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厙姓(厙拼音:shè古音:shyah始夜切)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1位,師、鞏、厙、聶。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厙姓系出厙狄氏。北周時有厙狄氏,後改為厙姓。《後漢書》載有金城太守厙均。 《後漢書·注》載:“羌中有厙姓,音舍。”王先謙《集解》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ù,而作shè,與“舍”音同。《風俗通》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厙姓現存,人口遍布全國。厙字於隋朝初年改為庫,讀音與庫(kù)相同,因出於鮮卑和羌族,訛書為厙,隋朝以後通庫字,厙姓也就併入了庫姓。
厙姓溯源
A、源於官位:出自古代職守倉庫的大夫,屬於以官吏稱謂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周朝至漢朝時期,歷朝歷代皆有守庫大夫這一官職,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在古代,“庫”、“厙”二字通假通用,因此其姓氏亦分稱庫氏、或厙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B、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庫傉官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0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庫傉官氏在期間改為漢字單姓庫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C、源於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羌族厙狄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D、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吉林通志·姓》記載:
1、蒙古族庫奔氏,亦稱科本氏,世居厄魯特(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ben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奔氏所冠漢姓皆為庫氏。
2、蒙古族庫布克氏,源出元朝時期的蒙古庫布克部落,以姓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ubuke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布克氏所冠漢姓皆為庫氏。
3、蒙古族庫布特氏,亦稱庫布替氏、庫布魯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ubut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布特氏所冠漢姓多為庫氏。
E、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庫氏,源於先祖名字的漢譯音,出自元朝時期的蒙古庫庫·特穆爾家族,史稱“元之右族”。“右族”就是漢家所稱的“望族”,即有聲望的世家大族。
“特穆爾”的蒙古語含義是“剛強、金屬、金剛”的意思,有學者稱其並非蒙古族的姓氏,人們常將其用來作為名字,如韓·特穆爾、李·特穆爾、鮑·特穆爾等等,因此庫庫·特穆爾也是一種稱謂,其“庫庫”才是姓氏。
實際上“特穆爾”就是“帖木兒”或“鐵木爾”,的確是蒙古貴族的姓氏,庫庫·特穆爾曾經為元朝時期汝陽王察罕特穆爾的世子,因此歷史上稱其為“右族”是有根據的。
關於汝陽王察罕·特穆爾,據史籍《新元史·察罕帖木兒傳》中的記載:“察罕帖木兒曾祖闊闊台,祖乃蠻台,父阿魯溫,遂家河南,為穎州沈丘人,改姓李氏。”庫庫·特穆爾雖然號稱為世子,其實是察罕·特穆爾的外甥,因為察罕·特穆爾沒有兒子。
庫庫·特穆爾,又稱庫庫台·特穆爾,“台”表示了他王子的身份。
庫庫台·特穆爾的後裔子孫大多轉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其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庫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由於庫庫台·特穆爾的尊號為“保保”,其後裔子孫中還誕生了漢姓保氏。
F、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史稿》記載:
ZX1、滿族庫發廷氏,滿語為KubutHala,滿族人認為該姓氏屬於屬於費雅喀奇勒爾族人,世居古發庭()、瑪堪噶山(),所冠漢姓為庫氏。
2、滿族庫穆圖氏,滿語為KumutuHala,世居倭濟愛滿(今黑龍江寧安一帶)、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庫氏。
3、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氏,滿族人認為該姓氏屬於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Hala,世居東海(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畢爾騰(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黑龍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庫氏、胡氏、孔氏、李氏、禮氏等。
4、滿族闊綽里氏,亦稱庫雅拉闊綽里氏、闊齊圖里氏,滿語為KoocoliHala,世居庫雅拉(今以圖們江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綏分河,南至朝鮮鹹鏡道鏡城地區)、烏蘇里藕洪(今烏蘇里江流域)、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中有庫氏。
得姓始祖
庫庫·特穆爾。
遷徙分布
庫氏(厙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庫氏或厙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庫氏名列第一千零二十一位,厙氏則名列第一千二百零六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則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一位門閥,族人多以松陽、河南、括蒼、遼東為郡望。
庫氏(厙氏)是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漢文帝時期。
庫氏(厙氏)望族居於括蒼縣。這個姓氏主要是以浙江地區的天台山一帶為中心,進而繁衍遍布全國。另一支厙氏來自少數民族。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量的羌族人、鮮卑族人湧入中原,其中複姓厙門氏、厙狄氏、庫傉官氏受漢族影響,改為單姓庫氏,或厙氏。
今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綏化市肇東市,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甘肅省的蘭州市、平涼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北省的衡水市、唐山市、滄州市肅寧縣、獻縣、衡水市,陝西省的鹹陽市旬邑縣,山東省的臨沂市平邑縣、德州市陵縣,河南省的許昌市襄城縣、漯河市郾城縣、濮陽市南樂縣、駐馬店市西平縣、南陽市方城縣、信陽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江蘇省的連雲港市、蘇州市,浙江省的麗水市,湖北省的武漢市新洲區、黃岡市武穴市、黃梅縣、荊門市京山市、孝感市、麻城市,江西省的景德鎮市樂平縣,四川省的綿陽市,重慶市的雲陽縣,廣東省的廣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庫氏(厙氏)族人分布。
厙姓家譜文獻
湖北黃岡庫李宗譜二十五卷,著者待考,清朝初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黃岡市圖書館。
河南方城庫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方城縣古莊店鄉古屯村。
湖北麻城庫氏族譜,(現代)庫氏族人合修,2003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鎮與黃土崗鎮。
湖北黃岡庫氏三修族譜,(現代)庫氏族人合修,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黃岡市庫氏宗祠。
庫姓字輩排行
湖北麻城庫氏字輩:“源流宗漢代任久樂觀光祖德洪先業開家定永昌”。
湖北黃岡庫氏字輩:“源流宗漢代永久得安康”。
湖北京山、江蘇崑山庫氏字輩:“大德守炳正大光明”。
河南方城庫氏字輩:“國萬玉有中來寶兆家挺”。
庫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守厙;秀毓括蒼:全聯典指庫氏的得姓源流。
金城英俊;漢室典倉: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庫鈞,官金城太守,封輔義侯,為一時英俊。下聯典出庫氏源於漢文帝時的守庫大夫,主管全國倉庫,其後裔即以“庫”為姓。
五言通用聯
清擢副都統;漢封輔義侯: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都察院承政庫爾,滿洲正藍旗人。因功擢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後為都察院承政。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金城太守庫鈞,與竇融友善。為時英俊,封輔義侯。
霽色連空上;炎氣入夜除: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庫狄履溫《夏晚初霽南省寓直用余字》詩句聯。
六言通用聯
名譽傳於後世;英俊重於當時:漢朝時期的金城太守庫鈞,與竇融友善。為時英俊,封輔義侯。
七言通用聯
廣開賢路人才眾;車水成龍妙景多: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庫氏之“庫”字的拆字聯。
庫姓名人
庫鈞:漢朝人。著名金城太守,庫氏得姓鼻祖之一。立有功勞,受封為輔義侯。他與當時的名人竇融交情很好,竇融當大司空的官。他倆全起出入,彈琴作詩,又都長得端莊,很受人們讚譽。
庫德三:(1926~),筆名科夫;山東平邑人。著名現代書畫家。現任浙江省軍區老戰士書畫協會理事、寧波市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會員、藝委會書畫師學術委員等。曾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寧波分校教師、南京軍區老戰士書畫協會理事。
庫寶善:(1944~),著名神經精神藥理學專家。醫藥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神經精神藥理學,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藥理學院副院長。
庫冠群:(1962~),著名現代企業家。清華大學機電控制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曾任山西省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總經理、中國恆天集團公司董事。
庫鳳霞:(1962~),女;河南清豐人。2006~今任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中共漯河五屆市委委員。
文學小說
很多神話傳說中都有他們的存在,山海經里也有大量的篇幅記載,其中提到的川外“蛇國”,應該就是這個國家,厙是蛇的偕音,這個民族把一種人面兩個身體的蛇當作神靈,所以很多裝飾上,都有雙身蛇的紋路。
研究這個國家歷史的人,大部分認為,這“厙國”是神秘“華胥古國”分裂出來的後裔,其前身要推到母系社會的時候,這個國家以雙身人面蛇為圖騰,主要是因為“華胥古國”有“伏羲人面蛇身”的傳說。
因為這些資料都是來自古籍和出土的文書,所以這個國家是不是真的存在,學界一直都有爭議。還有100來人居住在那裡。
有關厙國的記載,僅來自於小說《盜墓筆記》,真實性無從查證。
厙狄士文傳
厙(shè)狄士文,代人也。祖乾,齊左丞相。父敬,武衛將軍、肆州刺史。士文性孤直,雖鄰里至親莫與通狎。少讀書。在齊襲封章武郡王,官至領軍將軍。周武帝平齊,山東衣冠多迎周師,唯士文閉門自守。帝奇之,授開府儀同三司、隨州刺史。
高祖受禪,加上開府,封湖陂(pí)縣子,尋拜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無餘財。其子嘗啖官廚餅,士文枷之於獄累日,杖之一百,步送還京。僮隸無敢出門,所買鹽菜,必於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門,親舊絕跡,慶弔不通。法令嚴肅,吏人股戰,道不拾遺。有細過,必深文陷害。嘗入朝,遇上置酒高會,賜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皆極重,士文獨口銜絹一匹,兩手各持一匹。上問其故,士文曰:"臣口手俱滿,余無所須。"上異之,別加賞物,勞而遣之。士文至州,發擿,長吏尺布升粟之贓,無所寬貸。得千餘人而奏之,上悉配防嶺南,親戚相送,哭泣之聲遍於州境。至嶺南,遇瘴癘死者十八九,於是父母妻子唯哭士文。士文聞之,令人捕捉,撾①捶盈前,而哭者彌甚。有京兆韋焜為貝州司馬,河東趙達為清河令,二人並苛刻,唯長史有惠政。時人為之語曰:"刺史羅剎政,司馬蝮蛇瞋,長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上聞而嘆曰:"士文之暴,過於猛獸。"竟坐免。
未幾,以為雍州長史,士文謂人曰:"我向法深,不能窺候要貴,必死此官矣。"及下車,執法嚴正,不避貴戚,賓客莫敢至門,人多怨望。
士文從父妹為齊氏嬪,有色,齊滅之後,賜薛國公長孫覽為妾。覽妻鄭氏性妒,譖之於文獻後,後令覽離絕。士文恥之,不與相見。後應州刺史唐君明居母憂,娉以為妻,由是士文、君明並為御史所劾。士文性剛,在獄數日,憤恚而死。家無餘財,有子三人,朝夕不繼,親友無內之者。
(選自《隋書·厙狄士文傳》)【注】①撾(zhuā):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