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6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場“霸王級寒潮”讓很多中國人印象深刻,全國數百個城市最低氣溫刷新歷史記錄,北京最低氣溫-17度,創30年來最低;杭州城區低於-9度,直逼1969年歷史最低值;廣州出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降雪……
共同關注的話題背後,是一個聽起來稍有些生僻的專業名詞:北極渦鏇。正是它的南下,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北半球帶來了一次措手不及的溫度驟降。許多人也是從這一次的極寒天氣中,才意識到那個千萬里之外的白色世界,原來竟然可以和我們產生如此直接的聯繫。但多數中國人不知道的是,北極這片白色世界和我們的聯繫,其實遠比想像的要更緊密!
紀錄片《北極,北極!》,正緣於對這種聯繫的好奇與探究。
15世紀以來的地理大發現,不僅明晰了今天世界的絕大部分版圖,也拂去了千萬年以來籠罩在北極上空的神秘色彩。今天的人們通過查閱資料不難知道,地理意義上的北極,包含北緯66 34以北的2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那裡地域廣大,野生動物眾多;那裡極晝極夜交替,為數不少的原住民還沿襲著數千年前祖輩的生活方式……
但文字資料並不能讓人直接看到,從空中俯瞰遼闊的北極荒原是什麼樣子?破冰船又是如何破開三四米厚的堅冰在北冰洋上航行;在北極點無論朝哪個方向邁開腳步都是向南而行;原住民又是如何用最傳統的方式與現代社會共存?
更重要的是,文字資料很難直觀地告訴人們,最近半個世紀以來那裡發生的劇變,跟未來的我們有什麼關係。
但紀錄片《北極,北極!》可以!
特點
特點一
突破以往國內外有關北極紀錄片偏重自然主題或以行程記錄為主題的操作方式,突出“大北極”概念,打通地理、生態、人文與心靈的界限,多角度全方位解讀北極。
《北極,北極!》共分8集,分別是:一路向北、極北人家、危險溫度、冰封寶藏、航道破冰、對話之地、天下留白、守望北方。以每集50分鐘的篇幅,從人類對北極的發現歷程、原住民現狀、氣候生態之變、資源礦藏之爭、新航道出現、北極治理合作、北極文化,以及人類應如何與北極相處這八個方面,向中國公眾全方位展示北極地區的自然風貌和發展現狀,展示全球化時代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給北極帶來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種種影響。
在所有這一系列變化中,氣候變化是起點。
正因為氣候變暖,常年冰雪覆蓋的北冰洋上海冰大範圍消褪,亘古不變的冰川開始加速融化,穩定的北極生態開始發生災難性的連鎖反應;反過來,北極的環境變化,又給世界其他地方帶去了海平面上升,洋流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增加這樣一系列後果。
同時,紀錄片將呈現的,是因為氣候變暖,常年冰封的北冰洋開始具備通航條件,以更短的航程、更低的航行成本,對傳統航線形成挑戰;因為氣候變暖,深埋在北極凍土層下的豐富礦產資源有了開發的可能,僅僅是目前在北極圈內探明的油田資源存量,就價值數萬億美元,足以與中東地區匹敵。因此,曾經的不毛之地,正在成為各國競相博弈的必爭之地。
這些或明或暗的線索,都將增加本片的厚度,成為本片的看點,也充分體現了財經頻道紀錄片的獨有視角。
特點二
採訪全面,並著眼北極圈普通民眾生活,用鮮活人物故事把抽象概念具象化。在兩年時間裡,《北極,北極!》紀錄片創作團隊深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冰島這北極圈八國,足跡遠至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島,乃至北極點。廣泛採訪了大批政府要人、企業家,包括:冰島總統奧拉維爾格里姆松、俄羅斯前國家杜馬副主席奇林加羅夫、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副主席尤巴·索科納、丹麥外交大臣馬丁利德高、斯瓦爾巴群島總督歐德·奧爾森·英格羅;力拓集團戴維克鑽石公司總裁馬克·卡梅隆、中國五礦集團總經理助理王炯輝、丹麥皇家格陵蘭漁業公司總裁米卡埃爾·席勒維斯等。
紀錄片還追蹤拍攝了極地探險界的傳奇人物、堪稱當代最偉大探險家的博格·奧斯蘭,他在無後援情況下獨自遠征北極點,在極夜環境下完成北冰洋探險的壯舉至今無人可以超越,他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在北極點舉行婚禮的人。可以說,他將人類自身體魄和意志可以做到的事情,推到了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本片中,他在極地探險先驅南森曾經打造的探險船“前進號”上,追述了自己是如何如何以南森、阿蒙森為偶像,萌生了對極地的嚮往,並最終實現了兒時的夢想。而且因為對本片的看重,奧斯蘭還幫助本片劇組與北極點探險大本營牽線,在北極點每年接待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動員多方力量,幫助本片實現了在北極點的拍攝。
此外,紀錄片還實地記錄了大批常年堅守在北極地區,從事北極氣象、環境、生態、文化研究的中外科學家。
更值得期待的,是紀錄片創作團隊對北極圈內普通民眾的記錄。作為格陵蘭邊遠村落里最後一個堅持用狗拉雪橇的人,原住民獵人夏木固執地堅守傳統生活;薩米族馴鹿放牧人尼爾斯,一個人放牧超過1000頭馴鹿,堅守著“馴鹿是薩米人的身份象徵”信條;長期在極晝極夜環境下工作的阿拉斯加油田工人托馬斯,要習慣幾乎沒有任何社交生活的環境;經歷了失業後,卻因為北極航道興起又重新獲得就業機會的希爾克內斯礦山工人埃里森……
這些豐富的採訪和鮮活的個體故事,反映的是快速變化的北極以及被北極影響到的更廣大地區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原住民在迷茫中的堅守、企業家對資源開採和商業機會的熱望、民眾對未來的擔憂,將讓人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感知到一個立體和具象的北極。
特點三
學術考究嚴謹,專家顧問團隊強大。《北極,北極!》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以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原局長、IPCC第四、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秦大河,以及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聯合出任本片總顧問,在紀錄片的主旨和學術層面的總體把握上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持。其中,秦大河自紀錄片立項以後,即對這一項目投入了極高的關注和熱情,除親身參與紀錄片前期的策劃會,還指定了由多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領域專家組成的支持團隊,為紀錄片所有文稿進行科學層面的把關;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則是專門委託其駐華高級專家、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畫主任劉健,為樣片進行了把關。
一大批知名極地學者擔任了本片各分集的專家顧問:當中有地質學家位夢華、中科院原大氣物理研所副所長高登義、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效存德、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郭培清等。這些專家自《北極,北極!》紀錄片策劃之始,到腳本寫作、採訪拍攝、後期文稿審閱等,全程參與,提供了全方位的學術支持。
北極很遠北極很近北極與所有人命運相連——寫在紀錄片《北極,北極!》開播前
紀錄片《北極,北極!》將鏡頭覆蓋整個北極圈地區,包括北極點、北極腹地,涵蓋所有北極國家,涵蓋不同季節,極夜和極晝,可以說是填補了中國電視人對北極巨觀題材觀照的空白,在極地題材的紀錄片上,具有開創意義。作為中國人製作的北極紀錄片,本片既有中國人特定的視角,同時立足於全人類的高度,表達了對北極開發與保護問題的主流關切,最終闡述了北極環境保護之於地球和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果能夠讓更多中國人通過這部紀錄片提高北極意識,繼而關注北極、關注我們的地球環境,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分集概要
第一集
一路向北
1896年,挪威極地探險家弗里德約夫·南森以實踐證明:地球的最北端不是陸地、而是一片冰封的海洋;1909年,美國極地探險家羅伯特·皮爾里抵達北極點,他在日記中寫道:北極點終於屬於我了;可它看上去是這么簡單又平凡的地方;這一天跟冰原上普通的一天沒什麼兩樣。至此,人類從16世紀以來開啟的北極探險,終於在地理髮現領域給了人們一個圓滿的答覆。
但時至今日,人類並未停下探索的腳步:氣候在變暖,冰川在融化,動物的習性在悄悄改變,原住民頑強地適應著生活環境裡層出不窮的挑戰……人類的認知怎樣才能追趕這些變化發生的速度?也許,只有跟探險先驅們一樣,在世界上最殘酷也是最美麗的地球之極面前,懷揣愛與好奇心,戰勝恐懼、一路向北,才能發現真相、遇見自己。
第二集
極北人家
北極圈附近大約有10萬名因特紐人,其中50%住在格陵蘭,25%住在阿拉斯加,大約3,000人住在俄羅斯,剩下四分之一(約24,000名)的因紐特人住在加拿大境內。他們終年都在冰雪覆蓋的苔原上生活,在海里捕捉海豹、海象、鯨魚;在陸地上獵捕馴鹿、鳥類;在河、湖裡捕捉鮭魚、鱒魚……以原始的方式與大自然共生。
但近一百年以來,熟悉的家園正在變得陌生:溫度上升讓冰上狩獵危機四伏,苔原退化讓馴鹿覓食困難重重。更重要的是環境變化使北極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開發成為可能,礦產開發一方面給村落帶來了更好的基礎設施和現實利益,但另一方面,怎樣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裡尋找自己的位置,讓大量原住民心存茫然。
隨著各國政府北極戰略的推進,人煙稀少的北極將不再遙不可及、不可侵犯。如何在北極潛在的環境風險和經濟發展機會之間找到平衡,是縈繞在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極北人家心中的一個難解之題。
第三集
危險溫度
千萬年以來,關於北極的想像總跟白色聯繫在一起來。但今天的科學家們已經可以清楚地告訴人們,這種想像並不完全正確,北極地區的雪線正在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北移,而植被則不斷向高緯度地區擴張。常年被厚厚海冰覆蓋的北冰洋,在如今的夏季,卻被藍色主宰了視野。
根據科學家們的估算,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大約1攝氏度,北極地區的升溫幅度則是平均水平的兩倍。這看似不起眼的溫度變化,卻引發北極生態環境種種劇變;而極地的變化,又在世界其他地區引發連鎖反應: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發生在極地的變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攸關全球命運。
第四集
冰封寶藏
在北極冰封的表面之下,蘊含著無盡的寶藏。俄羅斯、美國、北歐國家,以及加拿大、冰島和丹麥格陵蘭,勘測已經發現了石油、天然氣的大量存儲,以及各種貴金屬礦藏。此外,兩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北極地區,還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和廣袤的林木。千萬年以來嚴酷的自然環境,使這些資源完好保存。
近年來,隨著氣溫逐步升高、人類日趨活躍,各種資源逐步成為炙手可熱的追逐目標。各國對於北極資源的開發、爭執與合作也將繼續下去。
第五集
航道破冰
氣候變暖讓北冰洋的海冰迅速消融,給北極地區三條海上航道的通航帶來可能性。這三條航道分別是由北歐向東經巴倫支海,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東北航道;從巴芬灣向西,途經加拿大北極群島、波弗特海的西北航道;以及從冰島途經北極點水域到達白令海峽的穿極航道。北極航道一旦通航,可成為北美洲、北歐和東北亞地區最快捷的海上通道,與傳統的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航向相比,可節省三分之一的時間和航程。不僅如此,新興航道的出現,也將給航道、港口、造船業這些產業鏈上下游帶來的巨大商機。中國、挪威、加拿大等國的一些大型遠洋航運公司,已經成功穿越北極東北、西北航道,進行貨物運輸。
東北航道通航條件相對來說最為成熟,其他航道則前途未知。不過如果氣候變暖加速,未必不會有北極航道全面通航的一天。到那時,誰掌控了北冰洋,誰就控制了世界經濟的新走廊。
第六集
對話之地
南極是一塊被海水包圍的大陸,這塊大陸不屬於任何國家,沒有原住民和常住人口;北極則相反,北冰洋被大陸和島嶼環繞,這些陸地在一萬年前就有了最早的原住民。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在北極圈內的海陸分屬於八個國家,難以計數的石油、天然氣、礦藏以及森林和漁業資源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此外,北極的航道也對世界經濟格局和軍事防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原因,使北極問題變得比南極複雜很多,它的影響不僅在北極八國,甚至關聯全世界。北極該如何治理?這裡有哪些對抗和合作?原住民和現代社會如何相處?對此,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官員、北極國家的首腦及專家智庫將在北極有深入解答。
第七集
天下留白
北極,被稱為這個世界正在融化的白色胎記,孕育並冰封了屬於全世界的白色文化。全世界最古老的石頭,被發現於格陵蘭東部,有38億年的歷史。在這裡,冰,知道一萬年的故事;雪,有一百多個名字;7000年前的阿爾塔岩畫,記錄了最早的人類歷史。現在,雅庫特人和猛獁象,因紐特人和鯨,印第安人和山脈與河流,薩米人和馴鹿,繼續用生命,用數千年血脈傳承的筆畫描繪著他們的今天。
站在北極點,就是環遊了整個世界。這裡是世界的盡頭,也是世界的起點。原住民的語言,雕塑,繪畫,他們對自然的態度,他們身上關於祖先的記憶,他們的世界觀,這神奇而無線的白色文化,都值得分享給這個越來越繽紛的世界。
這是這個星球的頂端,冰雪做的冠冕。在經歷了征服者的目光,索取者的勾勒之後,在經過了歷史和時光的洗禮之後,迎來了熱愛者,探索者,守護者紛至沓來的時刻。這是這個世界最後的白色。這是天下最後的留白。
第八集
守望北方
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北極有著自己的觀念。幾十年來,一代代來自華夏大地的科學家也對這片白色的土地展開了科學考察和研究,從最初的艱難考察到現在成規模的駐站科考,傾注了一代代極地科學家的心血。
無論是作為故鄉,還是作為科學的淨土,一代代人們走過這裡,讓積雪留存了他們的足跡,也記下了每個到訪者的故事。他們在地球的白色穹頂上,守望著人類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