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建史家寨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30.4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敬家、龔家、柿園、孫家坡北、孫家坡南、侯家村、田家、小寺、肖家坡北、肖家坡南、史家寨、肖家坡西、李家河、駱駝嶺、姚家寨、林家寨、東山17個行政村。2011年撤鄉設鎮。2015年撤銷史家寨鎮,併入湯峪鎮,鎮名湯峪鎮,鎮政府駐塘子街村 ;
行政區劃
史家寨鎮位於藍田縣西部,白鹿原邊,距縣城25千米。轄田家、敬家、龔家、柿園子、侯家、小寺、史家寨、肖北、肖南、肖西、孫北、孫南、姚寨、林寨、東山、駱駝嶺16個行政村。107省道公路在中部通過。
經濟狀況
投資10多萬加工勞保手套、口罩的中型戶在史家寨鎮有100多戶,投資30萬元左右的近100多戶,投資100萬元以上販運勞保布匹的成10戶,在外開勞保商店的20多戶,全鎮213戶從事勞保用品加工銷售,4370名民眾從事勞保用品加工,年加工手套1170萬雙,工作服90萬套(件),口罩60萬隻,主要分布在史家寨鎮的龔家、侯家、柿園子等村,產品遠銷新疆、蘭州、西安等地,勞保用品加工加快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史家寨鎮成立了以書記、鎮長掛帥的項目領導機構,各項目分解到人,並作為幹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圍繞一個支柱性工程;兩個重點;六個亮點,全鎮形成上下齊抓共管,積極落實項目建設的良好氛圍。截止2008年,史家寨鎮田家村投資25萬元的2公里村內道路硬化、投資18萬元的孫南村跨河橋及一公里道路建設、投資70萬元的龔家村活動場所建設、投資36萬元的駱駝嶺人飲工程都已完工,田家村全面完成新農村示範村建設任務迎接7月份驗收,投資350萬元的招商項目核昌壓力容器已建成投產。
城鎮發展
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史家寨鎮成立了以書記、鎮長掛帥的項目領導機構,各項目分解到人,並作為幹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圍繞一個支柱性工程;兩個重點;六個亮點,全鎮形成上下齊抓共管,積極落實項目建設的良好氛圍。2014年我鎮承擔縣級重點項目兩個,即“西安山水綠都農莊”、“藍田縣宏大生態農業觀光園”。
(1)西安山水綠都農莊
該項目占地600畝,總投資1.2億元,內設“八大”功能區,該項目分兩期實施,2016年實施結束。
2014年計畫投資3000萬元,上半年完成“三個”功能區,即:“日光溫室綠色蔬菜種植區,建鋼架大棚46棟;精品水果種植區,栽植面積40畝;水產養殖區,建設面積3000平方米”。至三月底年度計畫開工的項目已全面動工建設,六月份上半年工作計畫將全面結束,並投入運營。
(2)藍田縣宏大生態農業觀光園
該項目占地300畝,走投資2000萬元,內設“五大”功能區,分兩期實施,計畫2015年實施結束。
2014年計畫投資1200萬元,完成“四個”功能區,即:“堅果種植示範區,種植優質核桃30畝;水產養殖區,築壩蓄水60畝;林下養殖區,利用林坡80畝,實施雞、鴨、鵝散養;休閒觀光區,以農家樂形式接待遊客,並帶動村民積極參與”,修建園區道路1.2公里。至三月底計畫開工項目已全面啟動,部分項目區即將結束,六月底將會有明顯看點。
主要職責
(一)轉變政府職能,鎮政府要加強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監督檢查職能,減少對社會經濟事務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預,把基層政權工作逐步轉到行政管理和發展公益事業上來,強化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功能。要進一步規範鎮政府和村級組織的工作職能和事權範圍,注重發揮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
(二)加強對垂直管理的經濟監督和執法機構的協調和監督,黨組織關係實行屬地管理。
(三)合理界定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的職責任務,實行政事分開。事業單位原則上不得承擔鄉鎮的行政管理職能,將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收歸政府機關,克服事業單位社會功能上的行政化現象。同時把黨政機關承擔的技術性、服務性工作交給事業單位,使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按照各自的社會功能、管理規範、行為準則科學有效地運行。
內設機構:史家寨鎮為二類鄉鎮,設鎮黨委、政府、人大、人武部、團委、婦聯等機構,不設政協機構。
黨政機構綜合設定設: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
黨政辦公室設主任、黨政文書、組織人事幹事、紀檢幹事、宣傳幹事、機關事務助理員等崗位;經濟發展辦公室設主任、計畫統計助理員、財政助理員、經貿助理員、農業助理員等崗位;社會事務辦公室設主任、民政助理員、司法助理員、教育助理員、科技文衛助理員、土地管理與村鎮建設助理員、計畫生育助理員等崗位。另設武裝幹事、共青團幹事、婦聯幹事等崗位。
歷史文化
史家寨鎮因境域在終南山之北,北魏時,曾從藍田縣劃出歸山北縣管轄,後又劃歸藍田。因地毗長安民眾文化生活豐富,素有藍田“戲劇之鄉”、“文化之鄉”的美譽,唐時即有佛教雅樂藍田水會音樂在當地廣為流傳。至晚清時已形成三大水會音樂流派,有史家寨鄉田家村、普化鎮楸樹廟、全嶺村等。1966年“四清”及“文革”運動中,田家村水會音樂班主被斗死亡,樂譜被抄,樂會解散。社火、鑼鼓依然是史家寨鎮人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史家寨人善唱戲,作為戲劇之鄉,農閒時村村有自樂班,一家四代常喜同台演出。
1、史家寨肖坡戲樓&肖家坡村民俗社火
該村歷史淵源久遠,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無論是戲劇、社火、書畫、雜藝都具有一定的規模,素以“文化村”著稱。推陳出新,古今傳承。特別是該村的社火,不僅引領全縣,在周邊區縣乃至城南一帶都負有盛名。
該村被稱為“西安城南第一村” 自古多出戲曲演員,故化妝精緻。社火規模再大,也由本村力量完成,絕不借人,不借道具,不借服飾頭帽,肖家坡村裝芯子是絕不讓外人參與。本村一直有化妝、打制芯子、製作紙紮、製作戲服頭帽的匠人,懂戲通史之人居多。
肖坡戲樓修建於大清道光六年八月初三日,距今已近200年歷史,解放前後,規模宏偉,在關中久負盛名。1956年藍田縣民光劇團成立時,就是以肖家坡戲班作為基礎而發展壯大起來的。
肖家坡的社火源於隋、唐、鼎盛於清末和民國,一千多年來,“背芯子”作為民間社火的主要內容代代流傳,不斷改進,日臻完善,清同治六年到清光緒十六年,即1867年到1890年之間極為興盛,在藍田民間社火中形成一朵獨具風格的亮麗之花。肖家坡村社火已被陝西省和西安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真武廟
位於該鄉八里塬上的真武廟,殿宇宏偉是歷史上著名的宗教道觀。據歷史記載,真武廟原名寶峰寺,建於隋朝時期,占地十八畝,其中城牆占三畝,廟內面積十五畝,四方城,由南北二門。在南北二門的城門洞上建有三間兩層樓房,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城牆十米多高,基部七米,頂部三米,全部用土壘成。據記載,建寺時南門外有一長流水,自地下冒出,經過南門前,流入陰溝,入庫峪河,猶如環寺之龍(該水現已不存在)。
進南門,戲樓便映入眼帘,它坐南向北,距南門七、八米遠。戲樓分為兩層,有十米多高,一層正中間是個拱形通道;二層四角均有翹角,雕花格子屏風十餘多扇,唱戲時便可卸下,古色古香。戲樓前有一廣場,專供人們看戲。
一條從南門通向正殿的道路,從戲樓的拱形通道穿過,直通寶豐寺的三大殿。道路兩邊的千年柏槐濃蔭遮道,有的樹身需幾人合抱,寺內綠樹成蔭,甚是蔭涼。
寶豐寺的正中為三大神殿,坐北向南,殿後偏東是北門。三大神殿由前至後依次為玉皇大帝殿(已毀)、無量佛殿、三皇殿(已毀)。三皇殿有三層,二層塑有神像,三層叫懸水樓。玉皇殿前有用石條做的鐘架、鼓架。鍾架西,四米處有一很大的無字碑。無字碑旁邊有七米高的碑樓,碑很大,上面有七村人的名字(可能是建廟時為廟作出貢獻的人們)。鍾架下有很大的地藏窖,前邊有一小廣場,廣場正中有一條從南門通向正殿的道路。道路從戲樓下面穿過,兩邊的千年柏槐濃蔭遮道,有的樹身需幾人合抱,寺內綠樹成蔭,甚是蔭涼。
三大殿的東邊是關老爺殿,關老爺殿前有一排作東向西小殿,依次為進士殿、送子娘娘殿、藥王殿以及三間和尚住的禪房(現存)。禪房後有磨坊、碾房、牲畜房、客房及唱戲、廟會的吃住房。禪房南有城隍房及一眼明朝時期挖的五十米左右的深井。三大殿的西邊是三太白殿,三太白殿前世三十六羅漢殿。羅漢殿前有一排坐西向東的小殿,依次為禮房、瘟神殿、蟲蝗殿、土地廟。
城牆外,西邊有唐朝建的高塔一座。
南門外建有六米高、十米長的雙龍戲珠照壁一座。
城外二十八畝地環繞著真武廟,合作化時龍海(主廟的和尚)持有土地證。地邊路邊幾樓粗的千年柏圍著古廟,從遠處看好似茂密的森林,綠色環繞,環境優美。
它與長安興教寺、八仙庵為同一時期的宗教場所,後改為真武廟,廟內塑有真武大帝神像,氣象莊嚴。每年古歷3月18日、7月15日、10月15日是傳統廟會,四方香客,善男信女,燒香拜祖,廟會規模宏大。同時這種廟會除宗教文化活動外,也成為民眾溝通有無,物資交流的一種形式。
在十年的文化革命歲月里,真武廟幾經波折,男女幾百人在社教工作組的指揮下,用了近半年時間,學生、中老年婦女、教師將塑像搬倒砸毀,真武廟也被拆了,廟城牆土也被拉走。廟的磚瓦木料等被拉到原下村里建了學校,百姓恨之入骨,怒不敢言。
歸根到底只因廟裡的幾個和尚(龍海、王師)接到省上通知,因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沒有及時登記註冊為保護文物,致使真武廟被毀。歷經幾個朝代的珍貴古蹟,秦嶺北麓獨一無二的寶豐寺毀在了文化革命社教運動中。在改革開放後,民眾自發的重建了部分廟殿,距修復到原貌,還相差很遠。人們在不斷使廟殿恢復原貌,復建工作從未間斷。
3.苟家灘,秦時古狗家堡,又名狗枷川,又稱苟家川和苟家灘(《水經注》,宋《長安志》有載)。風涼原與庫峪河之間地帶。今西安市藍田縣史家寨鄉敬家村,龔家村附近一帶。在當地民間留傳著古苟家灘大戰的故事;話說五代時大將史彥超(民間演說為;史建瑭)曾駐兵於風涼原南坡史家寨(故址今西安市藍田縣史家寨鄉史家寨村),與少陵原畔高行周駐兵處(故址今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高家寨子村)隔庫峪河相望。人們傳說高行周,史建瑭兩員大將在古苟家灘上演義了一場五代史上最為精彩的一幕“五龍二虎會彥章”。 在西安市藍田縣史家寨鄉敬家村村口,立有一碑大書“苟家灘”,其碑首有小字藏頭詩一首曰;
王子當年去求仙,
燕(彥)子飛過九重山。
張(章)牙舞爪難沾爪,
死馬臨陣不回槽。
其每句第一字諧音加上碑文大字為;“王彥章死苟家灘”。惜其碑後來不知所終。王彥章的墓丘(長安區魏寨鄉蠶姑溝村原頂端)上世紀中期已削為平地了,故址仍有跡可尋。
這個悲壯慘烈的傳奇故事,風涼原畔的人們依舊傳頌,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傳統歷史劇《苟家灘》和《五龍二虎鬥彥章》,在許多劇種中都有演出和流傳。特別是秦腔演出更加精彩,每當此劇在風涼原兩畔演出時,引得觀眾們不勝唏吁,哀嘆。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傳說著苟家灘,傳說著王彥章,傳說著忠烈,傳說著英雄的悲壯,傳說著歷史的蒼桑。
4、史家寨人日常生活中仍沿襲部分傳統習俗,但隨著生活富裕,自2000年以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之風盛行。
婚事車隊六至十幾輛不等。千餘以上甚至更高價的婚紗照、錄像、司儀必不可少。待客一日兩餐,從以前素菜“八碗”發展到炒菜、雞魚皆有,飯店包席已很普遍。兒女結婚給公婆抹紅、化妝等。賀禮也由以前的被面、床單、臉盆等,發展為送錢,數目不等。
喪事請樂人8個或8挎5、對台子,還有管弦樂隊、唱戲、歌舞等,有的請西安名流,塔台掛衣演唱。喪事花費也水漲船高,由以前的兩三千到七八千,有的甚至兩三萬。祭奠品花樣翻新,在蟒紙、獻飯等老套基礎上,新添紙質樓房、沙發、電視、洗衣機、小車等,達到陽家所有,陰家必有,三周年紀念也多立碑鐫文。
“春節”、“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五豆”、“臘八”、“小年”等節日必過。往來禮行由油糕粽子、包包饃變為點心、菸酒、鮮奶、保健品。送粬蓮饃有的改為蛋糕粬蓮。但傳統節日及活動內容已經淡化,文化內涵少有人知。
陝西鄉鎮(一)
主要是詳細介紹陝西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