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潤秋

吳潤秋,男,碩士,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導師。曾任湖南中醫學院教務處處長,全國中醫藥院校教學管理學會副秘書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管理學會副理事長;中醫基礎學會湖南分會會員;從師於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李聰甫研究員。1982年中醫研究生畢業,獲中醫碩士學位。在中醫理論和中醫臨床研究方面學術造詣較高;在內科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脾胃病、腎病等疑難雜症的中醫診治頗有心得。湖南省知名中醫專家。曾去香港、澳門考察中醫及中醫教育。

基本信息

吳潤秋,男,碩士,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博士生導師。曾任湖南中醫學院教務處處長,全國中醫藥院校教學管理學會副秘書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管理學會副理事長;中醫基礎學會湖南分會會員;從師於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李聰甫研究員。1982年中醫研究生畢業,獲中醫碩士學位。在中醫理論和中醫臨床研究方面學術造詣較高;在內科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脾胃病、腎病等疑難雜症的中醫診治頗有心得。湖南省知名中醫專家。曾去香港、澳門考察中醫及中醫教育。
一、主要著作
⑴《中華醫書集成·醫部·醫經類》,主編,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6;《珍本醫書集成》共收古今醫書九十種,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與文獻價值。本書將九十種醫籍分隸十二類,即醫經、本草、脈學、傷寒、通治、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方書、醫案、雜著。這種分類既符合中醫的學術特點,又便於後人對中醫理法方藥的學習與掌握。本叢書整理、彙編了上至黃帝下至民國五千年中華歷代著名醫學典籍210種,系中華中醫經典之匯萃,其出版篇幅在中醫歷史上規模最大。叢書按中醫學分為17類,涵蓋了現代中醫學的全部學科。各類之下,均全文收錄能代表該類學術成就的典籍。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全書改古籍的豎排、繁體為橫排、簡體,增加新式標點,在保證底本原貌的情況下,對原書訛誤之處進行校正。每章前對該書的整理進行了說明。該叢書兼目錄學與叢書雙重功能,是一套中醫學的百科全書。
⑵《傳世藏書·醫部·醫經類》,主編,海南國際新聞出版社,1995.3;《傳世藏書》的總編為八旬高齡的著名學者季羨林教授。季羨林教授早年留學歐洲,又精研古印度文化,是國際公認的真正通曉東西方古典文化底蘊的稀世大學者。與其共主其事的還有中國哲學史權威張岱年教授、中國訓詁學會會長徐復教授、中國古典文化研究專家王利器教授和中國著名出版家錢伯城、戴文褒先生,以及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名家。 《傳世藏書》被列入國家“八五”重點圖書出版工程,由誠成企業集團(中國)有限公司全資策劃、製作,三千餘名資深古籍整理工作者參與整理編校,歷時六年,由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出版,是重振華夏藏書風氣、讓中華文化永久傳遞的壯舉,是倡導國人大興讀書之風氣、振興祖國公益文化事業的壯舉。 收藏極品《傳世藏書》與以往任何大型典藏之書的區別,就在於它不僅可以作為單位藏書,具有文化典儀的輝煌效果與意義,而且私人收藏與饋贈也極為便當,擁有它就不止意味著擁有華夏五千年經典,而且象徵著一種世界性的胸襟、氣概與文化身份。享譽世界在第六十二屆國際圖聯大會和第六屆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傳世藏書》引起不小的轟動。來自世界各國的圖書界人士對《傳世藏書》充滿興趣,認為《傳世藏書》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典籍。傳世藏書經典集成盛世巨典傳諸後世《傳世藏書》是一套薈萃了中華古代文明精華,凝聚了五千年華夏智慧與文化結晶的大型典籍,囊括了中國歷史最有思想與藝術價值的作品,從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等各方面全方位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成就,全面繼承了中國歷代古聖先賢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上一部系統完整的中國古典書庫。
⑶《內經選讀》,主編,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9;
⑷《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指南》,主編,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8;
⑸《中醫學基礎》,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6 中醫學基礎,是學習中醫藥最基礎的課程,它闡述、介紹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方法。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與養生等。
本教材是新世紀全國中醫藥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之一,是為適應我國中醫藥高職高專教育發展需要,全面培養和提高高等專科人才的專業素質而編寫的。本教材編寫指導思想是: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在保持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主要內容大框架的前提下,重點介紹最基本的理論概念和知識。力求做到精練簡明、四個突出:突出重要的知識點,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作深入闡述;突出對成熟的理論介紹,對未有定論、學術見解不一的觀點不作介紹;突出對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有意義的基礎,余則可略、可去。本教材適用於中醫藥高職高專層次中藥類專業等。
⑹《中醫主症鑑別診斷學》,副主編,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7;
⑺《針灸醫籍選》,副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
《中西醫結合醫學導論》,副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9;
⑼《醫易相通論》,編者,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0;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編委,北京出版社,1994.9;黃帝內經研究大成》是一部綜括研究古今中外闡釋《內經》之佳作及反映當代《內經》研究水平的大型學術著作,此書問世後,迅速引起國內外《內經》研究專家及愛好者積極關注與熱烈好評。通覽全書,發現該書具有三個突出特點。第一,內容豐富賅,幾無所遺,涉及學術範圍之廣闊,立意之新穎,皆為前所未有,後啟來哲。全書450萬言,分上中下三冊,共七編。第二個特點是,撰稿人員皆為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省多年從事《內經》研究之專家學者,確為一時之選,絕無濫竽。通覽全帙,確知這些學者,夙習《內經》多有著述,博覽群書,斷以已意,與綴文緝句強為比附者絕然異趣。由於所撰多心得,多精見,故該書斷可反映當代《內經》研究所達到之水平,為後賢繼此以進,續加開拓,建立一個起點。第三,海內外學者對此書之撰寫,久寄厚望,盼望該書成為內容豐贍、垂後無憾,代表本世紀《內經》研究最高水平之作,紛紛題簽表達祝願。前衛生部部長崔月犁先生:"研究學習古籍,發揚中醫特色,理論結合實踐,提高專業水平。"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立百代之學,定醫家指歸。"台灣省陳立夫先生以95高齡揮毫致慶:"救人之實錄,永垂不朽。"日本中醫文獻專家《內經》耆宿矢數道明先生年逾九旬題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韓國醫師協會名譽會長東洋醫學會會長裴元植先生寫道:"仁心儒術,功同良相,"並撰文要求韓國醫師將《內經研究大成》作為必讀之書。全書450萬言,分上中下三冊,共七編,第一編為《內經文獻及語言文字研究》,詳考《靈樞》《素問》《甲乙》《太素》版本流傳之顛末及流傳演變之歷史,對《內經》之文字、音韻、訓詁、語法、修辭及校勘,綜括今日前賢研究成果,續加開拓,在充分占有資料基礎上,深入研究,多發前人所未發,第二編為《內經學術發展史》,對中國66位古今《內經》研究專家的學術思想及其研究《內經》的方法與特點作了深入分析研究,為今後研究與撰寫中醫學術發展史或思想史,展示了途徑。第三編為《內經理論研究》,對《內經》理論體系所涵蓋內容,《內經》學術思想之特點及對後世醫學發展之影響等以高屋見瓴之勢,詳加闡發,內容幾乎涉及到中醫基礎理論各個方面,多補現行中醫高校《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之未逮。第四編為《內經病證與臨床研究》,對《內經》在臨床上的指導意義,運用方法,結合典型病例,詳加分析,緊密結合臨床,實為以《內經》之理論指導辯證施治之指南。第五編為《內經多學科研究與實驗研究》,從《內經》與哲學、天文、地理、氣象、曆法、心理、教育、數學、生物、資訊理論、控制論等多學科及多種類型實驗角度,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作了詳盡分析與研究。第六編為《內經校釋珍本輯錄》,匯集中日18世紀以來20位研治《內經》大家的所有著作,展卷讀之,深為《內經》之宏博奧雅及研究者之深湛功力所折服,得此一編,不啻珍奇在握,且免討簡之勞。第七編為《內經研究文獻彙編》,將中國、日本、韓國從古至今研究、注釋《內經》之專著分別寫出提要,明其佚存;對上述三國所有論文,分別寫出題目、刊載雜誌及時間,以便查閱與檢索。
(11)中醫基礎理論》(七年制規劃教材),編委,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8。
(12)《推拿醫籍精粹》,主編,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1 。中醫推拿是元老醫術.其以獨特的治療功效為人民祛病延年.為中華民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書精選推拿領域中最值得研究的古籍部分真實再現了古代醫家數千年的寶貴經驗,開卷展讀,可為當代推拿研究提供新的啟示。 ——湖南中醫藥大學 博士生導師 常小榮教授
內容簡介《推拿醫籍精粹》精選先秦、秦漢,晉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的32部醫籍中所載較具價值的推拿按摩醫論,進行系統整理,精心校注。各篇選文均列原文、注釋和按語,以便讀者閱讀和加深理解。附錄A為“古代推拿專著簡介”,分別介紹《小兒按摩經》等11部古代推拿專著的作者、成書年代及版本、主要內容和學術思想,附錄B為古今藥量換算表。《推拿醫籍精粹》編排基本以文獻的年代為順序,以求能全面而系統地反映各時期推拿醫學的成就及其學術發展的延續性。《推拿醫籍精粹》第2章的“《備急千金要方》選”中“天竺國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是我國醫籍文獻中記載較早、較完善的按摩程式,在現代仍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套用價值。因其文字古奧,難以理解,故編者根據原文意思,特為每一動作配上相應的示意簡圖,總計58幅,以方便讀者理解和運用。
(13)《中醫經典精講》,主編,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0。本書精選了《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熱論》、《濕熱論》、《溫病條辨》六部經典醫著中理論上最常用的經典原文以及臨床上最實用的病證方。通過介紹原著的作者、成書年代、版本、主要內容以及主要學術思想,逐步引出原文導讀、原文、注釋、語譯、提要,歸納出本段(本條)原文的主要內容並進行闡述和分析,引導基層醫生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學習中醫經典。
二、主要成果 
⑴《黃帝內經》生命科學理論之研究,獨著,美中醫學(國際統一刊號:ISSN1548-6648)2005.2.1~6
⑵《黃帝內經》藏象的四象理論研究,獨著,中國中醫藥學報,1992.2
⑶《黃帝內經》“治於傳”的動態治療思想,獨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12
⑷標本理論在臨床上的指導意義,獨著,浙江中醫雜誌,1981.6。
⑸複方胃熱康對胃熱出血模型止血作用的影響研究,第一作者,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4.4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就 
⑴科研方向:
a.《內經》治則治法與臨床。
b.《內經》辯證思維與臨床。
c.《周易》與《內經》相關研究。
d.中醫脾胃病、腎病的臨床研究。
⑵成果:
a.《黃帝內經研究大成》,1994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獎(部級)二等獎。
b.醫易相關研究,1994年獲湖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3等獎。
C.加味溫膽湯對衰老大鼠自由基體系及腦微結構影響的研究,2001年獲湖南省教育廳科技成果3等獎。
d.面向21世紀中醫藥教學媒體及模式的研究,主持,2004年獲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成果3等獎。
e.醫學類專業實習教學管理的研究與實踐,第3名,1997年獲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成果3等獎。
f.中醫四大經典辯證思維與臨床的研究,主持,2005年湖南省衛生廳課題,在研。
g.現代中醫疫病學,參與,2005年湖南省衛生廳課題,在研。
h .中醫學專業課程設定標準研究,參與,200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在研。
i .農村基層優秀中醫人才成才規律的研究,主持,2006年國家科技部課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研究任務,在研.。
四、招研情況:2005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現在讀5人。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
高思華 區永欣 王慶其 趙明山 遲華基 煙建華 張登本 邱幸凡 熊繼柏
主任委員翟雙慶
副主任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鍵 王平 王小平 蘇穎 鞠寶兆
黎敬波 賀娟 邢玉瑞 周國琪 周發祥
秘書長:賀娟
副秘書長:張新渝 王玉興 紀立金
常務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鍵 ( 安徽中醫學院)
王平 (湖北中醫學院)
王小平 (山東中醫藥大學)
蘇穎 (長春中醫藥大學)
鞠寶兆 (遼寧中醫藥大學)
黎敬波 (廣州中醫藥大學)
翟雙慶 (北京中醫藥大學)
賀娟 (北京中醫藥大學)
周國琪 (上海中醫藥大學)
周發祥 (河南中醫學院)
張新渝 (成都中醫藥大學)
唐雪梅 (南京中醫藥大學)
紀立金 (福建中醫學院)
王非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齊南 (江西中醫學院)
吳潤秋 (湖南中醫藥大學)
王玉興 (天津中醫藥大學)
鄭紅斌 (浙江中醫藥大學)
穆俊霞 (山西中醫學院)
趙博 (貴陽中醫學院)
邢玉瑞 (陝西中醫學院)
王志紅 教研室主任(雲南中醫學院)
丁彰炫 (韓國慶熙大學)
委員:
翟雙慶 教授 博導 (北京中醫藥大學)
賀娟 教授 (北京中醫藥大學)
金光亮 教授 (北京中醫藥大學)
曾風 教授( 北京中醫藥大學)
錢會南 教授 (北京中醫藥大學)
周杰 副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
王鍵 教授 博導( 安徽中醫學院)
沈津湛 副教授 ( 安徽中醫學院)
王平 教授 博導(湖北中醫學院)
王進 教授 (湖北中醫學院)
陳剛 副教授 (湖北中醫學院)
邢玉瑞 教授 博導 (陝西中醫學院)
孫理軍 教授 博導 (陝西中醫學院)
張景明 副教授 (陝西中醫學院)
雷瑗琳 副主任醫 (西安市中醫醫院
周國琪 教授 (上海中醫藥大學)
陳曉 教授 (上海中醫藥大學)
蘇穎 教授 (長春中醫藥大學)
張焱 副教授 (長春中醫藥大學)
鞠寶兆 教授 (遼寧中醫藥大學)
張明雪 教授 (遼寧中醫藥大學)
谷峰 副教授 (遼寧中醫藥大學)
徐月英 教授 (遼寧中醫藥大學)
黎敬波 教授 博導(廣州中醫藥大學)
古繼紅 教授 (廣州中醫藥大學)
楊運高 教授 (南方醫學大學中醫學院)
王小平 教授 (山東中醫藥大學)
魯明源 副教授 (山東中醫藥大學)
丁元慶 主任醫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宋艾雲 副主任醫 (山東臨沂人民醫院)
呂慧青 副主任醫 (青島市中醫院
周發祥 教授 (河南中醫學院)
張明利 副主任醫 (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所)
司富春 教授 (河南中醫學院)
蔣應時 教授 (廣西中醫學院)
張新渝 教授 (成都中醫藥大學)
陳鋼 教授 (成都中醫藥大學)
周宜 副教授 (成都中醫藥大學)
唐雪梅 教授 (南京中醫藥大學)
郁斌 副主任醫 ( 江蘇省中醫院)
紀立金 教授 (福建中醫學院)
申秀雲 教授 (福建中醫學院)
魏仲南 主任醫 (福建中醫學院二附院)
李學麟 主任醫 (福建中醫學院附院)
余天泰 主任醫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醫院
王菲 教授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李鐵男 教授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
張志武 副主任醫 ((黑龍江中醫藥學校)
齊南 教授 (江西中醫學院)
劉凱軍 副教授(江西中醫學院)
吳潤秋 教授 (湖南中醫藥大學)
趙建新 副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
王玉興 教授 (天津中醫藥大學)
於鐵成 教授 博導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雲剛 教授 (內蒙古醫學院)
王濱 教授 (內蒙古醫學院)
鄭紅斌 教授 (浙江中醫藥大學)
王建康 主任醫 ( 寧波市中醫院)
錢榮江 主任醫 (浙江寧海縣中醫醫院)
王芳 主任醫 (寧波市李惠利醫院)
穆俊霞 教授(山西中醫學院)
陶功定 教授 (山西中醫學院)
尤舒徹 教授 (山西中醫學院)
趙博 教授 (貴陽中醫學院)
倪祥惠 副教授 (貴陽中醫學院)
王志紅 教授 (雲南中醫學院)
徐志明 副教授 (雲南中醫學院)
陳陽 副教授 (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王靜 教授 (新疆自治區中醫院
孫立亭 ( 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
丁彰炫 教授 (韓國慶熙大學)
上述名單背景:2009年7月20日上午8:00,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成立大會暨內經高層論壇開幕式在遼寧中醫藥大學學術報告廳召開。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遼寧中醫藥大學承辦,來自全國各中醫院校的領導、老師、臨床醫生共8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賀娟主持。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主任孫永章,遼寧中醫藥大學校長馬驥、副校長康廷國,安徽中醫學院院長王健,山西中醫學院黨委書記陶功定,以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翟雙慶教授、以及內經界老專家李德新教授、趙明山教授、區永欣教授、遲華基教授、熊繼柏教授、關洪全教授等出席了會議的開幕式。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主任孫永章宣布當選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新當選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主任委員翟雙慶進行了講話,強調了發展內經學的重要性;區永欣教授作為顧問代表也講了話,並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最後高思華校長進行的總結髮言,對《黃帝內經》研究的重要性、本次成立大會的積極意義進行了充分的肯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