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古戲台

寧海古戲台

寧海古戲台現存約有一百二十多處,多有戲台藻井。而最精美者即崇興廟和岙胡胡氏宗祠三連貫藻井、戲台,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岙潘氏宗祠為代表的二連貫藻井、戲台,各以精美的工藝形式展現在世間,單藻井戲台數量更多,也不乏有精美之作。藻井,古代多用於重要建築上,也常見於戲台之中。在實際功用上,它起著擴音與攏音的作用,使舞台藝術更臻完美。在工藝上採用最精湛的手法,集上乘的美學構思、雕刻、彩繪於一處,著重渲染它至高華貴之態。

概述

寧海古戲台寧海古戲台
寧海古戲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至民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寧海古戲台三連貫藻井往往依附在最精美的古戲台建築中,使其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二連貫藻井也分布在較為華美的古戲台建築中。三連貫藻井戲台在浙江省其它地方尚未發現,僅寧海三處(另一處為西店鎮樟樹村孫氏宗祠)。二連貫藻井戲台在寧海尚有10處,而下浦魏氏宗祠與潘家岙潘氏宗祠最具代表性。單藻井戲台全縣約有數十處,而以縣城內的城隍廟(即王錫桐起義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戲台最為精美。以上的戲台它們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歷史風貌,集中傳遞了古代藝術的信息,綜合地展示了價值品味,可稱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特別是具有極高規格三連貫藻井在寧海鄉間的套用,似乎是當地村民向古建尊卑制度的一種挑戰,符合寧海強悍不屈的民風。

特色

寧海古戲台崇興廟古戲台
寧海古戲台大多建於明清時期,其時,江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民間戲曲藝術廣為流傳,寧海地處江南,依山近海,演劇活動十分盛行,並適時建造了大量古戲台。

寧海的古戲台以宗祠戲台、廟宇戲台為主,結構上包含了主台、後台、看樓及藻井等要素,其中部分戲台縱向排列三個或二個不同形式的藻井的建築方式,為中國所罕見。戲台藻井不但在聲學上對戲曲演唱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在裝飾上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在建築施工時,引入競爭機制,由兩隊工匠沿中軸線分頭施工。當地稱作“劈作做”,也是十分罕見的施工方法。

長期以來,政府重視,百姓參與,職能部門發揮作用,使古戲台得到完整的保護。至今仍保存了100多處古戲台建築,列為全國文保的十個古戲台是其中的佼佼者。讓人們感受其精巧的結構、華麗的裝飾,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底蘊。

寧海古戲台不僅數量多,而且建築風格獨特,戲台包括主台、後台、看樓及藻井等要素,而令人叫絕的是,戲台縱向排列三個或兩個不同形式的相連藻井,雕龍畫鳳,及盡奢華,為國內所罕見,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藻井,民間也叫雞籠頂,是古戲台頂部的圓形穹頂。藻井隨戲台的奢華程度而有所區別,一般評價一個戲台,只要看藻井便知一二了。像寧海這樣三個或兩個相連,雕工精細、藝術性極高的在國內還是很少的。藻井不僅在聲學上對戲曲演唱具有攏音效果,增加音量,而且在建築裝飾上也具有承重和美化的功效。

形成

寧海古戲台寧海古戲台美輪美奐
明清以來,寧海依靠山海優勢,經濟社會發展較快,村落多以同宗同族聚居,興建祠堂廟宇盛行,幾乎逢村必有祠堂。祠堂為祭祖之地,其建制由大門、廊廡、戲台、天井、大殿等構成,戲台是其中重要部分。村民每年祭祖時,少不了演戲這一環節。

地域因素也是寧海戲劇興旺的一個原因,寧海原屬台州府管轄,靠近具有戲劇傳統的新昌、天台等地,來往嵊州也十分便利,外地劇團常來演出,影響日漸深厚,當地便湧現出許多戲班,再加上寧海人一向重視文化,喜歡戲劇,懂欣賞,善傳播,產生過一大批文化名流和各類傳說故事。戲劇興,戲台自然旺。

主要代表

寧海古戲台寧海古戲台
一、崇興廟古戲台

崇興廟古戲台位於西店鎮石家村後溪村之間,為二村共有,石家、後溪同宗同姓,村民均姓石,為宋乾道問奉直大夫石羨問之後嗣。至康熙中期,石成窩(1643—1722)創建索興廟,石雲台、諱義鼎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遷崇興廟於石家宗祠左側,戲台及三連貫藻井系同時建造。200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岙胡胡氏宗祠古戲台

岙胡胡氏宗祠古戲台位於梅林街道岙胡村。清嘉慶二年,邑庠生胡元實(1729-1812)建造胡氏宗祠,號為“積慶堂”。前廳較為簡陋,平屋三間,鹹豐四年(1854)以胡寅階為首事,將前廳三間平屋改建成五間樓房,資金由族內各房捐助,以“劈作做”手法而建。上世紀二十年代,改造戲台和勾連廊(俗稱工字屋),並增設三連貫藻井。200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海古戲台下浦魏氏宗祠古戲台
三、下蒲魏氏宗祠古戲台

下蒲魏氏宗祠古戲台位於強蛟鎮後舟、下洋兩村之間。魏氏宗祠為二村共有,二村合稱為下蒲。魏氏後裔於清康熙八年(1669)建大堂三間.道光年間擴建成五間。光緒十六年(1890)建儀門、戲台、廂樓等,並按各房派自東向西依中軸線劈半而建,俗稱“劈作做”,故風格各異。

四、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戲台

潘氏宗祠古戲台位於橋頭胡街道潘家岙村,清代乾隆甲辰(1784)由潘家興、家思、家瑜等倡建。建亨堂三間、戲台一所。至嘉慶庚午(1810)族長家齊首事建前廳樓屋五間。民國壬午年(1922)宗長潘達品偕首事將前樓戲台及兩廂進行大修。潘氏宗祠採用“劈作做”手法。

五、雙枝廟古戲台

雙枝廟古戲台位於深圳鎮清潭村。雙枝廟歷來是里岙片的境主廟,明景德年間由張世賞張廷玉始建,屢有興廢。1933年由清潭等六個自然村的張、竺、孔三姓集資重修。200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海古戲台城隍廟古戲台
六、城隍廟古戲台

城隍廟古戲台位於躍龍街道桃源南路。城隍廟始建於唐永昌元年(690),南宋隆興元年(1163)改建。1935年對城隍廟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卸下了台前影響觀眾視線的四根萬柱,換上了二根鐵柱,今存的儀門、戲台及兩廂均修建於此時,2002年又進行過全面維修。

七、龍宮陳氏宗祠古戲台

龍宮陳氏宗祠古戲台位於深圳鎮龍宮村村口。陳氏宗祠建於清初,宗祠環境優美,南臨龍溪,北坐獅山。自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前天井、儀門、中天井、中廳、戲台、後天井、正廳。

八、馬岙俞氏宗祠古戲台

馬岙俞氏宗祠古戲台位於深圳鎮馬岙村,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順治五年(1648)因俞抒素領導的“白頭翁”起義,宗祠被清兵燒毀,康熙十九年(1680)於原址上重建。宣統二年(1910)遭火災,民國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為經理籌款重建,戲台亦建於同時。戲台為歇山頂,無脊飾,藻井異形拱昂組合成螺鏇形。

九、大蔡胡氏宗祠古戲台

大蔡胡氏宗祠古戲台位於深圳鎮大蔡村。大蔡胡氏宗祠始建於南宋,後幾經興廢,現今規模為晚期所建,戲台藻井亦同時建造。宗祠坐南朝北,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前天井、儀門、戈台、勾連廊、正廳。

十、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戲台

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戲台位於強蚊鎮加爵科村。林氏於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從杭州仁和里遷此。宗祠始建年代不詳,現存規模為清代晚期所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