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北厙(běi shè),厙:(shè)〈方言〉村莊(多用於村莊名)。這裡是出口男式皮鞋、女鞋的集散地,也是全國最主要的銅字標牌生產基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經濟異軍突起。曾是“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百強鄉鎮”、“江蘇省農村綜合實力百強鄉鎮”和“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鎮”。 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有達勝股份、巨峰股份、太湖股份、美愛斯。
北厙地處吳江市東南端,距市區(松陵鎮)25千米。東靠蘆墟鎮榮字、秀士、新友等村,南與浙江嘉善縣汾玉村隔湖(汾湖)相望,西接黎里鎮華字、群聯、大聯村以及八坼的聯盟村。北聯金家壩鎮楊文(墳)頭、埭上、石前、梅田村。鎮區四址∶東至潘水港,西至厙金公路(新橫港橋),南至梅墩橋北堍,北至北塘浜(元鶴盪南灘)。
鎮區地理坐標∶北緯31°02′48″—31°03′37″,東經120°46′18″—120°47′30″。全境面積49.439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汾(分)湖水面0.839平方千米。占吳江市總面積的4.2%。
工業
新材料產業
江蘇達勝集團創辦於1981年3月,從皮鞋廠到熱縮材料廠,再到加速器公司,這是達勝集團的成長“三部曲”。在達勝皮鞋廠成立的第十個年頭,達勝皮鞋已經聞名全國,創辦人肖水根當選全國勞動模範,也因此入選全國最佳農民企業家前10名,從而被推向人生的第一個高潮。
公司下設江蘇達勝加速器製造有限公司、江蘇達勝熱縮材料有限公司、江蘇達勝高聚物有限公司、江蘇達勝倫比亞生物有限公司、蘇州達同新材料有限公司、吳江達勝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等公司。公司業務涉及新型輻照高分子材料、電子加速器與束下設備製造、輻照加工、高分子材料絕緣材料、有機矽新材料、醫療保健、化妝品等行業。
蘇州太湖電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86年,系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面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OHSMS1800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2014年1月成功登入新三板掛牌,成為中國絕緣材料行業首家新三板掛牌企業。
主導產品通過美國UL安全認證(E228349),組建了國內專業的UL絕緣系統(E233623),並擁有國內為數不多的高壓變壓器絕緣系統TAIHU 180-HV和高壓電機絕緣系統TAIHU200-HV,可為終端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整體絕緣系統解決方案。
蘇州巨峰電氣絕緣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95年,主要生產絕緣樹脂(漆)、雲母製品、防暈材料、DDP點膠材料、柔軟複合材料、電磁線、電機線圈、電機絕緣系統、絕緣結構件等大類產品。公司占地總面積20多萬平方米,擁有大小客戶上千家,涉及了火電、水電、核電、風電、航空航天、高速牽引、新能源電動汽車、軍工、石化、採礦、特高壓輸變電等領域。
公司為絕緣材料行業副理事長單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建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省絕緣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院士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認可實驗室(CNAS),同時成立了具有第三方檢測資質的機構,公司承擔了多項國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家火炬計畫項目、科技支撐項目等,榮獲了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日化產業
江蘇美愛斯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化妝品、染髮品、洗滌品的化妝品生產企業。目前擁有五大護膚系列,是本土行業內頗具強勢競爭力的企業之一。公司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吳江汾湖高新區愛斯生物工業園,交通便利。公司占地面積60畝,廠房建築面積38000㎡,擁有獨立的10萬級和30萬級GMP護膚品標準車間和洗滌劑、染髮品、洗護髮車間,現有三大生產區域,三十餘條流水線,年產能超過2億瓶。
照明工業
吳江工業園,歐普亞洲最大的照明工業區。歐普吳江園區,於2012年開業,廠區面積60萬平米。這裡不僅是歐普在國內最大的生產製造基地,研發總部,更是歐普亞洲最大的照明工業區。科研創新是歐普快速發展的核心,作為國內領先的照明企業,歐普投資1.5億美元打造吳江工業園,並每年投入過億元的研發資金,打造全球化照明企業。現在這裡已擁有超過300人的研發團隊,超過800項專利,多個專業研究實驗室、全自動生產線等,在這裡,歐普人所創造的不只是國際標準的照明解決方案,更是光影所帶來的智慧生活,是對於“用光創造價值”品牌使命的真正踐行。
食品加工業
蘇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隸屬康師傅飲品控股有限公司,於2011年成立,公司註冊資金達9900萬美元,公司坐落在風景宜人的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主要產品為康師傅系列茶飲料(冰紅茶、冰綠茶、烏龍茶)、傳世新飲、果汁(每日C、黑加侖、葡萄汁等)、礦物質水等。
旅遊交通
北厙距離上海虹橋樞紐約60公里路程,北厙鎮離江南古鎮同里 約30鐘的車程,離毗鄰古鎮周莊的金家壩江澤約20鐘的車程。
人文歷史
北厙鎮是愛國主義女英雄張應春家鄉,築有張應春烈士墓;是愛國主義詩人柳亞子的故鄉。出生地。
歷史沿革
吳江建縣前,北厙屬吳縣轄。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建縣,北厙屬吳江縣久泳鄉及范隅下鄉管轄,延續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其間吳江縣級行政單位名稱多次變更,北厙隸屬於吳江縣的關係則未變。
清雍正四年(1726年),吳江劃為吳江、震澤兩縣,北厙屬吳江縣久泳鄉、范隅下鄉管轄。
清道光九年(1829年),北厙已形成集市,時稱北舍港。
清光緒以前,北厙境域分別屬於吳江縣范隅下鄉、久泳鄉管轄,鎮西南、西北的部分村為范隅下鄉,其餘均屬久泳鄉。
清宣統元年(1909年),北厙始為建制鎮,清政府推行區域自治,吳江縣(不含震澤縣)設9鎮,北厙鎮是其中之一,與城區(松陵)、同里、黎里、盛澤、蘆墟、莘塔、八坼、周莊(1952年劃歸今崑山市)齊名。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吳江、震澤兩縣複合並為吳江縣,全縣設市、鄉,北厙稱鄉轄2都13圖
民國18年(1929年),8月,調整行政區劃,縣以下設區,區以下設鄉鎮。北厙稱鎮,與周莊、蘆墟、莘塔統屬第六區,轄區署所在地莘塔。
民國23年(1934年),11月1日起,吳江縣實行保甲制度,北厙鎮仍屬第六區管轄。
民國37年(1948年),2月,吳江91個鄉鎮撤併為38個,北厙鎮擴大轄區範圍,仍屬第六區(蘆墟)管轄。
民國38年(1949年),3月初,中共地下黨蘆墟支部指派黨員凌文石(莘shēn塔人,莘,音同山東莘縣)到北厙鎮搞策反工作。先後找鎮長徐根忠、自衛隊附刁一平密談。
1949年4月29日,吳江解放,建立人民政權,北厙鎮仍屬第六區管轄。
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28軍83師“丹陽支部”(偵察營)由教導員門蠻江帶隊,在地下黨員劉傳瑤的引領下到達北厙,自衛隊解散,收繳槍枝30餘支。北厙宣告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32]
1950年1月,撤銷北厙鎮建制,建立北厙區,轄區劃分為北厙鄉、厙東鄉、厙西鄉、新珍鄉。3月撤銷北厙區建制。
1950年10月,北厙集鎮改稱為北厙鄉人民政府(小鄉),屬蘆墟區管轄。
1955年8月,北厙鄉人民政府改稱為北厙鄉人民委員會。
1956年3月,全縣實行並區並鄉,蘆墟、黎里區合併為蘆墟區,區公所設在北厙鎮,年底遷蘆墟鎮,轄北厙、大陽、汾溪、蜆南、龍涇、莘塔、三村、藏龍、南鶯、烏橋等10個鄉(中鄉)。
1957年10月,全縣實行撤區並鄉,設23個鄉、7個縣屬鎮。原北厙鄉(中鄉)與蜆南、南鶯、汾溪、大陽等鄉的部分合併成北厙鄉(大鄉)。
1958年9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將鄉變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制,北厙鄉隨之改稱為北厙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8年3月,北厙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為北厙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1年6月,撤銷北厙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北厙人民公社建制。
1983年8月,全縣農村恢復鄉建制,撤銷北厙人民公社復稱北厙鄉人民政府。
1987年1月12日,吳江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北厙撤鄉建鎮。
1950年1月,撤銷北厙鎮建制,建立北厙區,轄區劃分為北厙鄉、厙東鄉、厙西鄉、新珍鄉。3月撤銷北厙區建制。
1987年1月12日,吳江縣人大常委會批准北厙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中共北厙鄉委員會更名為中共北厙鎮委員會。轄1個居委會,28個行政村。
2003年12月,北厙鎮與黎里鎮合併為黎里鎮。
2006年10月,撤銷黎里鎮建制,與蘆墟鎮合併為汾湖鎮。政府駐蘆莘大道1118號
2013年5月28日,汾湖鎮正式更名為黎里鎮。更名後原行政區域、政府駐地及隸屬關係均不變。
走進北厙
走進北厙,仿佛走進了文化的園林,置身於繁華的街道,在感受現代都市文明的時候,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
穿大街、走小巷,不經意間撲入眼帘的那一塊碎磚、那一片斷瓦,那一扇陳舊的木格漏窗,也許就有一段悠長的故事。穿過歷史的塵埃,漫步在小鎮,一路欣賞著散落各處的文化遺存。曾經人俱有集、風雅滿門的午夢堂讓我傾心已久,歷代文人和葉氏後裔的分堤吊夢,使一段塵封的故事鮮活起來,曾被掩埋的輝煌重又照耀著故里的湖光水色。來到葉家埭這個明淨的水鄉小村,站在葉小鸞手植的臘梅前,那棵歷四百年滄海桑田的古樹,依然老樹虬枝,在春風中綻放著生命的綠色。讓我感佩的並不僅僅是一棵古樹的存在,而是在這棵樹上所散發出來的一種文化的底蘊,一種對生命關懷的人文精神。當午夢堂故里的那些建築在戰爭的硝煙中化成一片焦土,讓後人發出“疏香閣壞,午夢堂空”(柳亞子語)的感嘆時,惟有這棵臘梅在村人一代又一代的呵護下存活到今天,使今天的人們還有些許的遺蹟可尋,能夠在這棵樹前遙想數百年前的風雅往事。臘梅沉默著,樹下堆疊的分湖石沉默著,沿河石階上的十三對半旗桿石沉默著,它們已經習慣於這樣的沉默,就像它們曾經的主人不喜繁華,更願意過著寧靜的生活。小村的人們也沉默著,他們在用平靜而實實在在的奮鬥創造著他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串起一脈相承的人文精神。
沿著平整的鄉村公路,我又來到鎮東的大勝村。這裡是近代愛國詩人、南社領袖柳亞子的故里,這位與孫中山、毛澤東有著偉大友誼,一生以詩文作武器、追隨進步的詩人,他生命中最大的遺憾就是自從少年時代離開故鄉之後再也沒有能夠回來。在村子的中央,聯繫南北交通的古老的勝秀橋,是對柳氏家族興亡的見證。勝秀橋是由柳氏帶頭捐資興建的單孔石橋,斑駁的橋石上,似乎還能想見少年柳亞子匆忙的身影。在村人的指點下,還能依稀看出字跡模糊的兩副橋聯,東邊的是“風月細平來,魚蝦足游釣”,西邊的是“古佛祠邊,普渡眾生;太平莊上,君子悠行”,足以看出那種民風的淳樸。正是這樣的因素,柳亞子的哲嗣柳無忌把勝秀橋的照片放在了一本紀念冊的封面上,延續著對故鄉的思念。
在與大勝村緊鄰的東浜,我見到的是一座將近三百年、已經搖搖欲墜的石牌坊,在掩映的民房間高高地突起著,訴說著被牌坊所壓制著的貞節。借了村民的梯子爬上牌坊,用蘸水的抹布把字跡打濕後,才辨出頂上的“懷清履潔”四個大字,下面的一行只能辨出“沈氏”、“吳氏”的字樣,可知是用來表彰村里一個姓吳的貞節女子,村里流傳著這位貞節女子與皇室宮廷相聯繫的傳說,給這座貞節牌坊籠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從村里回到鎮上的午夢堂陳列館,我了解到這樣的文化遺存還有很多,除了張應春烈士陵園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開發外,其他像鎮區的內省堂(與退思園異曲同工,門額上有董其昌的題字“贊緒東陽”)、大義村的西方庵遺址(葉紹袁、沈宜修合作的《西方庵碑記》的碑石尚保存在那裡)、與葉小鸞同列歷代十大才女的徐燦的徐氏家族的故里遺址、明代兵部尚書呂純如呂氏家族的故里遺址及近現代一些科學家的故里遺址等還需要得到切實的保護、修繕和開發,使這座文化小鎮更加具有歷史魅力和人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