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哈特拉是伊拉克北部古代帕提亞王國的古城,位於摩蘇爾市西南50公里處,是帕提亞王國的大型軍事基地及最初的阿拉伯小王國首府。公元前1世紀,安息人占據此地,使之成為其軍事基地,後來逐漸發展擴大為城池,成為由當地阿拉伯人所建的阿拉伯王國的心臟。公元2世紀,城市已經頗具規模,並成為帕提亞帝國的軍事要塞。城內建造有許多座廟宇,它們建在一塊長方形的聖地上,由7座大門組成的圍牆圍繞著聖地,現存的宏大寺宇仍然屹立挺拔於此,寺體呈凹形,中間是大門,兩邊是廂廊,房頂突出,多層線條,由巨大的石柱支撐,氣勢恢弘。它們是希臘後期建築與羅馬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同時,其裝飾色彩又不乏東方的韻味,展現了帕提亞文明的輝煌。
長期以來,哈特拉城一直都是東西方商隊的主要會聚地之一。列王在此統治連綿不斷,在這裡,經常會發現他們的雕像,現在這些雕像都已經相繼陳列在伊拉克博物館中。哈特拉城還曾經多次遭受到羅馬人和波斯人的進攻,但是都因高大堅厚的城牆、城堡和城內居民的頑強抵抗,未能取得成功。公元207年,被波斯薩珊王朝的國王沙普爾一世攻陷,其後不久,哈特拉城便淪為廢墟。1985年,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這座古城建於公元前4-前3世紀,之後長期荒廢,公元前後又重起用,一直沿用到公元3-4世紀。這座古城環以兩重護城牆,城牆上有九座望樓,城外有深溝壕塹,城中心為圓形城堡。研究者對這座古城的文化淵源意見不一。俄國考古學家斯塔維斯基認為,這座圓城可能代表了中亞北部的一種建築藝術。
倫敦大學的藝術史家考勒治則認為,公元1-2世紀,中亞和西亞流行圓城,如大夏境內就發現過一座公元2世紀左右的圓城,稱“哈特拉古城”。這座古城有內外兩重城牆,城內建有寺院和佛塔。考勒治懷疑,這種圓城或許和帕提亞人在中亞的興起有關。
建築特色
哈特拉古城呈圓形,環城建有雙層城牆,城牆上還建有城堡和塔樓。哈特拉建城之初就是帕提亞帝國的要塞重鎮,城內居民曾憑藉堅固的城池和嚴密的防守,於公元116年和公元198年兩次擊退羅馬人的進攻。
公元3世紀,波斯薩珊王朝的君主沙普爾一世(公元224—241年在位)攻克哈特拉城。使它成為一片廢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哈特拉城國王的女兒愛上了沙普爾一世,向他透露了城市防守的秘密,沙普爾才得以攻破城池。沙普爾本想娶這位公主為妻,將她帶走,但是為了懲罰她背叛自己的父親,最後還是把她殺死了。
哈特拉古城圓形城牆的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古城有4座城門,城內建築很有特色,尤其是廟宇,既是希臘後期建築風格與羅馬建築風格的結合,又有東方風格的色彩與裝飾,是帕提亞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
當地居民崇奉太陽神,因此哈特拉城也曾被稱為“太陽城”。城市中心建有太陽廟,因其所陳設的珍貴祭祀用品而聞名遐邇。太陽廟四周建有宮殿、廟宇、水井、街道等,廟門的正面是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怪美杜莎的石雕頭像,像的底部刻著創建城市的匠師的名字。廟內供奉著“神鷹”,其雕塑之形象逼真,令每一位瀏覽參觀的人都會讚不絕口。
面臨危機
2003年爆發的戰爭以及隨後漫長的動盪給伊拉克文化遺產帶來了深重災難,其影響至今仍在持續。哈特拉古城早在1985年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是伊拉克第一個“入遺”的地方。但由於長年戰亂,這裡鮮有遊客光臨,修繕和發掘工作也幾乎陷於停頓。這一地區非常危險,“基地”組織等極端分子經常對文化遺址發起襲擊,特別是那些伊斯蘭文明以前的雕像經常遭到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