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北迴線為台灣“十大建設”之一。在北迴線興建之前,自花蓮至台東的台東線一直都是獨立營運,未能與西部幹線相互連結。旅客往來台北花蓮需於蘇澳車站轉乘公路局班車經由蘇花公路,甚至搭乘往來基隆花蓮兩港的客船。蘇澳端原本計畫從蘇澳車站沿今台灣水泥蘇澳廠側線延長至今永樂車站,但因地區居民反對而改從南新城車站(今蘇澳新站)起始,並新增永春車站(已廢止)。
1973年,娜拉颱風侵襲東部,造成交通嚴重受創。為了解決交通問題,因此研議了三個方案:拓寬蘇花公路、另建雙線公路以及興建北迴鐵路。其中第三個方案所需費用比第二個方案低,效益也比較大。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於會中報告後,並列入十大建設當中。同年12月25日,北迴線正式動工,並於1980年2月1日全線通車。沿線築有大、小橋樑共91座,隧道16座,全長達31,029米,其中觀音隧道長7,740米,為當時全台灣最長的鐵路隧道。

1992年起,北迴線開始進行雙軌化、重軌化、電氣化與號誌控制改良工程。由於沿線多高山峻岭,雙軌化工程在許多路段均重新開闢新線,並開挖許多長隧道。位於武塔=漢本間的新觀音隧道成為全台灣最長的鐵路隧道,總長10,307米,取代原本舊線的觀音、鼓音及谷風隧道。大部分工程於2003年6月底完工,並於7月4日在花蓮舉行雙軌化通車典禮。2005年1月,先前受到新永春隧道湧水問題,以及南澳隧道軌道改善工程延遲影響的雙軌化工程全部完成。完工後北迴線列車班次密度大幅增加,並且有效縮短台北至花蓮的行車時間。
路線資料

經營管轄:台灣鐵路管理局
路線距離:蘇澳新=花蓮間79.1km
軌距:1,067mm
車站數:13(含起訖車站;2006年5月)
開業時間:1980年2月1日
雙線區間:全線
電化區間:全線(交流25KV60hz)
運行形態
區間車
以蘇澳鎮、南澳鄉、秀林鄉、新城鄉、花蓮市等城鎮為中心往復運轉。
東部幹線對號列車
上行列車多以台東、花蓮為始發車站,部份班次以蘇澳為始發車站,迄於樹林。
下行列車多以樹林為始發車站,迄於花蓮、台東及蘇澳。
使用車輛
太魯閣號
自強號
推拉式電車
自強號柴聯車
莒光號
普快車(花蓮-和平間)
區間車
區間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