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鳴犢街道位於長安區東北部,距城區7千米。轄1個居委會、39個行政村。
西康鐵路、韋(曲)鳴(犢)路、半(坡)引(鎮)路、長(樂坡)鳴(犢)路過境,庫峪河與滻河在境內交匯。古蹟有楊灣新石器時期遺址、朱元璋曾祭拜的瘟神廟。
名稱由來
自古為鹹寧縣八大鎮之一。唐肅宗時已名鳴犢。相傳人們過幾年聽到有牛鳴叫牛犢的聲音,故名鳴犢鎮。據說因地處秦嶺北麓斷層帶,常有地嘯如牛的鳴叫聲。
行政沿革
1949年前為鎮,1951年為鳴犢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90年設鎮。1996年,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鳴犢中學家委會和侯坪、嘴頭一、嘴頭二、嘴頭三、塔山、段村、曉村、黎明、橋頭、張雷灣、吊鐘溝、孫家場、鳴犢、鳴犢街、東高、東高堡、留公一、留公二、留公三查家坡、新莊、高寨、仁村、仁義堡24個行政村。
馬興鄉位於長安區東部,距城區7千米。建國初為馬興鄉,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17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將軍廟、張家坡、任家坡、許家坡、杜家坡、楊溝、二聖宮、郭村、馬連灘、強家坡、趙家頂、獅一、獅二、獅三、王樂15個行政村。
2002年區劃調整後,鳴犢鎮代碼610116110,轄鳴犢鎮、候坪、咀頭一村、咀頭二村、咀頭三村、塔山、段村、曉村、黎明、橋頭、張雷、吊鐘溝、孫場、鳴犢、東高、東高堡、留公一村、留公二村、查坡、鳴犢新莊、高寨、仁村、仁義堡、留公三、馬蓮灘、將軍廟、張家坡、任家坡、杜家坡、楊家溝、二聖宮、郭村、強家坡、趙家頂、師一、師二、師三、王樂、許家坡39個行政村。
2008年5月5日,長安區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鳴犢鎮,設立鳴犢街道;5月16日,鳴犢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經濟發展
經濟概況
鳴犢鎮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全鎮民營經濟規模不斷膨脹,總體實力不斷增強。2007年,全鎮民營鳴犢鎮企業已達136家,個體工商戶3215戶。全鎮規模以上企業14家。14個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700萬元,實現利稅527萬元。
招商引資
鳴犢鎮招商引資成效明顯。依託市經濟開發區建設帶來的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魏寨鄉確定了“全民抓經濟、重點抓民營、突出抓招商”的經濟發展思路,對到鳴犢鎮投資興業者,根據省市區有關規定,將享受稅收獎勵、用地優惠、收費優惠、落戶優惠、環境服務等多重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
建立招商引資工作流程,在辦理土地使用手續、工商稅務辦證等方面提供優惠服務。到2007年,共引進項目33個,引進資金3.28億元,其中過千萬元的項目26個。其中,2007年引進項目12個,實際到位資金1.2億元。泓運紡織有限公司、天一置業有限公司分別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
特色產業
鎮黨委、政府用市場經濟的眼光重新審視“三塬兩河四面坡”,認識到要依託這種自然資源加快發展,最要緊的是改變傳統的經濟成長方式,讓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者通過經濟紐帶,聯結成一個牢固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分工明確、聯繫緊密的產業鏈,共同闖市場。
在操作思路上,他們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經濟,不斷培育區域特色產業,短短兩三年時間,全鎮就建成了各種專業村26個,並相繼成立了養兔協會、養雞協會等近10個民間促銷協會組織,形成了3萬隻存欄兔養殖基地、10萬隻雞養殖基地、4000畝淡水養殖基地、千畝蔬菜種植基地和7000畝優質小麥基地。
專業村
2008年,以“公司+協會+農戶”的新型經營模式迅速發展起來的“養兔村”、“養雞村”、“西瓜村”、“葡萄村”已覆蓋了全鎮3.9萬人口的70%以上,全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由原來的1200多元提高到現近3000元讓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也過上城裡人的舒適生活,成為鳴犢鎮黨委、政府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目標的最有力抓手。
2004年初,該鎮黨委結合全區村道路硬化任務要求,提出了每年投資100萬元,完成10個村道路硬化任務的目標。
兩年多來,他們採取向上爭取、民眾自籌、企業墊資的辦法先後投資300餘萬元,累計完成了27個村的村內道路硬化任務,其中6個村還同時實現了村內大街小巷和進村主幹道路的同步硬化。
同時積極籌措資金170餘萬元,對總長1500米的市鎮道路進行了翻建硬化。為了快速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發展現代近郊都市觀光農業奠定基礎,鳴犢鎮一直把實施“大綠工程”、大搞荒坡綠化作為區域發展的生命線工程。僅去年一年,就投資70餘萬元,在?河沿岸8個村栽植速生楊綠林帶1200畝,在“三塬四坡”栽植核桃、花椒、柿子等經濟林帶2000畝。
基礎建設
道路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推進,在極大地改善民眾出行和生產條件的同時,也為該鎮招商引資工作不斷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鳴犢鎮已經引進“延煉新能源基地”、“煤航PS版印刷基地”等高稅源產業性項目3個,實現引資額1.1億元。
同時20多個私建設材企業也已啟動建設。“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村的民心工程。其關鍵是要調動農民民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促進鄉風民風的根本好轉。”
該鎮黨委書記張蒼良、鎮長滑軍濤在被採訪中深有感觸。近段時間來,他們緊緊扭住“鄉風文明”不放鬆,堅持用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來武裝幹部民眾的思想,把鎮村精神文明建設擺在了與區域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通過深入開展鎮村幹部教育活動,在鎮機關和村組幹部中形成了艱苦奮鬥、聯繫民眾的優良作風。
鎮紀委通過與各村、各學校和駐鎮單位簽訂《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細化考核、強化責任,連續數年未出現一例黨員幹部違法違紀案件。
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全鎮39個農村黨支部嚴格按照“三會一課”標準對支部黨員學習制度進行 了強化,把“黨委書記講黨課”經常化、制度化。
大量的外出務工黨員都能堅持回鄉參學,參學率達到了97%以上,營造了濃厚的學風政風。
農民教育則以《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為對照,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不斷弘揚遵紀守法、勤勞致富的社會主義美德。去年以來,該鎮通過建立完善老年協會、書畫協會、秦腔協會等民眾組織,和鎮文化站一起圍繞抗戰勝利60周年、“八榮八恥”榮辱觀教育等主題活動,送戲曲、送書畫、送演出下村近10次,受益近萬人,深受農民民眾的歡迎。
農村建設
投資240餘萬元的楊將路改造破土動工,鳴犢村1公里環村路硬化工程接近尾聲,黎明村3.2公里出村路施工過半。2008年來,一場由長安區鳴犢鎮黨委、政府組織,民眾出工出勞的道路建設會戰在該鎮開展得如火如荼。
鳴犢地處長安東部,由於交通不便,造成了相對偏僻落後的現狀。面對基礎差、底子薄的道路交通條件,新一屆領導班子把“致富路工程”列為黨委、政府不斷加大支農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關鍵舉措來抓,同時也把農村道路建設,納入全鎮領導幹部個人政績的重要考核內容。
先後對20個修路先進村給於表彰,獎勵了33名“農村道路建設標兵”,並出台相關獎懲政策,大大激發了全鎮幹部民眾修路致富的熱情。
此外,他們積極採用“以獎代補”、社會集資等多種辦法,先後籌資300萬元。在工作中,鳴犢鎮堅持“方案早到位、計畫早落實、設計早完成、項目早開工”,廣泛宣傳動員,分解細化目標。通過與各村簽訂“捆綁協定”,夯實了工作任務、明確了人員職責。
成立了由該鎮主要領導擔任負責人的農村公路建設領導小組,堅持深入一線、紮根基層,現場辦公解決施工中出現的資金、土地、電力等方面難題。為保證工程進度和道路質量,鳴犢鎮先後出台了農村道路建設實施辦法,抽調業務能手和精幹人力吃住在工地,同時投入巨資購置了各類檢測車輛和儀器,定時檢測施工用料,嚴把質量關。截至2008年,他們完成全鎮水泥硬化道路72條,總里程14.6公里,基本解決了19個行政村近2.5萬民眾的出行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