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南河浜遺址](/img/4/331/nBnauM3XzMDO1kTO5gzM0EDOyITMyUDOxUjMwADMwAzMxAzL4M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年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南河浜遺址位於嘉興城東約11公里,面積2萬多平方米。1996年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共清理良諸文化墓葬4座、崧澤文化墓葬92座、灰坑23座、房屋遺蹟7座、崧澤文化祭台1座。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玉、石和骨、角、牙器等。本次發掘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次發現了崧澤文化祭台。該祭台略呈正南北方向,長方形覆斗狀,南邊已遭破壞。祭台經歷了兩次向東和向南擴築,均採用分層貼築的方法,平面的土質、土色呈條狀分布。
1996年4月至11月,為配合滬杭高速公路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考古隊對南河浜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分東、西兩區進行,實際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發現崧澤文化時期人工堆築的土台一處,清理墓葬96座,房屋7座和灰坑26個,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類文物700餘件,尤其是在崧澤文化發現和研究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被評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獎。1這是繼上海青浦崧澤遺址發掘之後關於崧澤文化的又一次最重要的考古工作。遺址包含了從崧澤文化早期到晚期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為認識崧澤文化的發展演變期提供了很好的資料,也為後人研究崧澤文化提供了一把有意義的時間標尺。
發掘範圍分作A、B兩區,在A區布10×10米探方8個,在B區西距A區30米處,布10×10米探方2個,總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在A區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4座、崧澤文化墓葬85座、灰坑22座、房屋遺蹟7座以及崧澤文化的祭台1座。
文化內涵
![南河浜遺址](/img/9/58e/nBnauM3X1UjNwEDOzQzM2UTOyITMyUDOxUjMwADMwAzMxAzL0M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南河浜遺址外一些譜系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與馬家浜文化同時,在錢塘江與杭州灣的南側地區,還分布著河姆渡文化和跨湖橋為代表的遺存。又如在崧澤文化時期,寧紹平原則生存著河姆渡第四期文化的居民,江淮地區居住著龍虬莊文化、北陰陽營文化和薛家崗文化等諸文化的居民。除崧澤文化過渡到了良渚文化外,其他與崧澤文化同時的諸文化,在其分布地區內都沒有延續到良渚文化時期,而且,包括這些文化分布地區在內直到淮河北岸地區,西至鄱陽湖,南達閩北,東到舟山群島諸沿海地區,都被良渚文化居民所占據,至於良渚文化的影響所及,則更為廣泛。
199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嘉興南河浜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是繼上海青浦崧澤遺址發掘之後關於崧澤文化的又一次最重要的考古工作。遺址包含了從崧澤文化早期到晚期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為認識崧澤文化的發展演變期提供了很好的資料,也為考古工作者研究崧澤文化提供了一把時間的標尺。
南河浜遺址的發掘,還首次發現了崧澤文化的“祭壇”,並較好地揭示了這“祭壇”的形成過程。這是頗有意義的。因為如像以往那樣,將良渚文化“祭壇”視為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一重要標識性的現象的話,那么,這一發現就為文明時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價值
![南河浜遺址](/img/d/491/nBnauM3XycjN0MjM4MDN3UTOyITMyUDOxUjMwADMwAzMxAzLzQ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南河浜遺址,主要部分為崧澤文化。崧澤文化找到了一座祭台,許多謎團便解開了。南河浜遺址又像一把通往地下迷宮的鑰匙。這等待人們進行更大規模的考古挖掘。史學界曾把良渚文化中的“祭壇”視為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南河浜遺址為考古學家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資料。將中國古文明留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