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地
正文
在水土流失地區的溝道里採用築壩、修堰等方法攔截泥沙淤出的農田。有些地方把劈山填溝造出的溝台地也稱壩地。打壩淤地造田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見淤地壩),其主要作用是:①蓄洪攔泥,保持水土。若淤地面積與來洪來沙面積之比在1:10~15時,就可沖淤平衡,洪水泥沙均不出溝。②變荒溝為良田,擴大耕地面積。壩地土層深厚,水肥條件好,在正常條件下可比坡地增產量2~3倍,有灌溉條件的壩地增產可達5倍以上。③壩地形成壩系後,提高了侵蝕基點,溝床不會繼續沖刷下切而造成溝岸崩塌和溝坡滑塌。早在400多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就創造了打壩淤地增產糧食的經驗,如陝西子洲的聚湫加工壩地。陝西清澗、延川及山西離石、洪洞等地還保留有一二百年前的壩地。現中國壩地約有600多萬畝,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及內蒙古、湖北、山東等省(自治區),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在山溝間也有一些梯級小的自然壩地,主要用於種植農作物。有的國家如美國的留淤壩及日本等國的砂防工程則主要用於防洪和攔沙。
為充分發揮壩地增產潛力,須採取以下措施:①防洪保收。根據集流面積大小,採用上游淤地壩攔洪淤地,下游淤地壩種地增產,或副壩蓄洪,主壩種地,輪蓄輪種等措施。壩地淤成利用後,靠山修建排洪渠,邊排邊淤;同時在壩的上游緩坡地上興修梯田、埝地等田間工程,陡坡地上造林種草,乾旱、半乾旱地區還應結合反坡梯田、水平溝、魚鱗坑等工程進行造林整地。②排澇除鹼。一般採用加高壩體攔淤、劈山墊土、壩地上挖渠、打井或在壩地下面預先箍洞、埋管等方法,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壩地鹽鹼化、沼澤化。③壩地灌溉。根據條件,採用壩後引水、自流灌溉、庫壩結合、排洪蓄流、上蓄下灌、修建陂塘、聚積小泉小水、長蓄短用,或建設抽水站,抽壩中井水、附近庫水或壩下溝水灌溉等方法實現壩地水利化。④種植適宜的農作物。一般以種高粱、玉米、大麻等高稈作物為宜;尚未淤滿易受洪水淹沒的壩地,可種大麥、小麥、豌豆等早熟作物,搶在洪水到來之前收穫;已能防洪保收的壩地,可種水稻等作物。⑤加強壩地管理養護。發現壩體、溢洪道、泄水洞、排洪渠堤有裂縫、豁口、穿洞或坍堤堵塞現象,及時整修、清理,並種植草皮或桑、烏柳、檸條、紫穗槐等灌木,固土防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