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舞

四弦舞

“四弦舞”又叫“跳樂”,是流行於墨江縣彝族村寨中的一種自娛性集體舞。

基本信息

簡介

四弦舞,彝語稱為“葉切比”,意為彈著月琴跳舞,流行於雲南峨山、雙柏、新平等地區。羅作舞蓋一種風俗性舞蹈,
校園四弦舞校園四弦舞

彝語稱“羅作比”,流傳於雲南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金平等地。“阿細跳月”是雲南阿細支和撒尼支彝族民眾喜愛的一種舞蹈,舞蹈時男子彈奏大三弦琴和吹笛子,女子面對男子拍掌起舞,一般都在皓月當空時跳,到月落星稀時才散,故名“跳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彝族民間跳月舞的基礎上整理加工的民族歌舞“阿細跳月”,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他舞蹈,如煙盒舞主要在行於雲南紅河州的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屋,以及玉溪地區的元江、通海等地;銅鼓舞主要行於雲南文山州的富寧、麻栗坡、廣南、西疇等地的彝族民眾中;冬格朵荷是大、小涼山彝族中較具特色的歌舞之一;酒禮舞是流行於貴州西北部的一種彝族舞蹈;金竹舞是廣西那坡彝族的傳統祭祀舞蹈。

四弦舞四弦舞

形成與形式

貴州西北地區彝族中還流行一種儺戲,彝語稱之為“撮泰吉”,其意為人類剛剛形成的時代。跳“撮泰吉”者為男性,其裝束奇特,用布將頭頂纏成錐形,全身穿黑裝,上身和腿上纏有白布帶,臉戴塗有白泥的木質具。表演者用粗獷的動作表現初民時期人類的生活,一般在農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演出,主要用於祛除禍祟,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四弦舞四弦舞

樂器及配樂

彝族的民間器樂非常豐富,有獨奏曲和合奏曲等,獨奏曲中以大、小涼山彝族月琴演奏曲“秋風吹”到“打穀場”、“雷波調”,雲南無量山區彝族笛子獨奏曲“過山調”、“放羊調”,雲南紅河彝族的巴烏獨奏曲“阿哩”等最具特點。合奏曲在歷史上形成很早,最著名的是公元800年南詔宮廷樂隊赴長安所演奏的“南詔奉聖樂”,其規模宏大,樂曲優美,在當時唐都長安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四弦舞四弦舞
四弦舞四弦舞

現代彝族民間合奏樂以聶蘇支彝族的“歌舞組曲”和阿細支彝族的“阿細舞曲”最具代表性。著名的歌曲“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就是根據彝族撒尼支民間樂曲創作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