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期刊簡介《哲學研究》是國家級哲學理論刊物,是哲學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之一。1955年3月創刊。先後為季刊、月刊、雙月刊。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1978年1月復刊,為月刊(其中1990年為雙月刊)。現由哲學研究雜誌社出版,印數約8000冊。
主要領導
《哲學研究》創刊時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雙重領導,1978年後改由哲學研究所領導。歷任主編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陳筠泉、李景源。歷任編輯部主任為:林聿時、張岱、王玉恆、方軍、王生平、鑒傳今。
基本任務
面向實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努力反映時代精神,從哲學上探討當今人類面對的重大問題、概括和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為宣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努力發現並支持富有開拓性、原創性的學術成果,營造健康的學術環境,以促進中國哲學事業的發展和哲學學科建設。
辦刊特色
倡導以現實問題研究推動基礎理論的研究,強調發揮哲學的探索功能;主張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為各種有代表性的學術觀點提供爭鳴機會;注重追蹤和分析國內外哲學發展的新動向,注重中外學術交流;重視對當代實踐和科學發展中哲學問題的探討;重視培養哲學理論研究中的新生力量。
主要欄目
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現實、關於主體性問題、關於價值問題的探討、關於改革的理論和方法論的探討、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發展、哲學與文化、商品經濟與道德進步、社會規律與人的活動的關係、傳統與現實問題的研究、中國哲學思潮研究、“現代新儒家”思想研究、關於研究社會的範疇和方法的反思、青年論壇、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以及學術評論、反思錄等專欄。
刊名: 哲學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主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0-0216
CN: 11-1140/B
郵發代號: 2-201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哲學研究
創刊時間:1955
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注意事項
為保護智慧財產權,確保刊物質量,哲學研究雜誌社決定,凡投《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世界哲學》、《中國哲學年鑑》的稿件,經中國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檢測後,完整檢測結果重合率超過25%,一律不予刊用。請作者務必提供稿件電子版。特此公告。
圖書
書 名:哲學研究
作者:(英)路德維希·維根斯坦,蔡遠譯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2-1
ISBN:9787500475439
開本: 16開
定價: 38.00 元哲學概念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作者簡介《哲學研究》是維根斯坦的重要的代表性著作。維根斯坦(1889~1951)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西方哲學家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對現當代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哲學家的哲學家”。學術界通常認為,近現代哲學曾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轉向,一次是由早期的本體論研究轉向認識論研究,另一次則是由認識論轉向語言哲學。前一次轉向的關鍵人物是康德,而後一次轉向則發生於20世紀20年代,其核心人物便是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的哲學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語言哲學問題,在他看來,哲學就是語言分析,哲學史上的爭論大多是由於誤用了語言所致。哲學的任務在於澄清語言的意義。
維根斯坦早期曾寫過一部名為《邏輯哲學論》的影響深遠的哲學著作,而《哲學研究》則是闡明他後期哲學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闡述了與《邏輯哲學論》大異其趣的思想,從而使其哲學思想明顯地區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後期的維根斯坦雖都關注於語言,但前期的他傾向於人工語言,後期則傾向於日常語言。維根斯坦的前後期思想分別啟發了兩種不同的語言哲學學派,並對哲學思想界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他前期的思想對邏輯經驗(實證)主義等有著深遠的影響,後期的思想則開“日常語言學派”之先河。
由於維根斯坦的後期哲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邏輯哲學論》中的思想的自我否定,故對其思想的把握更應側重於《哲學研究》。
維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闡述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如“語言遊戲說”、“家族相似”、“意義即用法”等。這些也是我們閱讀此書時應主要關注的內容。內容簡介
在多次嘗試把自己的成果聯結為一個整體但都沒有成功之後,我認識到我將永遠不會成功。我能寫出的最好的東西至多不過是一些哲學論述。如果我違背我的思想的自然傾向而迫使它們朝著同一個方向,那么它們立即就會遭到破壞——當然,這正是與這種研究的本性聯繫在一起的。因為,這項研究迫使我們從不同方向上穿越廣闊的思想領地——《哲學研究》中的哲學論述就像是在漫長而曲折的旅途中所作的一系列風景速寫。
經常從不同的方向上重新接近同一個或幾乎相同的景點,並對它們作新的速寫。
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哲學研究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現任所長為謝地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加強對哲學理論研究的組織領導,中國科學院院務會議決定成立哲學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由潘梓年、胡繩、李達、馮定、杜國庠、楊獻珍、艾思奇、金岳霖、馮友蘭、趙紀彬等著名學者組成。自1955年開始,經過半年多的籌建,於1955年9月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77年5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即隸屬於其下。
哲學研究所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1957年4月,毛澤東主席邀請哲學研究所著名哲學家金岳霖、馮友蘭、賀麟等到中南海做客,討論學術問題。197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因“文化大革命”停刊的《哲學研究》復刊。2002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視察,聽取了包括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筠泉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學者的發言,發表了重要講話。200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26次集體學習,哲學研究所所長李景源研究員就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與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問題作了講解,胡錦濤總書記在會後與他進行了親切交談。
哲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科技哲學以及文化問題、價值問題、社會發展問題等。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哲學研究所形成了辦所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發揮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以基礎理論研究支撐和推動套用對策研究,以套用對策研究促進基礎理論研究;充分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努力創造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和科學價值的科研成果,培養政治和業務素質高的優秀人才,把哲學研究所建成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充分發揮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哲學研究學科
世界哲學研究世界三大哲學體系: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印度哲學
中國官方統治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其他國家地區哲學:日本哲學、韓國哲學、俄羅斯哲學、阿拉伯哲學等等
宗教哲學類:佛教哲學、基督教哲學、伊斯蘭教哲學、道教哲學等等以此類推
其他種類形式哲學:藝術哲學、道德哲學(倫理學)、法哲學、歷史哲學、科學技術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生態哲學等等
其他涉及哲學類:邏輯學、美學、宗教學(不是宗教,也不是宗教哲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等等
許多科學也涉及哲學,如:作為思維科學的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哲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甚至要和哲學融合。
第一,關於方法論的檢討或反思。許多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從不同視角,積極檢視以西方現代化理論、啟蒙理性、西方社會科學方法等來研究東方歷史文化傳統及學術文本的局限性,借鑑海外中國學家(或漢學家)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經驗並檢討其得失,總結中國哲學學科創建百年來從依傍、模仿西方哲學到逐步建立起學科自主性的經驗,研究哲學與史學、哲學史與思想史路數的區別與聯繫,試圖摸索、建構更切合東方、東亞或中國哲學的方法學系統。
第二,中國經典的詮釋成為主潮。“經典文本—思想學術”兩者之間,有一定的思想空間和語言張力,關鍵是時代背景及學者們的學術方式或思想理路。由於中國典籍的豐富、深刻與遠久,由於時代性問題的凸顯和學者的理論自覺,由於中西之間的學術、學者的交流與對話,經典詮釋的問題是近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研究的焦點之一。學界引進伽達默爾詮釋學方法或胡塞爾現象學方法等,同時思考自身的詮釋傳統,加強了中國經典詮釋的方法學研究。而當前大家關注的經典詮釋問題不僅包括經典詮釋的方法或方式問題,也包括經典詮釋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僅包括現代中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也包括古代中國學者與近代西方學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不僅包括西方經典詮釋學與中國現代學術的結合,也包括中國固有之經典詮釋的歷史與內在理路。
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思辨。思辨可以有三種形式:其一,演繹式思辨。就是通過一定的概念、範疇、體系對新觀察到的現象辨析和認知,以及從一般性的概念出發確認個別事物;其二,歸納式思辨。就是通過對一定數量的事物或知識的認識、感知概括性、綜合性認識的過程。它的發展歷程是從實物或知識片斷到概念——關係——系統——整體;其三,頓悟式思辨。一般適合於對純抽象問題的研究,諸如神、靈、魂、等宗教問題的研究。哲學的研究,一般來說不適合於實證性的實驗研究,諸如辯證唯物論的物質、神學的上帝都是無法用自然科學那種實證的實驗手段予以證實的。
從人類認識史和認識結構來說,哲學就是人類關於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體、關係以及人們在此基礎上使之順應人類需求的知識體系,因此可以分為實體性知識、邏輯性知識和操作性知識。實體知識又可以分為物理性認識和形上學性認識;邏輯性知識又可以分為結構性認識和系統性認識;操作性認識則主要是滿足於人類需求的技能知識。比如薩滿教儀式就是一種操作性技能知識的演繹。據此,可以把哲學分為幾大類:儒學主要是基於邏輯性知識的操作規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學主要是基於形上學知識的操作性知識體系: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而為人治國應該無為而治。馬克思主義是基於實體性知識、邏輯性知識基礎上的操作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