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浙江省
譚家灣遺址VI-84
簡介
譚家灣遺址,位於浙江省烏鎮新春村譚家灣以西10米。面積約8.75萬平方米,中心點表土層厚1米左右,文化層厚約1.50米。1978年在遺址西北面開縱向河道時,發現鹿角勾勒器2件以及釜、罐、盆、缽、豆等陶器碎片,還有較多的麋鹿、水牛遺骸。屬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類型。
考古發掘
發現於1975年的"譚家灣遺址"位於烏鎮真浮讕橋村譚家灣組,東臨上塔廟港,南與戴家埭組相臨,西接紅光村,北到浮讕橋港。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400米,總面積120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約兩米。目前,在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烏鎮"譚家灣遺址"榜上有名。這是烏鎮繼茅盾故居後的第二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考證,該遺址為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馬家浜文化的遺址。遺址內曾發現有釜、罐、盆、缽等陶器標本,已經較多的麋鹿、水牛等動物遺憾。
據介紹,像烏鎮"譚家灣遺址"這樣面積大、地下文化層堆積厚、內涵豐富、且保存狀況良好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為數不多。該遺址於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譚家灣遺址是烏鎮歷史的源頭,它位於烏鎮東郊三里許的譚家灣村的西邊,西接紅光村的水田,南抵河浜以南的桑地,北部延伸至譚家灣村的水田。中心地段在呈饅頭狀高埠的盪田裡。
遺址的文化層厚約1.2米,共分三層。中下層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屬馬家浜文化羅家角類型。有機質較多,土質鬆軟,色澤深黑;發現的動物遺存有魚、牛、豬、鹿和庭鹿的骨頭。
譚家灣遺址
紅陶和灰紅陶為主的釜和牛鼻式盛具,還曾發現一件鹿角勾勒器。下層可能相當於羅家角三層,上層則可能晚於羅家角遺址。羅家角遺址在桐鄉市石門鎮附近,是浙江省迄今發現的最大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O0年左右。譚家灣遺址屬羅家角類型,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烏鎮的先民早在約700O年前就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1989年12月,譚家灣遺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起來,歷史的源頭毫不起眼,但只有有了潭家灣遺址,才有以後"千年烏鎮"的輝煌。 由於看不到地底下的遺存,而地面上又只有大片荒草,所以那兩塊標誌性的石碑就成了我印象最深的事物。一塊是遺址被列為縣級(桐鄉當時稱縣)文物保護單位時立的,另一塊是後來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立的。前者是一塊普通的岩石,只是被簡單地埋進土中,已經歪斜,字跡也看不清楚了。一旁的桑樹葉將這塊歪斜的石碑遮去了一半,使它風頭盡失。看到它我就想到了賈平凹《醜石》里那塊坑坑窪窪的“醜石”。後一塊碑是用光潔的大理石做成的,儘管近20年過去了,看起來卻依然光鮮;儘管它的四周也是茅草叢生,但它依然巋然不動,正襟危坐。這兩座石碑相距不過一米,給人的感覺卻是如此不同。我不禁暗忖,這次又該立個什麼樣的石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