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唐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朕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據《貞觀政要》改寫)
譯文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捉了幾隻蝗蟲念念有詞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將要吞下去。周圍的人忙勸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為什麼要逃避疾病呢?”(說完)馬上就把它吞了。
注釋
①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貞觀為唐太宗年號。
②京師:京城,國都、長安。
③苑:古代帝王遊玩、打獵和躬耕的園林。
④掇:抓取。
⑤予:唐太宗自稱。
⑥遽:立刻。
⑦諫:委婉地規勸。
⑦朕:皇帝自稱。
⑧躬:身體。
⑨冀:希望。
⑩是:這。
⑪蝕:吞下。
⑫遂:於是,就。
⑬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稱。
閱讀提示
本文敘述了唐太宗在蝗災爆發後,吞食蝗蟲的故事。文章主要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唐太宗見到蝗蟲後咒罵蝗蟲與百姓奪食,“是害於百姓”,可見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憂慮的是民生。人後又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言語之中流露出一個心懷子民的帝王甘願為人民承擔責任的勇氣。當左右勸止他吃蝗蟲時,他說:“所冀移災朕躬,何疾避之?”進一步表現了唐太宗願為人民承載災難的勇氣和堅決消滅蝗蟲的決心。
唐太宗的精神及唐太宗的用意
精神: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勇於承擔責任和堅決消滅蝗蟲的決心。
用意:說明皇帝關心百姓
作者簡介
吳兢:唐朝史學家。陳留(今四川境內)人。季札第47代孫。仕歷大部份時間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則天當政時,吳以“有史才”之名,被薦入史館修國史。吳兢作為史官發揚了歷代史官言、諫官的優秀品格。他除能秉筆直書,還能不顧個人安危直陳政事。唐中宗在武則天去世後無力駕馭朝政,武三思、韋後、安樂公主各派勢力都在拉邦結派,政爭不斷,朝臣人人自危。安樂公主要廢太子而自立,太子因發動兵變失敗而被殺,後又把矛頭指向相王李旦。吳兢在此嚴峻形勢面前,他寫了《上中宗皇帝疏》,勸誡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誼,最終保住了相王李旦。數年後李旦執政,是為睿宗。吳在唐玄宗執政時,反對玄宗集大權於一身,群臣不敢納諫的局面,上疏玄宗要改變賞簿罰重、不聽諫言、繞開吏部自行任命官員的做法。他主張朝廷行政運作要按規章制度行事,他說:“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職分,而不可輒有侵越也。”吳兢從事修史工作長達40餘年。他還利用業餘時間寫出了紀傳體《唐書》、編年體《唐春秋》。吳兢後因與劉知幾撰寫《武后實錄》時,不替當朝宰相張說隱諱其惡,而被貶官荊司馬,後在天寶年間才得以返朝。晚年還執著於修史工作。吳兢撰寫的《貞觀政要》,後來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課。這部書九世紀傳入日本,德川幕府在1615年頒布《禁中並公家法度》中規定天子必讀此書。因此,《貞觀政要》對日本政局也產生過一定影響。吳兢終年80歲,因病去世。
有關資料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廟號:(唐)太宗,
諡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諡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
生卒時日:599~649
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係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開創了行書寫碑。太宗詩歌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在《帝范》《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