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姓

池姓

池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281位。來源之一:出自殷姓諱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於澠池,遂以地為姓。歷史名人有池裕得、明朝同安人、嘉靖年間進士,池生春,清朝楚雄人,道光年間進士,當代著名女作家池莉。

基本信息

簡介

池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8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10位。

池姓溯源

池姓池姓
第一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候的秦國王族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嬴姓池氏族人皆尊奉秦公子池(嬴池)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秦漢之際河南陳留一帶池地,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氐族,出自東漢末期西北地區古仇池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該支池氏族人皆尊奉氐王楊騰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

池氏始祖

秦公子池(嬴池)、楊騰、楊定、池白浩、池鏡。

遷徙分布

池姓池姓
池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三十二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三十四位,人口約四十一萬八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6%左右,多以西平、陳留、西河、遼東為郡望

池氏起源於距今兩千多年前的秦漢之際河南陳留一帶。戰國時期,秦國有個公子名叫池,人稱公子池,在朝廷裡面任大司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後代中有的以他名字為姓,世代相傳,形成一支池氏。

另一支起源於以居住地為姓。古代護城河稱為池,時有一句成語說,“城門著火,殃及池魚”就是指用護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魚兒遭殃。古時農田在城外而務農的百姓往往在城池邊,一來生活用水方便,二來前往耕作近,而他們的稱呼也往往帶個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氏一族,望出西平郡,即現在的甘肅省的西寧縣。據史籍《姓氏考略》載,陳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華就是出自該家族。發祥於陳留之地的池氏,後世繁衍分布於中國的南方福建、廣東以及雲南、江蘇等地。望族居於西河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離石縣。

當今池氏是一個分布極為廣泛的姓氏,在甘肅省的玉門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邢台市平鄉縣、廊坊市固安縣邯鄲市成安縣、滄州市保定市承德市,山東省的聊城市茌平縣、高唐縣、濟寧市兗州市、臨沂市平邑縣、棗莊市、泰安市、德州市、萊蕪市,山西省的忻州市定襄縣、朔州市懷仁縣、大同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神木縣、銅川市,河南省的駐馬店市汝南縣、信陽市、三門峽市澠池縣、洛陽市偃師縣、開封市、周口市、商丘市,江西省的贛州市石城縣,安徽省的合肥市、六安市霍邱縣、滁州市來安縣、宣城市、宿州市、巢湖市、界首市,江蘇省的鹽城市射陽縣、宿遷市沭陽縣、徐州市邳州市、連雲港市、淮安市、常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溫州市永康縣、平陽縣、文成縣、台州市玉環縣、湖州市、嘉興市、寧波市、瑞安市,湖北省的襄陽市棗陽縣、隨州市廣水縣、孝感市、仙桃市,湖南省的長沙市、永州市藍山縣、常德市、株洲市,四川省的成都市華陽縣、巴中市平昌縣、資陽市簡陽縣,雲南省的麗江市,福建省的福州市連江縣、泉洲市南安縣、龍巖市新羅區、長汀縣、古田縣、莆田市涵江區、寧德市霞浦縣、福鼎縣、三明市大田縣、尤溪縣、寧化縣、將樂縣、南平市邵武市、順昌縣、福州市閩清縣,廣東省的廣州市、韶關市翁源縣、茂名市信宜市、江門市開平縣、潮汕市揭陽市、清遠市陽山縣、陽江縣、深圳市寶安區、梅州市、汕尾市,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大慶市,吉林省的吉林市蛟河市、延吉市,遼寧省的哈爾濱市、本溪市、盤錦市、葫蘆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北流縣、北海市、河池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赤峰市,上海市的江灣區、楊浦區,重慶市的合川縣、秀山縣、綦江縣,北京市,天津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韓國的忠州市,馬來西亞,日本國,義大利、聯邦德國的漢堡市等地,均有池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池姓池姓
西平郡:歷史上的西平郡有三處,

春秋時期的西平地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戰國時期為秦國宰相池子華的封邑,稱西平郡。

②東漢建安年間漢廷將金城郡分置出一個西平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一帶。東晉末年,這個西平郡一帶為禿髮烏孤所占,稱西平王,一度依此為都城。

③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寧地區在古代為羌地,西漢時期設定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漢元狩二年漢朝大軍西進湟水流域,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漢神爵二年屬金城郡臨羌縣。東漢建安十七年置為西平郡,治所在西都縣。三國時期曹魏黃初三年擴建為西平郡,正式開始築城。北宋崇寧三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於見史。民國十八年青海正式建省,治所在西寧縣,民國三十五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為青海省轄市。1950年西寧市為青海省人民政府駐地。1960年原由省直轄的湟中、大通兩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劃歸西寧市領導。1962年湟中、大通兩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改由省直轄。1966年大通縣交由西寧市領導。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5]163號)撤銷大通縣,設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原大通縣的行政區域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1986年3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0號)將西寧市城西區分設為城西、城北兩個區,撤銷西寧市郊區,將原郊區所轄的七個鄉分別劃歸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管轄。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9]142號)將海東地區的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置郡,治所在平定,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明朝隆慶元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陳留堂:以望立堂。

西平堂:以望立堂,亦稱陳留堂、西寧堂、海東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亦稱安陽堂、平定堂、離石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餘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同安堂:源自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進士聞名遂安縣,推斷明決,後升任太常寺少卿,族人以其生地為堂號。

家譜文獻

福建長樂東湖西平池氏族譜,(明)吳航、王子正撰修,明永樂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2000年重修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舊池村纂修池氏族譜常務理事會。

廣東廣州石碑池氏西河族譜,著者待考,明末清初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梅州明楊池氏四修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贛閩粵湘池氏聯修族譜,譜首目錄一卷,(現代)池氏族譜聯修組纂修,1995年計算機排印本十二冊。註:包括江西會昌、江西瑞金、福建武平、廣東南雄、廣東梅州、廣東平遠、湖南安仁等縣市。

貴州丹寨池氏潮裔宗譜,(清)池金鱗始修於清鹹豐五年,(民國)池如清修於民國三年,(民國)池斯淨修於民國二十一年,(現代)池家甦修於1981年,(現代)池家祥等再修於2002年。

韓國忠州池氏族譜,(高麗)池德海序,朝鮮光海君時期刻活字印本。

字輩排行

江西瑞安池氏字輩:“萬廣清吉成秀”。

江西贛州、台灣池氏字輩:“宣仕日永龍興存有應盈禎寶國鳳生元現萬福蘭春慶先祥貴子友”。

山東萊州池氏字輩:第一世為池進虎。“進2345顯鳳天克永元京萬”。求來自何地???

山東臨朐、萊蕪池氏字輩:“廷天尚貴建古竹信鳳文增玉法洪振京智明興昌信義承遠長存平安可慶”。

福建大田池氏字輩:“天長新邦乃其昌國恩家慶”。

小池支派:“希宗景克明德以存仁孝忠良浥大兆建珠芝懋績洪熙永世用”;

新池支派:“希宗景克明德以存仁孝忠良可大兆建懋績洪熙永世用昌善聚長儲祚胤恩光久錫天祥教子須成高偉擢徵作國瑞璋”。

重慶秀山池氏字輩:“文才必應再維興”。

重慶合川池氏字輩:“嘉朝印邦國登現泮應騰水之發大貴榮華福壽增天子永遠興文明光耀生祖宗德澤長仁義裕候昆詩書傳世代忠孝振家聲清貞名揚顯道學維乾坤”。

湖北孝感池氏字輩:“登文慎賢曾祖敬宗”。

廣東梅州、平遠池氏字輩:“應天戴尚開能德孟萬福蘭興慶千祥桂子孫清和成玉汝寶善正傳賢富貴垂光大榮華應運全發隆長有躍承肇本坤乾”。

貴州丹寨池氏字輩:“潮熬龍德蓮國珠文鳳毓起有如斯家繼明經學延開泰遠征宗邦傳進化永世慶鴻恩”。按:該支池氏因在周邊縣市分播,因此同輩字派有所不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秦國;望出西河:全聯典指池氏的源流和郡望。

西平世澤,中牟家聲:廣東平遠明楊池氏家族堂聯。

生春儀法;顯方詩文: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楚雄人池生春,字籥庭,清道光年間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舉止有儀法(講禮儀,有法度),以誠實為本,工書法,著有《入秦日記》、《直廬記》等。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同安人池顯方,字直夫,天啟年間舉人。工詩文,著有《晃岩集》、《南參集》等。

詩書啟後;儀禮傳家: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同安人池顯方,字直夫,天啟年間舉人。工詩文,著有《晃岩集》、《南參集》等。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楚雄人池生春,字庭,清道光年間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舉止有儀法(講禮儀,有法度),以誠實為本,工書法,著有《入秦日記》、《直廬記》等。

中牟循吏;鹹淳大魁: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池瑗,池氏(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孫,漢獻帝末年、漢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縣令。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狀元池夢鯉(公元1224~1279年),字德華,出生於贛州城南市街,後居七里鎮。進士出身,於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中甲戌特科狀元,是贛州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歷任浙西江東制置使,知平江(今江蘇吳縣)府。

五言通用聯

宋代狀元裔;秦朝宰相家: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狀元池夢鯉。下聯典指秦朝時期的宰相池子華。

北宋家聲遠;西平世澤長: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狀元池夢鯉。下聯典指池氏望族居西平郡。

莆田家聲遠;池渡澤流長:據原《揭陽縣地名志·玉鎮·池渡村》記:“始祖(名字失傳)於宋朝從福建省莆田縣遷徙到原大□創村,命名為池渡村。距原縣城(今榕城區)約十六公里。”池渡村有的公廳或祠堂,陳列“中牟循(池瑗)、鹹陽大魁(池夢鯉)”及這副楹聯。全村包括池家渡村、東後村、寮頭村等村,現今有八九千人口。自明清兩朝以來,池渡村中藥商行(店)鱗次櫛比,治病救人兼經營中草藥材,成為一道璀璨亮麗的風景線。及至民國時期,潮汕各縣市,都有池渡村人駐足務醫兼經營中草藥材商店;或移居江西、福建等省,及省內梅州市、興寧、老隆、和平、連平、翁源、韶關等市縣,以至全國各城市,都有池渡村人務醫兼經營中藥材生意,其總人數比池渡村人口還要多。因而有“無池不成市”的美譽。

固始宗功顯;坡兜祖德承:撰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祠門側楹”。

七言通用聯

生春宏文直廬記;顯方力作晃岩集: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清道光進士池生春,楚雄人。舉止文雅,以不欺為根本。工書法。著有《直廬記》等。下聯典指明朝天啟年間的舉人池顯方,字直夫。工詩文,著有《晃岩集》等。

八言以上通用聯

城門武侯,偉績巍巍共仰;中牟良吏,賢聲處處相傳:上聯典指三國時期的名人池仲魚,是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孫,北魏孝文帝朝(公元220~265年)城門侯。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名人池瓊,是池氏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孫。唐商宗朝時封寧海節度使。

永慕宗功業績,光輝垂後代;懷恩祖蔭房興,族旺並長隆: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祠門側楹”。

坐丁向癸水朝堂,永發千年不替;砂抱山環峰聳秀,長徵萬代繁榮: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前堂楹”。

固始宗功盤福蔭,賢生貴出姓名揚;坡兜祖德永流芳,族衍房興世澤長: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偏房柱楹”。

西平祖德永昭彰,貽厥孫謀,唯耕唯讀;坡兜宗功垂福澤,承先啟後,在儉在勤: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大拱住楹”。

守國法,重教育,亦文亦武,建設四化美景;遵祖訓,講道德,克勤克儉,創造五好家園: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四扇立柱新楹”。

自池州賜姓以來,漢唐宋代興固始,宗功昭日月;由鄒宦開基於此,元明清世守坡兜,祖德鞏山河: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正殿楹”。

鍾英毓哲,萬載昌隆創業,垂統克振家聲,其在子孫維光邦國;開後守先,許多拔萃誦詩,學禮能承祖德,如君忠厚福有禎祥: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正殿楹”。

歷史名人

池子華:嬴秦公族大司馬公子池之後裔。著名戰國時期秦國大儒、宰相。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公元前318年),張儀離秦國相位,秦惠文王以一代名儒池子華為宰相。後張儀歸,子華任相一年,還其相位。

池瑗: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孫。著名漢朝官吏漢獻帝末年、漢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縣令。

池仲魚: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孫。漢朝名人。傳說,北魏孝文帝(公元220~265年)時的城門侯,家住在城門附近。一次城門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魚被燒死。留下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典故。

池瓊:池氏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孫。漢朝名人。唐商宗朝時被封為寧海節度使。

池聖夫:浙江平陽人。著名宋朝大臣。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文科進士。宋寶慶紹定年間歷正字校書郎、秘書郎,兼吳王益王府教授、著作佐郎、著作郎。宋端平年間知建昌軍,宋淳佑間除淮西、江東總領,提領建康府戶部。

池夢鯉:(公元1224~1279年),字德華;出生於贛州城南市街,後居七里鎮。著名南宋大臣。南宋朝時期狀元進士出身,於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中甲戌特科狀元,是江西贛州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歷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平江知府(今江蘇吳縣)。

池仲容:(公元?~1518年),浰頭人(今廣東和平)。著名明朝廣東農民起義首領。

池浴德:字士爵,號明洲;中左所人(今福建廈門同安)。著名明朝大臣。

池顯京:字致夫,號念蒼,池浴德之子;中左所人(今福建廈門同安)。著名明朝官吏。

池顯方:字直夫,池浴德之子;中左所人(今福建廈門同安)。著名明朝詩人。

池逢功:字玄三;黃岩人。著名清朝將領。由世襲雲騎尉薦升副將,署溫州總兵

池生春:(公元1798~1836年),字籥庭,又字劍芝,號直廬;楚雄人(今雲南楚雄)。著名清朝學者。

近現代名人

池峰城:(公元1903~1955年),原名遲鳳臣;河北景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英雄。

池華瓊(1975~):青年女演員。曾在《楊貴妃秘史》飾梅妃,現在簽約北京的金英馬影視公司。

池莉(1957~):當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