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詒春,字寄梅,男,漢族,安徽休寧人,生於湖北漢口。190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秘書。10月任清華學校副校長,1913年8月2日,唐國安病逝,周詒春繼任校長至1918年元月去職。
人物生平
21歲時
周從上海聖約翰學院畢業。這所坐落在上海萬航路的大學是由美國基督聖公會所創辦,貴族化的高等學府。在學校的校友名冊中眾多知名人物,如:林語堂、宋子文、孔祥熙的千金孔令侃、榮毅仁、鄒韜奮、貝聿銘、連戰先生的祖父連橫。畢業後,周詒春自費到美國留學,就讀於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耶魯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在聖約翰學院講授英語,曾協助編纂《標淮英漢大辭典》,並參加清廷對留學生特別考試,被欽點為翰林,時稱“洋翰林”。
1916年
在 周詒春任職期間,清華學校還只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但按照清華校史專家黃延復的研究,是他在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華逐步過渡到一所完全、獨立之大學的完整計畫。 周詒春在清華學校以嚴格著稱。他曾經推行了著名的“強迫運動”:每天下午4時至5時為運動時間,在那一小時內圖書館、教室、宿舍一律鎖門,學生都必須到戶外操場或體育館內去鍛鍊。所以他一直被視為清華體育傳統的開創者。
1913年
1913年,周詒春與梁敦彥、顏惠慶、王正廷、顧維鈞、詹天佑等人發起創建了旨在“修學、遊藝、敦誼、勵行”的歐美同學會。1921年起他在銀行界任職,並數次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1929年—1939年間,任北平協和醫學院託事委員會託事,並被公推為常務委員會主席。1935年後,先後出任國民政府實業部次長、貴州省財政廳長等職。1945年後,任國民政府咨議、農林部長、衛生部長。1948年一度去香港定居。1950年返回北京。1956年經全國政協會議特邀任委員。1958年病逝於上海,享年76歲。
教育思路
周詒春任清華學校校長4年多,他著眼於民族教育獨立,最先提出把清華由留美預備學校改辦成完全大學的計畫,於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請逐漸擴充學程,設立大學部,並得到批准。他籌劃並主持修建了清華園內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築-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和大禮堂。為清華發展成為大學初創基礎。在教育方面他倡導“著重德智體三育”的方針,推行“端品勵學”和體育“強迫運動”,“完全人格為宗旨”。1911年,原道大帝命五子敦親王撥清華園區,正式成立清政府為派送到美國學習的中國青年而建立的留美預備學堂一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同年十月,武昌起義開始,學生紛紛請假回家,清華學堂被迫停課。1912年3月30日清帝宣統退位,中華民國建立。民國建立後,將“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並於5月1日重新開課。任命唐國安為清華學校首任校長,周詒春為教務長,十月,任命周詒春為副校長。民國二年(1913年)8月2日,唐國安病逝,周詒春繼任校長至民國七年。
民國三年(1914年)冬,周詒春邀請梁啓超先生到清華演講,梁以《君子》為題。其引述易經中“天行健,君子 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周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占卜書,分為《易經》和《易傳》。《易經》成書於商周之際,《易傳》成書約在戰國的中後期。《周易》認為宇宙是由八卦所代表的八種物質構成的。其中最原始的是乾坤二卦所代表的天和地。乾坤二卦是八卦之綱,八卦相互配合演化為六十四卦,代表世界上萬事萬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分別是乾卦和坤卦的“象辭”。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有五十三卦的象辭提到“君子以……”,但只有乾卦和坤卦的“象辭”所云最為基本。梁啓超先生到清華演講以《君子》為題,由此引出了對這兩條象辭的詮釋。梁提出君子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屈不饒;猶太地之博、無所不載,作為勉勵清華同學的希望。周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做為清華校訓,直至今日。
1938年民國政府經濟部鑒於中國產茶各省日益淪為戰區,為謀組織外銷物資,茶葉技術人員轉移後方。9月,經周詒春同意,由中茶公司派專員鄭鶴春、技師馮紹裘來滇。經調查順寧(今臨滄市鳳慶縣),昆明宜良縣的茶情後,認為滇茶質優價廉,有經營價值,中茶公司與時任雲南經濟委員會主任兼富滇新銀行行長繆雲台商定合資經營。當年12月16日成立了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茶司”)。
上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在中茶公司的參與下,省茶司先後成立了順寧、佛海、康藏、復興茶廠。這其中,周詒春作為中茶公司的領導者其貢獻不可低估。
社會貢獻
周詒春極力提倡德、智、體三育並舉,在清華推行“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國家公民。他認為,生活主要由體育、生活、道德與精神3部分組成。學生須在學校了解生活,學校課程應依照生活需要而設定;學校生活就是一定規則下的社會生活的縮影。但學校生活畢竟是在一種簡單、受限制的條件下,而社會生活則是在一種持續的、複雜的變化之中。因此,學生應利用有限的在校時間,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全面提升自己,而不僅局限於學習知識。
周詒春強調:清華學生既受特別權利,當奮發有為,力戒虛驕自大、貪安好逸;當群策群力,同氣同聲,以挽救國家。他極力提倡團體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著眼於大體,不謀小團體利益的集體精神與合作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擁有良好的社會公德與團結協作精神。清華園充滿了“高尚合樂的氣氛”、“實踐合群生活的方式”與 “服務愛國的精神”。學生熱心投身社會服務,校內各類學生會社活動有聲有色,各類出版物也蓬勃發展。
為人之道
周詒春為人威嚴方正,不因循苟安,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更是以身作則。當時,清華在社會上有“貴族學校”之稱。但他經常教導學生以課業為重,不追求物質享受。當時,清華學生身上不許帶錢,錢要存在學校銀行里,平常的零用錢可以存少許在身上;但花費每分錢都要記明細賬,月底結算完要呈送齋務室,備核蓋印後發還。在他身體力行的引導與嚴格管理下,清華學生養成勤奮勤儉、樸實無華的風氣。當時社會人士均認為,藍布衫及粗布鞋乃清華學生的制服。有校友回憶,當時清華校內全體布衣布鞋,無一例外,即便達官富賈之子弟,在校園內亦絕不敢公然衣著華服,成為一種風氣,人人嚴格遵守。
正是因為校風樸實,學生用功勤奮,社會各界子弟均視能在清華讀書為榮。清華經過20餘年發展,成為當時中國高等學校中的新軍,進而成為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的快速發展,與早期幾任校長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其中第二任校長周詒春,貢獻尤多。
編年記事
民國初年(1912年)任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英文秘書。
民國二年至民國七年(1913一1918年)任清華學堂(後改為清華學校)校長。
民國十四年至民國十七年(1925—1928年)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委員會總幹事,創立北京圖書館。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擔任燕京大學代理校長。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任國民政府實業部次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月10日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總辦事處設在上海北京路江西路口的墾業大樓。共設董事19人,其中實業部為周治春、張鐵歐、吳覺農。周詒春擔任中茶公司董事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11月11日上海淪陷,公司總部先遷武漢,後又遷至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