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上學原理

道德形上學原理

《道德形上學原理》,是著名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名著,中文版由著名西方哲學史專家苗力田先生翻譯。本書集中論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論的代表作,對西方的倫理思想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康德關於倫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經典著作。雖然它的篇幅不長,但集中論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論的代表作,對西方的倫理思想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本書由苗力田教授從德文原本譯出,現被選為《袖珍經典》的一種。

全書包括譯者的一篇長序,可作為康德原著的導讀,同時還選了英國著名康德研究專家H.J.帕通的“論證分析”作為附錄,逐段解釋、分析,大大降低了閱讀康德原著的難度。

本書里所採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從普通認識過渡到這種認識的最高原則的規定;再反過來綜合地從這種原則的驗證、從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裡得到套用的普通認識。

作者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康德像康德像

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哥尼斯堡大學畢業。1755年起在母校執教,1770年升教授。

康德的思想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

在前批判時期,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主,並進行哲學探究。1755年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

在批判時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範圍與限度,將世界劃分為“現象界”與“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環節,並提出“先天綜合判斷”概念。認為時間和空間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個範疇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對本體——自在之物有所認識,但這已超出人的認識限度,必然陷入難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認識只能達到“現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靈魂等為超自然的東西,屬信仰範圍,它們的存在是為了適應道德的需要。由於兩個世界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康德試圖通過審美判斷與自然界的目的論判段以達到溝通,提出審美的主觀性與沒有目的的目的性與自然界的內在目的性與外在目的性,最後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為其體系的終結。

在政治上,同情法國革命,主張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認為應重視兒童天性,養成兒童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上學導論》、《道德形上學基礎》等。

譯者簡介

苗力田(1917—2000),著名西方哲學史家,古希臘哲學研究專家,教育家,

苗力田教授苗力田教授

翻譯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央大學北京校友會名譽理事。

苗力田先生從50年代起即開始指導西方哲學專業研究生。1978年以後,他把自己的科研重點和研究生培養方向集中於希臘哲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碩士生和博士生。他通曉古希臘語、英語、德語和俄語,還粗通拉丁語,這就為他廣泛深入的哲學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苗先生關於希臘哲學、德國哲學、俄國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專著和論文都是在深入研讀原文原著的基礎上寫成的。

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苗力田先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觀和治學原則。在治思想史的問題上,苗力田主張:做學問切忌為稻糧謀;研究思想史要人我分清,不能借被研究者的觀點講自己的觀點;做學問必須嚴謹;治西方哲學必須置外文於首位。

作為一名翻譯家,苗力田形成了自己的翻譯原則:確切、簡潔、清通可讀、歷史感。晚年,苗力田開始以札記形式思考西方哲人的思想,完成了《〈尼各馬可倫理學〉札記》和《〈形上學〉箋注》。苗力田主持編譯了國家“七五”項目——10卷本的《亞里士多德全集》。1997年,歷時十載、400多萬字的《亞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全部出齊,開創了編譯外國哲學家全集的先河,在外國哲學界也引起了轟動。

目錄

代序 德性就是力量——從自主到自律

前言

第一章 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

第二章 從大眾道德學過渡到道德形上學

第三章 從道德形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

結束語

附錄 論證分析

譯者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