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拉

哈特拉

帕提亞王國的一個大的軍事重鎮。

哈特拉哈特拉
哈特拉是帕提亞王國的一個大的軍事重鎮。公元116年和198年它抵擋住了羅馬人的多次進攻,這主要得利於它高大堅厚的城牆和城堡。這座城市的遺址,特別是融匯了希臘羅馬建築風格及東方裝飾特色的寺廟建築展示了帕提亞文明的輝煌。哈特拉古城在198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哈特拉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城門哈特拉古城,位於伊拉克,哈特拉古城呈圓形,環城建有雙層城牆,城牆上還建有城堡和塔樓。哈特拉建城之初就是帕提亞帝國的要塞重鎮。

基本資料

哈特拉哈特拉城堡
中文名稱:哈特拉

英文名稱:Hatra

所屬區域:阿拉伯地區

所屬國:伊拉克Iraq

遺產類別:文化遺產(ii)(iii)(iv)(vi)

方位:N35°34',E42°42'

列入世界遺產時間:1985年入選

遺產概述位於伊拉克北部的古代城市哈特拉,為帕底亞王國的大型軍事基地及最初的阿拉伯小王國首府,其高大厚實的城壁,成功抵擋住羅馬人於西元116及198年的入侵。此古城遺址,特別是當中融合希臘、羅馬及東方裝飾手法之神廟遺蹟群,見證了帕底亞王國輝煌的文明。西元3世紀,哈特拉為波斯薩珊王朝攻陷而逐漸荒廢。

地理概述

哈特拉哈特拉
哈特拉是伊拉克北部古代帕提亞王國的古城,位於摩蘇爾市西南50公里處。公元前1世紀,安息人占據此地,使之成為其軍事基地,後來逐漸發展擴大為城池,成為由當地阿拉伯人所建的阿拉伯王國的心臟。公元2世紀,城市已經頗具規模,並成為帕提亞帝國的軍事要塞。綜觀城市整體,其形狀是圓形,由石塊堆砌而成,四面各有一個城樓,威武挺拔。城內建造有許多座廟宇,它們建在一塊長方形的聖地上,由7座大門組成的圍牆圍繞著聖地,現存的宏大寺宇仍然屹立挺拔於此,寺體呈凹形,中間是大門,兩邊是廂廊,房頂突出,多層線條,由巨大的石柱支撐,氣勢恢弘。它們是希臘後期建築與羅馬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同時,其裝飾色彩又不乏東方的韻味,展現了帕提亞文明的輝煌。

城內的太陽廟,因其所陳設的珍貴祭祀用品而聞名遐邇。廟門的正面是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怪美杜莎的石雕頭像,像的底部刻著創建城市的匠師的名字。廟內供奉著“神鷹”,其雕塑之形象逼真,令每一位瀏覽參觀的人都會讚不絕口。

長期以來,哈特拉城一直都是東西方商隊的主要會聚地之一。列王在此統治連綿不斷,在這裡,經常會發現他們的雕像,現在這些雕像都已經相繼陳列在伊拉克博物館中。哈特拉城還曾經多次遭受到羅馬人波斯人的進攻,但是都因高大堅厚的城牆、城堡和城內居民的頑強抵抗,未能取得成功。公元207年,被波斯薩珊王朝的國王沙普爾一世攻陷,其後不久,哈特拉城便淪為廢墟。如今,古城已被修葺一新,重現其昔日風采,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1985年,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築藝術

哈特拉哈特拉
東西文化的交融在塔里木盆地諸國建築藝術方面得到充分體現。樓蘭地區的古城形制明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方城,如羅布泊沿岸的LE城、LA城、LK城和米蘭綠洲伊循城等;另一類則是圓城,如民豐縣以北沙漠的尼雅古城和安迪爾古城等。第一類城淵源中原漢文化傳統,因為羅布泊沿岸的有些方城原本就是中原屯田戍卒修建的城堡。其中LE城興建於西漢初年,可見中原漢文化很早就對樓蘭城制產生影響。第二類城則屬於西方文化傳統。這類圓形城堡的起源問題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不過,公元前1500年,伯羅奔尼撒的希臘人在邁錫尼一座小山上大興土木,營造宮殿、神廟、陵墓以及氣勢宏偉的獅子門。為安全起見,希臘人還在他們的建築物四周建起了環形防護牆。據考古發掘,《荷馬史詩》提到的希臘名城特洛伊也是圓城。

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遠征粟特、大夏和北印度,並派部將在東方各地建立希臘化王國,遂使地中海文明和中亞文明直接相遇。正是由於亞歷山大向東方的遠征,才真正打通了從愛琴海到帕米爾的通道。所以亞歷山大東征在絲綢之路開拓史上的意義絕不亞於張騫通西域。

希臘人有個特點,每征服一個地方就修築一座城池,好象不住在石頭造的城堡里他們就覺得不安全;然後他們在城內面興建體育場、希臘神廟、希臘式住宅和浴室等,以解思鄉之愁。希臘人在中亞也修建了許多希臘城市,史稱“亞歷山大城”。中國文獻對此有許多譯名,如烏弋山離、藍市、犁(革乾)等。據文獻記載,東方各地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有70多座,目前考古發現的亞歷山大城已達40多座。希臘移民就在這個時期大批移民中亞和北印度。據法國考古團60年代的調查,亞洲最東部的亞力山大城,一直建到了阿富汗東北邊境的阿伊哈奴姆。

亞歷山大試圖把希臘文化推向他所征服的東方各地,但是文化的征服可不像亞歷山大遠征軍在東方攻城占地那樣容易。相反,希臘文化在許多方面被東方文化征服,變成一種具有大量東方文化特色的希臘藝術。為和典型的希臘藝術相區別,西方藝術史家稱作“希臘化藝術”。大夏的希臘貴族藝術則與大夏本地文化藝術逐漸融合,形成所謂“大夏希臘化藝術”。1938年,蘇聯考古工作者在中亞阿姆河畔發掘了一座圓形古城。今稱“科伊.克雷爾乾.卡拉城”。

歷史淵源

哈特拉哈特拉遺址
這座古城建於公元前4-前3世紀,以後長期荒廢,公元前後又重起用,一直沿用到公元3-4世紀。這座古城環以兩重護城牆,城牆上有九座望樓,城外有深溝壕塹,城中心為圓形城堡。研究者對這座古城的文化淵源意見不一。俄國考古學家斯塔維斯基認為,這座圓城可能代表了中亞北部的一種建築藝術。倫敦大學的藝術史家考勒治則認為,公元1-2世紀,中亞和西亞流行圓城,如大夏境內就發現過一座公元2世紀左右的圓城,禽稱“哈特拉古城”。這座古城有內外兩重城牆,城內建有寺院和佛塔。考勒治懷疑,這種圓城或許和帕提亞人在中亞的興起有關。然而,阿姆河畔的科伊·克雷爾乾·卡拉城內發掘出土了大批希臘藝術品,其建築形式又和邁錫尼的圓城異曲同工,興建時間正值亞歷山大東征時期。因此,中亞流行圓城很可能與亞歷山大東征有關。

中亞最著名的圓城當屬大夏都城,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謂之bactra城,張騫將其稱作“藍市城”。所謂“藍市”就是Alexander(亞歷山大)的漢代譯名。據法國和美國考古隊20-50年代的調查和發掘,這座亞歷山大城們於阿富汗北境馬扎里沙里夫城西23公里的沃濟拉巴德城附近。這座古城總面積達550公頃,平面呈橢圓形,四周有城牆和護城溝;下城在南,面積約400公頃。藍市城沿用時間較長,從公元前第1000年下半葉直至公元13世紀。古城內廢墟的堆積分幾個時期,公元前3-2世紀的堆積屬於大夏國都藍市城,說明這座圓城也是亞歷山大東征中亞以後才興建的。中國史家早就注意到,藍市城與羅馬城相似。三國時代東吳萬震著《南州異物志》記大月氏國,“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

耐人尋味的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分界就在樓蘭境內。例如:孔雀河北岸的營盤古城、阿拉乾湖畔的麥德克城以及若羌縣城附近的孔路克阿旦城,皆為圓形古城。這些古城構成的分界線約在北緯88度線附近,據中日聯合考察隊近年調查,尼雅古城亦為圓城。

鄯善境內保存較好的圓城在新疆民豐縣安迪爾河流域。據斯坦因調查,安迪爾河畔有兩座古城,一為圓城,另一為方城。圓城位於安迪爾河東岸,古城平面呈圓形,今稱“道孜立克古城”。古城內發現了唐代漢文題記。故被斯坦因稱作“唐代戍堡”。不過,他在這座唐代戍堡內還發掘出一件(亻去)盧文皮革文書,說明這座古城的興建至少在鄯善國時期。尼雅出土漢文木簡中有這樣一條記錄:“去三月一日,騎馬旨元城收責;期行當還,不剋期日,私行無過[所]”。元城,意即“圓城”,指尼雅附近某座圓形城寨,很可能就是安迪爾河東岸的道孜立克古城。

帕提亞王國

哈特拉哈特拉建築
帕提亞地理位置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在波斯帝國和塞琉西王國時期只是一個行省。公元前247年,帕爾尼部的首領阿薩息斯殺死了塞琉西王國派來的總督,以尼薩(今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為都城,建立了阿薩息斯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安息,西方史家則稱其為帕提亞。

地處東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所在,帕提亞王朝是東西方商貿、文化交往的的必經之。為此,帕提亞與中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公元前115年,漢朝遣使節至帕提亞,米特拉達梯二世令二萬騎迎於東界。公元87年,帕提亞王遣使來中國獻獅子、苻拔。東漢時代的著名的譯經大師安世高(名清),就是安息國的一位王子,也是到中國傳播佛教學說和禪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在華期間譯有佛經多部。(圖29圖30)

所以,如果秦要征服羅馬,就必須翻越過蔥嶺與興都庫什山脈,之後將再以帕提亞為中轉站,接著橫穿兩河流域跨海到達義大利半島。或者,走陸路經過敘利亞(當時是安提柯王朝),然後到達希臘,再轉往羅馬。當然,這是一次無中生有的行軍。假若拋開一切現實因素,秦軍將有可能在帕提亞境內與羅馬軍團相遇。至少,羅馬人當年的確曾經走過一條這樣的東征路線。只不過,羅馬人的行程路線與秦正好相反,而時間比本書假設的時代晚了兩百多年。

帕提亞王國的基礎是斯基泰人(Scythians)的力量。據認為,斯基泰人是帕提亞人的遠親,BC2世紀晚期,他們迫於月氏人的壓力而向西南方遷移進入帕提亞境內。PhraatesII弗拉阿特斯二世就是在與塞克人(Saka=Sacaraucae=Scythian)作戰中喪命的,ArtabanusI阿爾塔巴努斯一世的統治時代,大部分的精力也花在與之作戰上,他最後終於能對位於馬爾吉安納和阿里亞省的西部斯基泰人施加某種控制,這可以從在當地發現的帕提亞鑄幣上得到證實。直到OrodesI奧羅德斯一世統治的年代,帕提亞人才最終恢復了對這些地域的完全控制。但此地的斯基泰人仍能保持某種獨立,在BC80之後開始製造自己的鑄幣。BC1世紀末,印度-帕提亞王國由最初的幾個貢多法勒斯(Gondophares)王創建。貢多法勒斯在身為塞克人的國王的同時,還出身於蘇雷納家族,這是組成帕提亞王御前7人議事庭的家族之一。

貢多法勒斯家的采地在帕提亞帝國東部邊界上塞克斯坦,也即今日阿富汗的錫斯坦。四度-帕提亞人向東方擴張,滲透到了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但作為帕提亞人的藩臣顯得叛服無常。大約AD1世紀末時,他們最終在貴霜沙赫手中遭到一次慘敗,最後退回塞克斯坦與阿拉霍西亞地區,並一直在那裡呆到AD3世紀時被薩珊伊朗征服為止在帕提亞帝國時期,該國未發行獨立的鑄幣。該王國一般是由阿薩西斯皇室的一員來統治的。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