以及湖濱平原,超河漫灘階地上。地下水位1.5~3米或4米,礦化度5~30克/升,高的達40~50克/升。聚鹽層厚度一般在10厘米以上,最厚的可達40~50厘米。積鹽的形態,有以鹽結皮為主、結皮疏鬆層為主、疏鬆層為主和鹽結殼為主等不同狀況。
種類
以結皮為主的鹽土,表土形成較脆硬的鹽結皮,厚10厘米左右,含鹽量30~60%。鹽分組成多數都是氯化鈉或鎂鈉和硫酸鹽—氯化鈉或鎂鈉類型,部分還有一定數量的蘇打。以下土層至50厘米,深的達100厘米,含鹽量也在1~10%之間。鹽分類型除個別與結皮層相同外,大多自上而下依次由氯化物→硫酸鹽─氯化物→氯化物─硫酸鹽→硫酸鹽有規律地逐漸變化。這種鹽土叫結皮鹽土,含蘇打較多的叫鹼化結皮鹽土。以結皮疏鬆層為主的鹽土,常位於地形部位稍高並微有起伏的地段。與結皮鹽土的差別,是結皮聚鹽層下面還有一層粉末狀上鹽混合的疏鬆聚鹽層。結皮層厚一般8~20厘米,薄的僅3~6厘米。含鹽量多在10~30%之間,高的可達70%以上。鹽分組成為氯化鈉或鎂—鈉和硫酸鹽—氯化鈉或鎂—鈉類型,也有部分為氯化鈣—鎂和硫酸鹽—氯化鈣—鈉類型,個別含蘇打的量稍高(新疆哈密西部)。疏鬆聚鹽層的厚度15~30厘米,部分不足10厘米。含鹽量6~20%之間,少數高達30%,低的不足5%。鹽分組成有硫酸鈉,硫酸鈣,氯化物—硫酸鈉,氯化物—硫酸鈣—鎂,硫酸鹽—氯化鈉,硫酸鹽—氯化鈣—鎂等多種類型,部分含稍多蘇打。以下土層含鹽量顯著減少,一般僅1~2%,鹽分組成多為氯化物—硫酸鈉或鎂—鈉類型,也有個別屬硫酸鹽—氯化鎂—鈉或氯化鈉類型的,這種鹽土叫結皮疏鬆鹽土。含蘇打稍高的叫鹼化結皮疏鬆鹽土。
以疏鬆聚鹽層為主的鹽土,常分布在排泄條件較好的地段。它的結鹽特點是疏鬆粉末狀聚鹽層從表土就開始,向下可達40~60厘米,部分不足30厘米,地面或多或少具有不完整的雛型結皮,鹽分呈粉末,部分與土粒結成不穩固的小結核。含鹽量以疏鬆層的上部較多,一般在10~30%左右,鹽分組成多為氯化鈉或硫酸鹽—氯化鈉類型;疏鬆層下部較少,僅2~3%,鹽分組成有氯化物—硫酸鈣類型,又有硫酸鹽—氯化鈣類型的。以下土層鹽量均在1%以下,鹽分組成基本上與疏鬆層下部近似,這種鹽土叫疏鬆鹽土。
以結殼聚鹽層為主的鹽土,常分布在排泄條件較差的淺平低洼地段或淺水湖泊的周圍。積鹽特點是形成堅硬的鹽結殼,外表坎狀隆起,民眾稱為“鹼門坎”。反面鹽分呈乳白、灰棕蜂窩狀、針狀結晶,比較疏脆。結殼層厚一般8~15厘米,厚的達20~35厘米,含鹽量20~50%,高的60~70%,是典型鹽土中含鹽量最多的一種。鹽分組成多為氯化鈉或硫酸鹽—氯化鈉類型,有的結殼下半部為氯化物—硫酸鹽—鈣—鎂或硫酸鹽—氯化物—鈣—鎂類型。以下土層含鹽量下降到1.5~8%,鹽分組成與結殼上層差不多,這種鹽土叫結殼鹽土。部分結殼鹽土表層被5~15厘米風沙覆蓋,故民眾稱它為埋藏鹽土。
上述各種鹽土,有些在結皮或疏鬆聚鹽層的下面,還可見到較堅硬的鹽磐。
此外,在部分洪積—沖積扇邊緣溢出帶的上中部,乾三角洲的上部和河流兩岸低階地上,有一種與鹽化草甸土插花分布積鹽較輕的鹽土,地下水位1~2米,礦化度1~5克/升。植物比典型鹽土茂密,覆蓋度30~60%,兼有積鹽過程和草甸有機質積累過程。有機質層厚10~20厘米,下部土層多銹斑。積鹽特點是表土形成草、鹽相互膠結的鹽結皮,表面有灰白色鹽霜,反面有鬆散的鹽晶。結皮厚3~8厘米,少數達10~15厘米,含鹽量5~20%,個別達20~30%,鹽分組成多數為氯化物—硫酸鈉和氯化鈉類型。其它有硫酸鈉,硫酸鹽—氯化鈉或鎂—鈉,氯化物—硫酸鹽—鎂—鈉和氯化鎂—鈉,硫酸鹽—氯化鈣—鎂和氯化鈣—鎂,氯化物—硫酸鹽—鈣—鎂和硫酸鹽—鈣—鎂等類型。以下土層含鹽量逐漸由2~3%降到0.1%,鹽分組成與結皮層大同小異,這種鹽土叫草甸鹽土。部分含蘇打稍高的可叫鹼化草甸鹽土。
利用
所有鹽土不事先經過水利土壤改良,將有害的鹽類沖洗出去,就不能從事農業生產。在局部地形低洼泉水出露的沼澤地段,由於近年水位下降,在強烈蒸發作用下,鹽分逐漸向地表聚積,形成兼有沼澤過程和積鹽過程的另一鹽土類型。積鹽特點與草甸鹽土相似,形成草、鹽相互膠結的鹽結皮,結皮硬度比草甸鹽土的稍大,並呈小丘狀隆起,下部土層藍灰潛育化特徵明顯,有的還出現薄層泥炭。結皮厚5~10厘米,含鹽量3~25%。鹽分組成有氯化物—硫酸鈉類型,有硫酸鹽—氯化鈣—鎂類型,也有以氯化鈉為主的。向下含鹽量顯著減少,除亞表層在1~3%外,其餘均小於1%,這種鹽土叫沼澤鹽土。
還有一種積鹽很重的鹽土,常分布在“鹼門坎”中間碟形低地部位,由於地表水流的匯集,地下水位大多小於1米,礦化度很高,常在50~100克/升以上。地面完全沒有植物生長,具有地質過程和積鹽過程的雙重特點。表層形成堅硬的鹽結殼,反面為白色、乳白色蜂窩狀、珊瑚枝狀、片狀等礦質化半透明鹽結晶,厚5~30厘米,下面為2~5厘米薄層較鬆軟的灰白色細粒土鹽混合物。此層以下為比較潮濕的各種土層,部分夾有數厘米透明顆粒狀鹽晶。結殼礦質化鹽晶層含鹽量高達60~70%以上,鹽分組成以氯化鈉為主。下部土層含鹽量4~11%,鹽分組成有的與表土一致,有的為硫酸鹽—氯化鈣—鈉類型,這種鹽土叫礦質化鹽土。
除了這些鹽土外,還有另外兩種的鹽土。一種是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到5~6米以下,土壤鹽分上聚作用減緩;一種是下降的更深,根本停止了鹽分向上聚積過程。二者的積鹽特點基本上與典型鹽土無多大差別,不同的是水分狀況較典型鹽土乾燥。特別是後一種,差不多全剖面都是乾的,同時地面出現開裂,結皮反面多荒漠氣孔。這兩種鹽土,前面的叫荒漠化鹽土,後面的叫殘餘鹽土或乾鹽土。如果地下水位再下降,荒漠化鹽土也就可以成為殘餘鹽土。
在青藏高原地區,鹽土呈斑塊狀分布在半乾旱高山草原和乾旱高山荒漠帶的湖泊周圍,河流兩岸及局部低地內,積鹽情況比上面乾旱地區輕得多和簡單得多。積鹽特點有兩種:一種是表土形成1~3厘米厚的鹽結皮,含鹽量5~10%之間,下部土層至50厘米,深的100厘米,含鹽量在1~3%左右,鹽分組成有的以氯化鈉為主,有的以氯化物—硫酸鈣—鎂為主。以氯化鈉為主的,鹽分剖面從上到下多依次由氯化鈉→硫酸鹽—氯化鈉→氯化物—硫酸鈣—鈉有規律逐漸變化,這種鹽土叫結皮鹽土。以氯化物—硫酸鈣—鎂為主的,結皮中多含有蘇打,這種鹽土叫鹼化結皮鹽土。另一種是表土形成1~2厘米具有馬尿般顏色的結皮,反面多蜂窩狀氣孔,結皮下面有較明顯的腐殖質層,心土多銹斑,底土還有潛育藍灰現象,含鹽量結皮層為3%左右,以下土層都小於0.5%。鹽分組成從上到下依次為氯化鈉→硫酸鹽—氯化鈉→硫酸鈉類型,全剖面的蘇打含量都較高,這種鹽土叫鹼化草甸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