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近期以來,關於北極的訊息稍有增多,使這個寒冷的地帶在世人心目中稍許升溫。先是9月15日,俄羅斯和挪威終於 簽 署條約,劃定了兩國在北極地區巴倫支海的邊界,結束了兩國長達40年的爭端。由於北冰洋沿岸五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和挪威——爭相對北極提出領土主張,俄總統梅德韋傑夫稱條約為北冰洋沿岸國家如何解決分歧樹立了“建設性的”榜樣。但緊接著,加拿大即宣稱對北極羅蒙諾索夫海域擁有主權,試圖以此推翻莫斯科證明該海域屬於俄羅斯的努力,北極海主權爭奪戰繼續上演。2010年9月22日,一個“北極國際論壇”在莫斯科開幕,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利益之爭
今天所說的北極之爭實際上是海洋與北極冰蓋區的歸屬爭議,這些區域的資源、航運和戰略地位引人垂涎。
北極地區資源豐富,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先後在該地多處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據專家估計,目前全球待發現油氣資源1/4分布在北極地區。據俄羅斯等國資料,北極地區原油儲量約為2500億桶,相當於目前被確認的世界原油儲量的1/4;天然氣儲量估計為80萬億立方米,約為全球天然氣儲量的41%。北極地區還擁有世界上9%的煤炭資源,大量的金剛石、金、鈾、鉬、鉭、銀、鉑等礦藏和漁業資源也沉睡在這一片冰封的大陸中。隨著世界能源的日漸緊缺,北極地區所蘊藏能源的重要性將逐漸凸顯。儘管現階段開發油氣資源在技術上不可行,但全球變暖正在使北極地區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油氣開發今後可能會趨於可行。
隨著北極地區氣溫上升,冰層融化,橫穿加拿大北極群島、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即著名的“西北航道”,每年也會有幾個月的時間可以通航,這將成為北美洲、歐洲和東北亞國家之間最快捷的通道。有了這條航道,從歐洲開往亞洲的船隻將不必繞道巴拿馬運河,航程大大縮短,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大減少。據估計,北冰洋航線的啟用,可使全球航運業每年節省數十億美元成本,甚至還有可能影響世界貿易重心的轉移。有關專家認為,北極航道將改變世界貿易格局,形成俄羅斯、北美、北歐為主體的超強的環北極經濟圈,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誰控制了北極航道,就等於控制了世界經濟的新走廊。
冷戰時期,北冰洋是美蘇兩國核戰略的“要衝”之一。如果美蘇想通過飛彈攻擊對方的首都,跨越北冰洋無疑是最近距離,飛彈的到達時間短且命中率高。藉助厚厚的冰層,核潛艇的行動很難被發現。即使在今天,搭載著遠程飛彈的核潛艇仍潛行在這片海域。目前世界上主要大國和軍事強國幾乎都在北半球,這裡便成了地球上最安全、最理想的水下彈道飛彈發射陣地。
布局北冰洋,不僅可以為國家發展提供巨量能源儲備,更可以控制未來世界新航路,強化國家海權的支點。“北極五國”的爭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北極爭端也是實力博弈
儘管北極沿岸國家都聲稱對北極部分地區享有主權,但直到今天它們又都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而北極之爭說到底還是它們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競爭。在北極爭奪戰中,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三國享有不同的優勢,成為這場能源博弈的主角。
俄羅斯始終視北極為自己的戰略大後方和攻擊北約的戰略通道,早在冷戰期間就致力於經營極地軍事網路。著名的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第37航空集團軍(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隸屬單位)和戰略火箭兵都擁有相對完善的北極據點。2009年3月27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公布了一份北極戰略規劃——《2020年前及更遠的未來俄羅斯聯邦在北極的國家政策原則》。根據這一規劃,俄羅斯將在北極部署一支專門部隊——“北極獨立部隊集群”,同時加快俄邊防部隊的軍事現代化進程,建立邊防部隊對北極的有效監視和反應機制。其衛星、空軍、海軍也將更為密集地巡邏北極領土,以維護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利益和保持在該地區的“領先優勢”。
在北約中處於“第三梯隊”的加拿大也不示弱。加拿大擁有全球一流的破冰船隊和適合極地航行的飛彈護衛艦,也有規模龐大的北極港口提供後勤支援。因此一旦投入北極爭奪戰,也有相當的勝算。在俄羅斯以“插旗”的方式高調宣稱北極主權後,加拿大針鋒相對地作出了一系列加強北極地區軍事力量的計畫,其中包括建造破冰船、建設北部軍事基地和冬季戰鬥訓練中心等。除了軍事措施外,加拿大也在加大科研力度,為將來開發北極資源做準備。2009年5月份,加拿大公布了世界上首張北極地區綜合地圖。根據加拿大媒體的報導,憑藉這張地圖,人們不僅能認識大陸冰架下的各種情況,也可找到油氣、金礦、鑽石礦等礦產資源。隨後,加拿大外長坎農宣稱,作為“北極超級大國”,加拿大將在科學數據、國際法和世界領先技術的引導下,保證對北方資源的所有權。
2009年1月9日,美國發布新的北極政策國家安全指令,提出了今後一段時期美國的北極安排,強調美國在北極地區有著廣泛的根本性的國家利益。目前,美國已在阿拉斯加州建立了多個軍事基地,加上美軍在其北約盟國挪威、冰島和丹麥格陵蘭島建的多個飛彈和雷達基地,美國其實早已準備了可覆蓋北極的軍事支持網路。同年10月,美國海軍宣布,將在北極部署一支被稱為“大綠艦隊”的航母戰鬥群,以保持在北極的強大的軍事存在。目前,美國海軍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核動力航母戰鬥群,為戰鬥機開發生物燃料已經進入實用階段。這就意味著,美國海軍可在北極大打“環保牌”,在強調本國航母編隊和戰鬥機“綠色環保”的同時,要求其他國家的軍艦和戰鬥機也要“環保”。但是除美國外,其他國家都無力打造所謂的“綠色艦隊”,這在將來會成為美國指責他國“污染北極”、排除其他國家介入北極的藉口。至於深海油氣資源開採的技術和投資,則幾乎完全被美國公司壟斷,其他國家即使取得油田主權,也要不得不請美國公司來開採。總之,美國在北極地區實力最強、手段最多。
誰的北極
北極到底是誰的?
北極領土紛爭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加拿大率先宣布對北極享有領土主權,並一直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力量。美國、丹麥、俄羅斯、挪威等國也沒有放棄對該地區擁有領土主權的要求。美國在北約成立後,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的北極線上,建立飛彈防禦系統,部署強大的軍事力量。丹麥提出北極海底山脈是格陵蘭島海脊的自然延伸,因而對該區域資源擁有開發權。俄羅斯則一再重申包括北極在內的半個北冰洋都是其國土所占據的西伯利亞大陸架向北的延伸。
目前對於北極領土的劃分有兩種主張:一是俄羅斯和加拿大等國主張按扇形原則來劃分。加拿大於1907年提出此原則,該原則對國土東西跨度大、北部海岸線綿長的國家來說最有利,因此得到俄羅斯的支持。不過,由於遭到美國、挪威等其他北冰洋沿岸國家的反對,扇形原則並沒有得到公認。二是近年來依據海底大陸架主張劃分原則,其主要法律依據是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已獲得150多個國家批准。
按照《公約》的有關規定,環北冰洋國家在北極圈的領海里程從陸地算起不能超過200海里,但如果某國能證明該國大陸架在地理上與北極海床相連,即可對北極領土提出更多要求;一國可以對距其海岸線350海里的海域擁有經濟專屬權。由於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大陸架延伸至北極,因此北極點及附近地區不屬於任何國家,北極點周邊為冰川所覆蓋的北冰洋被視為國際海域。
讓北極成為合作之地
當“北極五國”爭論主權歸屬而極力開發北極時,這個人類共有的天然“冰櫃”開始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北極油氣資源開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克服環保、成本、技術和地緣政治等方面存在的風險。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北極地區進行石油開採已經對環境產生了一系列不利影響,並且一些影響將持續幾十年。合作開發也許能對生態保護有所幫助。
目前,北極比較有成效的合作是環境合作。但當前北極地區的合作機制大多是採取沒有約束力的協定、宣言、項目等,而非公法或條約。這種“軟法”形式的合作機制缺乏實施的保障,很難應對北極日益緊迫的生態損害。因此,有關利益各方應該拋開自身狹隘的利益開展合作,包括建立各種聯繫,發掘有效的溝通渠道,形成共同立場,在北極地區的開發與管理關係上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9月22日~23日,首屆北極國際論壇在莫斯科舉行。論壇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00名北極研究學者、政府和實業界代表參加。該論壇為各界人士在關於北極問題上交流思想和經驗、建立全面合作搭建了平台,有利於更深入地了解北極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北極國際論壇雖不能解決北極圈五國間的紛爭,但確立了北極合作的精神。讓北極成為和平、穩定與合作之地是與會者達成的普遍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