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河北省保定是堯帝故里,是堯文化的發源地,堯文化以其博大的涵裹力、吸附力、凝聚力、融合力而光耀史河。它影響著中國歷代統治者的行為手段和領導藝術,也成為人民民眾的一種道德取向和處世精神。
帝堯是華夏民族的文明始祖。奉行德政,心繫百姓,公正無私,輕權愛賢所致,使堯天舜日成為中國歷代百姓的希望。《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孔聖人評價堯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帝王之德蓋盛於堯”。“為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充分說明了堯在華夏民族歷史上的地位。
中心思想
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為什麼堯能發揚光大黃帝以來美德,能做到那樣至善至美?還是堯晚年說的一句話:“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記·五帝本紀》這句至理名言貫穿了堯的一生的行為準則,他終生所作所為、道德、生活就是利天下而福澤萬民。堯利天下而福澤萬民,首先表現在非常重視發展農業上,民以食為天,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裡,人民生活是最主要的問題,吃是人民生存的第一需要。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傳說堯“敬授民時”,組織人員觀測天象和氣候,根據規律制定曆法,用來幫助民眾按照時令節氣進行農業生產;曾經舉用后稷“播時百穀”,以解“黎民始飢”;鼓勵開鑿水井,發展灌溉農業,推動了農業進步。他決心解決當時“洪水滔天”、“下民其憂”的嚴重問題,先後任用共工、鯀花大力氣治水。這些都說明,他是十分重視解決人民生活問題的,為了老百姓的幸福而著想的。“堯之時……山不童而用瞻,澤不弊而養足,耕而自養《管子·侈靡》。”而且最後也的確讓老百姓過上了“自養”的幸福生活。《呂氏春秋·長利》 :“伯成子高(對禹)日:當堯之時,未賞而民勤,未罰而民畏,民不知怨,不在說,愉愉其如赤子。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堯給老百姓謀了福利,老百姓樂樂其融到了什麼程度。
其次是以德治國,愛護百姓。《淮南子》記載:“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北撫幽都,南道交趾。”這一段話是說堯舜在整個管轄內,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對老百姓都是像對待自己的子弟一樣,給予無微不至的愛和安撫。而堯舜自己則是克己奉公,“人之言君天下者,瓊台九累,而堯白屋;解九種,而堯大布;宮中三市,而堯鶉居;珍饈百種,而堯糲飯菜粥;麒麟青龍,而堯素車玄駒。……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唐堯以身作則,勤儉治國,衣食住行如同常人,序似老百姓都非常敬重他,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
堯帝開創了禪讓的先河,這一點恰恰是帝王最難做到的。也最能說明堯帝是為了人民百姓“利天下而福澤萬民“。帝堯本來就是黃帝軒轅氏的五世孫,帝嚳高辛的次子,帝位是承襲而來的,按說,他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丹朱,是無可厚非的。但因丹朱不肖,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堯認為如果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天下人就要受害而丹朱獨得其利,但如果把帝位讓給舜,天下人就會大得其利而只有丹朱一人不高興。權衡利弊,就以天下為重,《堯典》記載:“帝曰:‘咨四岳。聯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撰帝位!’岳曰:‘否德恭帝位’。曰:‘明明楊側陋。’師錫帝日:‘有鰥在下,日虞舜。”’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深人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山,參拜四位有道名士方回、善卷、披衣、許由。帝堯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在我們順平縣,也有堯訪賢的傳說,那就著名的堯帝訪舜的美麗傳說,並且有“訪舜橋”的地名。帝堯訪賢,充分說明了堯帝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為了天下蒼生百姓的幸福,選好接班人,他從上到下考察,從他的著名功臣四岳和共工,到山野村夫許由,最後確定到盲人之子,平民舜。可以看出堯對選擇接班人的謹慎,為了“利天下”,為了蒼生百姓的福祉,惟恐把政權落人那些野心家手裡,給國家、人民民眾帶來深重災禍。
堯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諧,也就是和合精神。《尚書·堯典》說:“(堯)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司馬遷也稱頌順唐堯時代,“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邦。”(《史記·五帝本紀》)在包羅萬象的堯文化中,和合精神處於中心地位,長期影響著我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取向和道德標佳。和合之道成為影響統治者的一種行為手段和領導藝術,成為人民民眾的一種道德取向和處世精神。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曾在《人民日報》撰文談和合文化,其中就引用《堯典》上帝堯“教化萬民,協和萬邦”的名言警句。和,是指異質事物的共存;合,是指異質事物的共生。和合文化也就是和諧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等多種關係,使世界在平和自然的狀態中發展。對於“和諧”社會,胡錦濤總書記有一個很好的詮釋,他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行和諧之道,並不是敷衍遷就。堯既講民主,又講法治,他曾經親自主持制定“五刑”,對於禍國殃民的人,則依法嚴厲懲處。堯為了讓人們能及時批評朝政和揭發壞人,設定了“進善旌”、“敢諫鼓”、“誹謗木”。毛澤東也曾說過:“讓人講話,天塌不下來,自己也不會垮台。”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百姓萬民無論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暢所欲言,做到下情上達,政通人和。“堯設誹謗之木於四達之衢”,讓平民暢所欲言,議論朝政,即使說錯也赦免無罪,現今誹謗木已演變為華表,屹立於天安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