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南京雲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而南京雲錦則集歷代織綿工藝藝術之大戊,位於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因其豐富的文化和科技內涵,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亦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內容簡介

南京雲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珍品之一。吳村梅有一句詩就是用來描寫南京雲錦的:“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雲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南京雲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是南京工藝“三寶”之首。南京雲錦配色多達十八種,運用“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於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故稱“雲錦”。現代只有南京生產,常稱為“南京雲錦”。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南京雲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與蘇州緙絲並譽為“二大名錦”)。雲錦的“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組合,《釋名·采帛》:“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這是說,錦是豪華貴重的絲帛,在古代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穿得起。

歷史發展

南京雲錦的產生和發展與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關。南京絲織業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東吳(222—280)時期,東晉(317—420)末年,大將劉裕北伐,滅秦後,將長安的百工全部遷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織錦工匠占很大比例。後秦百工中的織錦工匠繼承了兩漢、曹魏、西晉和十六國前期少數民族的織錦技藝。417年東晉在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被看做是南京雲錦正式誕生的標誌。從元代開始,雲錦一直為皇家服飾專用品。明朝時織錦工藝日臻成熟和完善,並形成南京絲織提花錦緞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設有“江寧織造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寧織造20年之久。這一時期的雲錦品種繁多,圖案莊重,色彩絢麗,代表了歷史上南京雲錦織造工藝的最高成就。南京雲錦織造鼎盛時擁有3萬多台織機,近30萬人以此和相關產業為生,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1949年後,儘管政府先後投資幾千萬元用於恢復和保護雲錦,南京市雲錦研究所還成功地科學複製了20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等,但云錦仍然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局面,現在全國真正懂雲錦技術的不過50人。雲錦過去專供宮廷御用或賞賜功臣之物。現代雲錦繼承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格而有所發展,傳統品種有妝花、庫錦、庫緞等幾大類(見“妝花”、“庫錦”、“庫緞”),庫金、庫錦等等以清代織成後輸入內務府“緞匹庫”而得名,沿用至今。妝花類織物是代表雲錦技藝特色和風格的品種,圖案布局嚴謹莊重,紋樣造型簡練概括,多為大型飽滿花紋作四方連續排列,亦有徹幅通匹為一單獨、適合紋樣的大型妝花織物(如明、清時龍袍、炕褥毯墊等)用色濃艷對比,常以金線勾邊或金、銀線裝飾花紋,經白色相間或色暈過渡,以緯管小梭挖花裝彩,織品典麗渾厚,金彩輝映,是雲錦區別於蜀錦、宋錦等其他織錦的重要特點。1949年後,在傳統品種的基礎上創新品種,如雨花錦、敦煌錦、金銀妝、菱錦、裝飾錦及台毯、靠墊等,供應蒙、藏兄弟族服飾和書畫裝裱、旅遊紀念品、外貿等的需要。截止2009年,了解雲錦的人很少,即使是南京人亦是如此.關於雲錦的書則更少,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南京雲錦》,倒是既可以滿足欣賞者的好奇,又可以作為雲錦研究者的案頭書。著名紅學家李希凡先生稱讚這本書“把雲錦的美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截止2009年,生產的雲錦除出口做高檔服裝面料及供少數民族服飾、演出服飾外,又發展了新的花色品種,如雲錦台毯、靠墊、被面、提包、馬夾、領帶、掛屏等日用工藝品。

申遺成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1年,南京雲錦正式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次排於古琴之後。2006年5月20日,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江蘇省金文雲錦名人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2009年9月30日晚,從阿聯首都阿布達比傳來訊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獨特工藝

雲錦的誕生應歸功蘇州的緙絲,它實際是蘇州緙絲衍生出來的附屬品。南京雲錦工藝獨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機織造,必須由提花工和織造工兩人配合完成,兩個人一天只能生產5-6厘米,這種工藝至今仍無法用機器替代。雲錦主要特點是逐花異色,從雲錦的不同角度觀察,繡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於被用於皇家服飾,所以雲錦在織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雲錦喜用金線、銀線、銅線及長絲、絹絲,各種鳥獸羽毛等用來織造雲錦,如在皇家雲錦繡品上的綠色是用孔雀羽毛織就的,每個雲錦的紋樣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如果要織一幅78厘米寬的錦緞,在它的織面上就有14000根絲線,所有花朵圖案的組成就要在這14000根線上穿梭,從確立絲線的經緯線到最後織造,整個過程如同給計算機編程一樣複雜而艱苦。南京雲錦,技藝精絕,文化藝術蘊義博大精深。色彩艷麗,暈色和諧,民族紋樣,奇異變幻,自然天成。它具有鮮明的中國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蘊。皇帝御用龍袍上的正座團龍、行龍、降龍形態,代表“天子”、“帝王”神化權力的象徵性。與此相配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紋,均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統領四方,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徵性。祥禽、瑞獸、如意雲霞的仿真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紋飾,以及紋樣的“象形、諧音、喻意、假借”等文化藝術造型的吉祥寓意紋樣、組合圖案等也無一例外。雲錦的紋樣圖案,表達了中國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題的設計思想是:“權、福、祿、壽、喜、財”六字要素,表達了人們祈求幸福與熱情嚮往。這就是南京雲錦紋樣服飾不但具有珍稀瑰寶、昂貴的歷史文物價值,而且它亦是雅俗共賞、典藏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象徵。

主要用途

南京雲錦在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龍袍、冕服,官吏士大夫階層的貴婦衣裝,以及民間宗室,喜慶、婚禮服飾等套用的範疇里,它是最華貴、最精美的工藝美術品之一。它匯集了以絲質(材料、組織)肌理美、色彩和諧美、紋樣情愫美的裝飾美化特徵,以“質與紋”、“巧與藝”、“意與象”三者結合的內容與形式,達到科技與文藝,兩者完善統一的形態美感。從雲錦品種繁多,所表達的審美藝術觀念的實質來看,它可以歸納為三種美的形式:即宮廷王室之美,是追求昂貴奢侈性的雍容華貴之美;士大夫、宗主儒生之美,是顯示抒情雅潔之美;民間喜慶禮儀之美,是實用與華麗結合的純真民風之美。因此,雲錦妝花所特有的儀表裝飾美,都能適應於人們對審美情愫性的高雅藝術價值的享用。這就是雲錦作品真、善、美統一的藝術風格,它代表著民族服飾文化的時尚性和民俗性,亦是具有世界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的佐證。在中國傳統戲劇的舞台上,凡有帝王將相、王妃公主出場,他們身上光彩奪目的服飾,總會讓人們的眼睛為之一亮。它們有力地烘託了人物,渲染了劇情氣氛。這些雍容華貴的戲劇服飾,是以明清帝王后妃和高官貴婦及千金們的服飾為藍本,經過藝術加工製成的。而這些古代帝王們的服飾,其中許多就是用南京雲錦縫製而成的。所以在“南京雲錦”的製成品上也就打上了深深的“階級烙印”。帝王服飾體現了“王權神授”的觀念。歷代帝王自命“真龍天子”,受命於天,駕臨人世,統治眾生,於是在服飾上大量使用傳說中的神獸“龍”的形象,非帝王不準用,以示君臨天下,唯我獨尊。

美麗傳說

仙鶴街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新橋西北端,南起集慶路,北至仙鶴橋。顧名思義,這條街名字的由來和美麗高貴的仙鶴有關,關於它的動人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一位“老南京”繪聲繪色地向記者說起他從祖輩那裡聽來的傳說。相傳,古南京城內西邊有一間孤零零的小草房,裡面住著一位替財主幹活的老藝人,他的名字叫張永。每天公雞叫頭遍張永就開始下機坑織錦,一直要忙到半夜三更才停手。一年下來,汗水淌幹了,眼淚流盡了,織出來的雲錦放開來好像長河一樣。可是財主反過來倒說張永欠他的債更多了。有一次,財主要過生日,逼著張永趕織一塊“松齡鶴壽”的雲錦掛屏。張永只好拖著骨瘦如柴的身子跳下機坑拋梭子過管織雲錦。可憐老人白髮蒼蒼,哪裡有力氣!熬幹了燈油,一夜才織出五寸半,眼看財主就要來逼貨,老人急得直淌眼淚,他伸開雙手,面向門外巍巍高山自言自語悲憤地嘆道:“雲錦娘娘呀,人家都說你是保佑我們織錦窮人的神仙,現在財主把我們窮人往死里逼,你怎能見死不救……”張永疲勞過度,話未說完就暈倒在織機旁。就在這時,高山上的彩雲豁然開朗,閃出萬道金光,接著浮雲翩翩,陣風颯颯,張永家的門“咯吱”一聲開了,走進來兩個美麗的姑娘,她們把張永扶上床,自己就坐到機坑裡面熟練地織起雲錦來。霎時間,織機連聲響,花紋現錦上。天快亮了,張永從昏迷中醒來,一看滿屋子金光,一個姑娘在機坑裡飛快地甩梭子織錦,另一個坐在花樓上拽花。他忙問:“你們是誰?”姑娘們指了指天邊的雲彩。張永順著她們的手望去,只見彩霞萬朵,回頭一看,兩姑娘都不見了,只留下機子上織好的雲錦熠熠閃光。雲錦上面的花紋好像仙境一樣,青松蒼鬱、泉水清澈,兩隻栩栩如生的仙鶴丹頂血紅非常耀眼!張永喜滋滋地把雲錦往機子下卷,沒想到這神奇的雲錦猶如山上的瀑布一樣拉了一幅又一幅,卷了一匹又一匹,怎么也拉不完、卷不盡。街坊鄰居都跑來看稀奇。正在大家興高采烈的時候,財主帶著一幫打手前呼後擁地討債來了。他把腰一叉,手一揮,打手們一擁而上,如狼似虎地搶這台神奇的織錦機。張永哪裡肯依,死死護著織機不肯放。可狠毒的財主一腳把又老又病的張永踢倒在地,老藝人頓時口吐鮮血昏死過去。這邊十幾個打手七手八腳地想把織機抬走,誰知平時幾十斤重的木頭織錦機,此刻竟然銅鐵鑄的一樣,動它不得。財主急了,伸手又去扯織機上的雲錦,卻聽見“叭”地一聲響,織錦的木梭子好像活了一樣,跳起來狠狠地追著財主打,疼得他哭爹喊娘地亂叫。惱羞成怒的打手們氣急敗壞地燒起房子來,正在這時,天上“轟”地響起一聲炸雷,暴雨傾盆而下,澆滅了大火,洗淨了天空。財主和打手一看不好,掉頭想逃。這時,雲錦上的兩隻仙鶴突然長唳一聲飛了出來,圍著張永飛了兩圈,翅膀扇了兩下,老藝人一下子容光煥發地坐了起來。兩隻仙鶴又追著財主,撲到他的臉上猛啄不放,財主疼得亂叫。張永和眾人趕來時,只見滿天紅霞,城外高山頂上的金色光輪忽隱忽現,兩隻美麗的仙鶴翩翩起舞。大家異口同聲地叫好,只有財主鬼哭狼嚎地捂著臉,原來他的眼睛被仙鶴啄瞎了。後來人們傳說,那天夜裡幫張永織錦的兩個美麗姑娘就是雲錦娘娘身邊的兩個漂亮仙女,奉雲錦娘娘之命,特地到人間來幫助窮人整治老財,為了紀念雲錦娘娘,人們就把張永住的這條街取名“仙鶴街”。

當代傳人

金文從1973年就開始從事雲錦的研究製作工作,對這門傳統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傾注了他畢生的精力。在金文大師看來,雲錦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所以在金大師的眼中,雲錦工藝的每一個花紋,每一個圖案,甚至是每一絲、每一線,無不浸透著華夏民族多少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欣賞雲錦作品,不光是欣賞她富貴華麗的表面圖案和巧奪天工的製作工藝,還應該透過她去品味其後的文化特色。比如由金大師設計創作的雲錦“一品麒麟補”,作品的圖案表現的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動物——麒麟。其外部形狀是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在古代傳說中麒麟被稱為“仁獸”。雲錦作品中的麒麟周圍有很多草,麒麟腳下卻清爽無物,這是因為麒麟有一個重要的品性“不折生草,不殺生靈”,即有生命的草都不去踩,何況是人呢。這就有個矛盾了,麒麟是一品武官補,武官哪有不殺人的呢?但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要愛惜生命,要“以德服人”,以智慧、智謀戰勝敵人,就如諸葛亮之“七擒孟獲”,不是靠武力,而是用智謀和品德折服敵人。傳說,孔子的母親夢見過麒麟而生孔子。於是就有了“麒麟送子”之說,且送的都是棟樑之材。於是“麒麟送子”就成為一種“早生貴子,子孫賢德”的美好祝願。唐代武則天時,以麒麟作紋飾繡於袍服,名曰“麒麟袍”,專門賞賜給三品以上的武將穿用;清代時,將麒麟繡於武官一品的“補子”上,將這種“仁獸”作為武將官服的紋飾,不僅代表權力地位,更暗喻要“以德服人”。雲錦“一品麒麟補”,這件作品曾被南京市政府作為禮品,贈送給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讚頌他為世界體育事業作出的貢獻。金文大師每年都要為廣大的民眾所需所愛的“生肖禮品”,設制一款民俗文化蘊味極濃,寓意生動,精緻獨特又有時代感的雲錦鏡掛。今年他創作的“生肖福豬”不僅憨態可掬,更是表達了幾重寓意:豬身肥碩,表示“旺年”、“肥年”;耳大有福,做成招風耳,寓能招財納福;牡丹被稱為“百花之王”,象徵著富貴,福豬的身上再加上牡丹花,表示福貴上加福貴;福豬的腳上套銅錢,諧示“奔前(錢)程”;福豬的背上飾串錢,則寓意“輩輩有錢”。這五點合在一起,就是“五福臨門”,過肥年(富裕年)的象徵。金文大師認為:中國傳統的藝術品應有崇高的地位,古代的藝術品因為代表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充分體現了那個時候的社會和文化生活面貌,流傳下來就成了今天的文物。同樣,現在的雲錦若能與現在的時代生活充分結合,那就是未來的文物。雲錦工藝要傳承和發揚光大,必須根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貼近生活,不斷創新。這也是金文大師矢志不移長期堅持與前進的方向。為了更好地傳播雲錦文化,金文在新成立的江蘇省工藝美術館(愛濤藝術中心)內設立了大師工作室,今後將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平台開展更多的雲錦文化推廣活動,讓雲錦走進生活,走向世界。南京雲錦已有1500多年的手工織造歷史。其木機妝花是中國4700多年絲綢織造史、300多年的織錦歷史中,唯一流傳至今尚有不可被機器取代,挖花盤織憑心的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工藝。南京雲錦的工藝總是靠手傳口授,代代相傳。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而南京雲錦則集歷代織錦工藝之大成,位於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首。元、明、清三朝先後在南京設立過“以官領之,以授匠作”的官立織造機構。元為“東、西織染局”。明有“內織染局”、“神帛堂”、“供應機房”。清為“江寧織造局”。江寧織造局共存時間為二百六十多年,其間主管織造的官員達數十人。其中曹璽、曹寅、曹、曹祖孫三代歷任江寧織造達六十五年之久。曹家在江寧除擔負織造御用緞匹的一切事務外,還兼任為皇室在江南的採購,辦事,奏報的一切事務。南京雲錦是用長五點六米,寬一點四米,高四米的傳統大花樓木織機,由拽花工和織手兩人相互配合手工操作織造出來的。織機由一九二四個機件組成,“拽花工”坐在織機上層,負責提升經線,“織手”坐在機下,負責織緯,妝金敷彩。每天產量約為五公分,所為彌足珍貴。最近南京雲錦研究所剛研製出的新夏裝,一件衣服只有49.5克,一兩都不到。南京雲錦可以在一個服裝層面上表現絹、綢、羅、緞、紗,可以將金、銀、孔雀羽織進,這些都是別的服裝面料無法做到的。由於雲錦長期用於專織皇室龍袍冕服,在織造中往往不惜工本,故而形成了雲錦的圖案豐富多彩,花形碩大,造型優美,設色濃艷大膽,尤以用金為其特色,配色自由,色彩變化多樣的特點,使雲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木機妝花手工織造工藝便是這一特定條件下形成的集中體現雲錦織造成就的唯一遺存。尤其是以“妝金,妝彩,妝孔雀羽”的“三妝”為特色的皇家用品,它的特殊浮雕鑲嵌式的立體效果,反映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審美追求,體現了科技與美學的交融。南京雲錦的文化和藝術風格可以歸納為:整體藝術造型設計的靚美,彰顯暈色和諧的艷美,織造技術創新原理的精美,吉祥寓意紋樣圖案的奇美。她的風格流派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見的。中國古代官補是中國封建王朝特定的顯示官員的地位高低的官服徽識,是南京雲錦的特色品種。他飾於官服的胸前、後背,文官飾以飛禽;一品官為仙鶴補;二品官為錦雞補;三品官為孔雀補;四品官為雲雁補;五品官為白鷳補;六品官為鷺鷥補;七品官為補;八品官為鵪鶉補;九品官為練雀補。武官飾為走獸:一品二品官為獅補;三品官為虎補;四品官為豺補;五品官為熊補;六品七品官為彪補;八品官為犀牛補;九品官為海馬補。南京雲錦在繼承歷代優秀絲織工藝技術的同時,不斷融匯創新技術,把我國古代絲織工藝技術推上頂峰,成為“錦中之錦”。一九五四年,南京文化局成立“雲錦研究工作組”。一九五六年十月,周恩來曾指示“一定要南京同志把雲錦工藝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一九五七年雲錦研究所成立。黨和國家許多領導參觀了南京雲錦研究所,對其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雲錦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與特色。雲錦價格昂貴。其昂貴的原因是其圖案精緻,工序複雜和完成工序均由手工製作而成,且製作緩慢。如何提高勞動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而增加效益,是民族雲錦生存的關鍵問題。當今,人類已經步入高度文明,高度信息化的文明社會,新技術、高科技已廣泛的運用到各行各業。電腦已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利用電腦解決了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諸多問題,把人們從艱苦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中國經濟發展,給民族服飾帶來全新的契機,民族的東西終究要吸引世界的目光。上海APEC會議,各國領導人身著傳統中國亦莊亦諧的錦緞面料的唐裝依次步入上海科技館時,使古老的中國傳統注入了新的生命,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無限的商機,使全球掀起了唐裝熱。中華雲錦的面料屬於綠色環保健康面料,更獲得人們的青睞,亦使中國古老的工藝發出新的光芒.在NE.TIGER2009高級定製華服發布會上,雲錦又一次得到了新的展示機會,讓這個古老的技藝再次完美的呈現在人們眼前最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在謝幕時分:總設計師張志峰先生攜手兩位古稀老人微笑出場,一位是曾為皇家製作龍袍的緙絲世家之第五代傳人王嘉良,另一位是將幾近失傳的本緙絲工藝復興的緙絲大師王玉祥。正是在這兩位"國寶級人物"親自領銜下,製作完成2009NE.TIGER華服系列的最為華彩的緙絲工藝部分。緙絲在中國擁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傳世之作甚少,更因當今緙絲工藝傳人屈指可數,當之無愧地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其獨樹一幟之工藝被稱為"雕刻過的絲綢",美譽為"織中之聖",並為中國歷代皇家所世襲壟斷。NE.TIGER以傳承和光大中華文明璀璨工藝為已任,在發現與挖掘絕技的同時,更具開創性地將其運用在現代立體剪裁的華服系列上。NE.TIGER的執著,使得這一千古絕技重現在現代時尚上、靈動於高級定製的華服中。

配色藝術

“錦”,並不只因其材料考究、製作費工而貴重,更重要的是:它是用美麗的五色彩絲織出優美的圖案花紋,是一件精美華麗的絲織藝術品。《六書故》云:“織彩為文曰錦”;李時珍《本草綱目》“錦”的釋名說:“錦以五色絲織成文章,故字從帛從金……”可見,優美的紋飾和華美的色彩裝飾,是構成“錦”華貴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國彩錦生產,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襄邑織文和東漢時期起始聞名的川蜀織錦,是我國古代藝術成就很高的著名彩錦。唐、宋以來,彩錦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除重視紋樣的創造外,色彩的配合裝飾也被看做是一項重要的設計和意匠,極其重視而考究。在色彩裝飾上,各個時代的彩錦,有其各自的風格和特色。如唐代的彩錦,配色濃麗而典雅,具有一種明朗而健康的氣息。宋代的彩錦,配色淡雅而文靜,給人以秀美而清新的享受。元代的織錦,則由傳統的注重配色轉變為崇尚用金作主體表現,這在我國錦緞裝飾上是一個極為突出的轉變。明、清兩代的織錦,在元代盛行用金風氣的影響下,既重視配色,又考究用金,兩種裝飾方法被兼收並蓄,形成金彩並重的錦緞裝飾新風貌。在色彩感情上,我國的傳統向來愛好溫暖、明快、鮮艷和強烈的積極色,不喜歡弱色和多次的間色。因此,青、紅、黃、綠、紫、白、黑,成為我國裝飾用色上的主要色彩。這從我國的民間刺繡、京劇的舞台服裝、少數民族的服飾和宮殿式建築的彩繪上,均可看到這種裝飾用色的典型特色。雲錦的用色,也繼承了這個民族裝飾用色的傳統。在元代用金風氣的影響下,結合御用服飾和宮廷裝飾的具體實用要求,形成了自己的用色規律和裝飾特色。在封建社會裡,作為御用高級織物的雲錦,它的紋飾設計和色彩裝飾必須服從於使用者的喜愛心理和特定環境的實用要求。雲錦是供帝王后妃服用的,因此它的色彩裝飾必須能夠顯示出一種莊嚴、華麗、高貴、典雅的氣派,方能適應於使用者的身份,協調於宮廷里的華貴氣氛。我國封建社會的宮廷建築群中,有的特別莊嚴,專供朝見、祭祀等用;有的特別雅致,專供帝王讀書、憩息;有的特別豪華,如專供歌舞、飲宴用的;有的特別綺麗,如專供帝王后妃居住生活。在這些特定環境中,雲錦就必須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相襯托才行。因此,這特定的使用對象和特定的使用環境,不僅決定了雲錦圖案的紋樣內容及其表現形式,同時也決定了雲錦配色的基本主調。“遠看顏色近看花”,是我國民間染織設計上掌握成品效果的一句名言。它是說,一件好的染織設計,既要有優美的圖案花紋,還須有動人的色彩裝飾。這是因為作用於人們視覺的第一眼效果,首先是色彩,然後才是花紋。在雲錦設計上,藝人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跑馬看妝花”。“妝花”是雲錦織物中色彩最華美、配色最豐富的織物。騎在賓士的馬背上看妝花織物,只能是一瞬間的工夫,要給騎在馬上的觀者立即得到鮮明而強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主要是靠色彩效果起作用。當然這並不是說,雲錦成品的藝術效果真是用這種方法去檢驗,而是說明雲錦設計藝人,深刻地理解到色彩裝飾在成品效果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了這個訣竅,就能夠創作出很多圖案優美而色彩又強烈動人的優秀作品來。雲錦圖案的配色,主調鮮明強烈,具有一種莊重、典麗、明快、軒昂的氣勢,這種配色手法與我國宮殿建築的彩繪裝飾藝術是一脈相承的。就“妝花緞”織物的地色而言,淺色是很少套用的。除黃色是特用的底色(只有皇帝的袍服和御用的裝飾織料才能使用黃地色)外,多是用大紅、深藍、寶藍、墨綠等深色作底色(也有用黑色作底色的,但極少用)。而主體花紋的配色,也多用紅、藍、綠、紫(包括醬色)、古銅、鼻煙、藏駝等深色裝飾。由於運用了“色暈”和色彩調和的處理手法,使得深色地上的重彩花,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形成了整體配色的莊重、典麗的主調,非常協調於宮廷里輝煌豪華和莊嚴肅穆的氣氛,並對封建帝王的黃色御服起著對比襯托的效果。在雲錦圖案的配色中,很多是根據紋樣的特定需要,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進行處理的。如天上的雲,有白雲、灰雲、烏雲……,如把雲錦中常用的各種雲紋按照生活真實的色彩去處理,其結果不但不能產生美感,反而破壞了圖案整體配色的和諧。在雲錦紋樣設計上,藝人們把雲紋設計為“四合雲”、“如意雲”、“七巧雲”、“行雲”、“勾雲”等等造型,是根據不同雲勢的特徵,運用形式美的法則,把它理想化、典型化了。它和生活中雲的真實形態雖差距很遠,但人們看起來卻很容易識別出這是雲紋的描繪,並且感到它比真實的雲更美。這就是藝術創造上典型化、理想化所取得的動人效果。雲錦妝花雲紋的配色,大多用紅、藍、綠三種色彩來裝飾,並以淺紅、淺藍、淺綠三色作外暈,或通以白色作外暈,以豐富色彩層次的變化,增加其色彩節奏的美感。藍色的雲、綠色的雲是違背生活真實的,但正如詞中的“碧雲天”一樣,千年來膾炙人口,並沒有人說它描繪得不真實,相反地卻交口讚譽其傳神。雲錦妝花織物上雲紋的這種配色,也就是這個道理。它不僅豐富了整個紋樣色彩的變化,而且加以金線絞邊,這就更符合人們對祥雲、瑞氣和神仙境界的想像與描繪。五彩祥雲和金龍組合在一起,表現出“龍”翱翔於九天之上,就更符合於封建統治者的心理,為統治者所喜愛。又如生活中的蓮花,有紅色,有粉色,有白色;然雲錦圖案中的蓮花,多用藍灰或紫灰顏色表現。雲錦中“纏枝蓮”的圖案,套用是很多的,這是由佛教藝術影響而來。宗教藝術常常要求表現莊嚴、沉著、寧靜。藍灰和紫灰色的蓮花,雖然是違背生活真實的,但它卻符合宗教的要求,符合藝術的法則,因為這種配色適合於具體圖案色彩變化的需要,因此人們承認了它,並且喜愛了它。在雲錦圖案的配色中,還大量地使用了金、銀(金線、片金,銀線、片銀)這兩種光澤色。金、銀兩種色,可以與任何色彩相調和。“妝花”織物中的全部花紋是用片金絞邊,部分花紋還用金線、銀線裝飾(“金寶地”織物,使用金銀線就更多了)。金銀在設色對比強烈的雲錦圖案中,不僅起著調和和統一全局色彩的作用,同時還使整個織物增添了輝煌的富麗感,使之更加絢麗悅目。這種金彩交輝、富麗輝煌的色彩裝飾效果,是雲錦特有的藝術特色。雲錦妝花織物的配色,之所以能夠獲得濃而不重、艷而不俗、對比而不刺激的莊重典麗效果,是由於它巧妙地運用了“色暈”的裝飾方法和“片金絞邊”、“大白相間”對比調和的處理技巧。所謂色暈,就是色彩的濃淡、層次和節奏的表現。色暈(亦叫“潤色”)的具體運用,就是將圖案的大朵主題花和某些塊面較大的賓花,用深淺不同的色調,幾重織出。大朵的主題花,一般多用“三暈”表現。較大塊面的賓花,視花紋塊面的大小和整體配色的變化需要,有用“三暈”表現的,也有用“兩暈”表現的。三暈,即分成三段層次的色階;兩暈,即分成兩段層次的色階,形成節奏分明、逐深逐淺的色彩層次,表現出花紋的立體效果和生動精神。由於深淺色階的過渡和變化,不僅減弱了地和花,或花與花之間色彩對比的刺激性,同時也增添了色彩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再加以“片金絞邊”,使彩花更加顯現突出;“大白相間”使對比強烈的色彩得以統一調和,因而使得整個紋樣的配色,獲得了莊重典麗、繁而不亂、明快醒目、統一和諧的優美效果。色暈的運用,有兩種方法,里深外淺的(如最裡層暈色為大紅、中層暈色為淺紅、外層暈則為粉紅),叫做“正暈”;外深里淺的,叫做“反暈”(藝人也叫它為“反絞”)。正暈、反暈的運用,是根據紋樣“顯妝”的要求和整體色彩變化的需要來決定。通常運用的,主要是正暈。有時織品的地色為淺色,適當地運用一些反暈,則更能突出顯妝的效果。也有時在大片的正暈花紋中,有意識地穿插一點反暈的小花紋,可以起到“平中求奇”的變化效果。一般說來,除特殊情況、特殊需要外,都是運用正暈表現為主,反暈只是作為陪襯和點綴而已。如果不恰當地運用了反暈,藝人則叫它為“海絞”。海絞的意思,就是不合法度的暈法,它在色彩的整體效果上是起破壞作用的。色暈也叫做“潤色”(簡稱之為“潤”),分“兩潤色”和“三潤色”兩種。兩暈色(兩潤):深、淺紅;葵黃、綠;玉白、藍;古銅、紫;羽灰、藍;三暈色(三潤):水紅、銀紅配大紅;葵黃、廣綠配石青;藕荷、青蓮配紫醬;玉白、古月配寶藍;秋香、古銅配鼻煙;銀灰、瓦灰配鴿灰;棗醬、葡灰配古銅;深、淺古銅配藏駝;這雖是一個不完全的材料,卻是雲錦織造配色在長期的實踐中,錘鍊出來的規律和經驗。色暈的口訣有多少?時間已久,無法查考。過去師傅傳徒弟,總要留一手看家本領。代代相傳,各留一手,到後來就所剩無幾了。雲錦使用的色彩,名目非常豐富。如把明、清兩代江寧官辦織局使用的色彩名目,從有關的檔案材料中去發掘,再結合傳世的實物材料去對照鑑別,定可整理出一份名目極為豐富並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雲錦配色色譜來。清朝末年以後,民間雲錦織造業常用的色彩約有數十種:屬於赤色和橙色系統的有:大紅、正紅、朱紅、銀紅、水紅、粉紅、美人臉、南紅、桃紅、柿紅、妃紅、印紅、蜜紅、豆灰、珊瑚、紅醬等。屬於黃色和綠色系統的有:正黃、明黃、槐黃、金黃、葵黃、杏黃、鵝黃、沉香、香色、古銅、栗殼、鼻煙、藏駝、廣綠、油綠、芽綠、松綠、果綠、墨綠、秋香等。屬於青色和紫色系統的有:海藍、寶藍、品藍、翠藍、孔雀藍、藏青、蟹青、石青、古月、正月、皎月、湖色、鐵灰、瓦灰、銀灰、鴿灰、葡灰、藕荷、青蓮、紫醬、蘆醬、棗醬、京醬、墨醬等。

傳習基地

南京雲錦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傳統,代表著中國南京雲錦傳習基地牌匾織錦技藝的最高水平。南京雲錦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和獨特的文化價值,是中華民族非凡創造力的有力見證。南京雲錦研究所有限公司作為南京雲錦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機構,在各級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和關懷下,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收集整理珍貴資料,資助傳承人授徒傳藝、深化恢復傳統技藝科學研究和推廣宣傳等工作,為雲錦傳統織造技藝得以有效保護和有序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同意南京雲錦研究所有限公司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京雲錦傳習基地”(簡稱“雲錦傳習基地”),並將為“雲錦傳習基地”的相關工作提供學術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