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概述

當代的哲學人類學雖開始於1920年代,但人卻是西方哲學經常研究的對象。西元前5世紀中葉智者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就制訂了人類學的基本準則︰“人是萬物的尺度”。不久,蘇格拉底也把德爾斐(Delphi)的神諭“知道你自己”作為自己的教條。人、世界和神自有史以來就是西方思想的重大課題,但這三者的重要意義則歷代各有不同。
歷史追溯

16世紀懷疑主義者蒙田(MicheldeMontaigne)是對人類學思考作初步嘗試的代表。他這種思考擺脫一切教條的羈絆,而用以經驗為根據的考察精神來探討人的各個不同方面。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經驗主義先驅培根(FrancisBacon)在這方面樹立了一個榜樣,但17世紀的古典哲學卻脫離蒙田所開闢的道路,認為“搖擺不定的人”似乎不足以作為永恆真理的有力支柱。法國哲學家巴斯噶(BlaisePascal)認為人既非天使,也非野獸,而試圖把人理解為墮落的神或高級動物也是徒勞。笛卡兒(ReneDescartes)把個人意識只是看做預測必然性的最敏捷的手段。斯賓諾莎(BenedictdeSpinoza)和馬勒伯朗士(NicolasMalebranche)則認為個人的自我既不實在又無價值。在未拋棄偉大理性主義給現實所規定的體制之前,哲學人類學無立足之地。17世紀末期,洛克(JohnLocke)的著作《人類理解論》(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給歐洲思想帶來了一種新風格,主張採用經驗的探討方法,要求人們要意識到人類知識所受到的限制。洛克闡明人應當承認自己是這世界的理性主人,但人並不是個絕對主體,而是一個具有形體的意識,帶著人性實體的各種缺點和限制。洛克、休姆(DavidHume)以及法國孔狄亞克(EtienneBonnotdeCondillac)的哲學可算做哲學人類學。達朗伯(JeanLeRondd'Alembert)和狄德羅(DenisDiderot)的百科全書也有人類學的傾向。
在18世紀啟蒙運動中,哲學人類學有了明顯的特點。它是與人文科學密切相關的一個哲學分支。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重新發現人不僅是一種自然動物,而且也是一種文化動物;他們把傳統的自然哲學補充以《歷史哲學》。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和黑格爾都相繼發展了一種歷史的或法律的和政治的人類學。在19世紀社會科學高度專門化的情況下,科學專家的視野越來越狹窄,他們過分地誇張他們自己的科學,結果成為他們專門化的俘虜,而不能觀察人的全部及其實質。宗教科學專家看到的只是宗教儀式行為,而經濟學專家則認為個人的或社會的生活都只是全神貫注於個人的物質利益。哲學人類學為了補救這種認識論上的無政府狀態,主張在對人的理解中人生的價值處於首要地位。在人文科學出現之前,古代哲學叫做形上學;哲學的這一新支可以認為是“人而上學”,以期在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高潮中,再求得人的平衡。
影響發展

德國學者布魯門巴赫(JohannFriedrichBlumenbach)被人認為是自然人類學之父,他的《論人的天生變異》(DeGenerisHumaniVarietateNativa,1775)是一本繼續蒲豐(Georges-LouisLeclerc,CountdeBuffon)的《自然史》(Histoirenaturelle,generaletparticuliere)而寫的著作,他認為只有人才真正有手,使他能製造工具;只有人才會說話、會哭、會笑。通過布魯門巴赫的著作,自然人類學現在可能對人作出更多的理論探討。人的直立姿勢解放了前肢,發展成為手,而手則是技術創造的泉源。同時,直立的姿勢使人擴大了視野,增加了活動領域。雖然人是軟弱的,赤裸的,缺乏自然的防衛手段,但他的身體構造是他身體自由的基礎,他的智慧是保證他生存的最有效的武器。
人是進化的產物,但這一觀念起初不易被人們接受。19世紀上半紀,法國考古學家布歇•德彼爾特(JacquesBoucherdePerthes)在法國北部發現了一些加過工的燧石和其他石器,認為這是遠古文化的遺蹟。一直到20年後,即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源始》(OriginofSpecies)出版時,人們才承認了這一說法。
理論思想

1920年代,以現象學、存在主義、人格主義為代表的西方哲學思想把個人生活狀況作為中心。哲學人類學是一種體化哲學,把每個存在著的個體都被認為是無法擺脫雙重的具體實在︰它不能沒有身體;同時,在他們作為一個必要的分子的社會團體中(如家庭、國家和政黨),又和其他個人聯繫在一起。這種自我統一不是當下可見的,而是在與各種因素的不斷接觸中探索自己。照哲學人類學家看來,世界上既沒有普遍的真理公式,也沒有對真理的固定準則。真理的真諦就是這樣探索自己,在達到結論前什麼也不能肯定。個人被認為是基本價值的主體,他強使自己承擔起一切主要責任。和理性主義的本體論相比,哲學的人類學更注重個體,它希望成為一種具體人的生活經驗的哲學,而不管什麼本體論的本質。
哲學人類學關注每個個人生活的不可索解的奧秘,心理學的任何模型和圖式對它只能提供有限的理解。哲學人類學不能形成一個學派,而只能代表現代各種不同思想所共有的一種趨向。
對大多數哲學人類學家來說,必須把人和神的關係計算在內,才能確定人在事物全體中的地位。如果說古代思想的主要任務是證明神的存在,現代思想的首要任務則是證明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