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

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

《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是由蕪倷創作的短篇小說,該作品2008年入駐網站開始連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微涼十月,天空非常的明亮,藍得像一種疾病,難以治癒辦痛苦的藍。巴冷赤足站在高高的田埂上,蒼白纖細的腳裸上有一株綠色的藤蔓隨著她通透明亮的血管攀附纏繞,遠望,像極了刺入皮膚的艷麗紋身。此時,他正饒有興趣地看著一出家庭鬧劇。晚夏的爸爸奮力從擁擠麻木的人群中拖出一個清湯掛麵般的女人,她惡劣的前襟扣子散落一地,前額垂青著的幾屢稀疏頭發與血污狠狠糾纏,他腆著啤酒度咆哮,臭婊子,骨頭癢就告訴老子一聲,回來拿你幾個臭錢還給我擺臉色,純粹找死!女人還沒來得及看巴冷一眼,一個啤酒瓶就以訊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晚夏爸爸的頭上砸開了花,白色的泡沫夾雜著鮮血迫不及待地湧出,玻璃四濺殃及無辜,在紛擾尖叫的人群中,他慌忙地用雙手按住傷口,紅著眼瞪著巴冷斷斷續續地說不出話來,只幾個你,你,你字在牙關含糊不清地打顫。巴冷不顧那女人的喊叫,拉起晚夏的手便開始瘋狂奔跑,帶走了她。晚夏想起初見巴冷時,她坐在窗邊的位子上,陽光照進來,她攤開手心,看著跳躍的光線像鳥一樣在她的掌心起起落落。那時的眼神,也如這般溫柔祥和,笑起來的時候,唇邊有淡淡的邂皺。他轉身對晚夏說,晚夏,愛情的本質,都只不過是一場盛大的寂寞,你不該,陷得如此之深。如果時光能夠流轉下去,宿命會有它完滿的結局。

赤道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長40,075.02公里。如果把地球看做一個絕對的球體的話,赤道距離南北兩極相等。它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

赤道地形

赤道經過的行星級地貌
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
赤道經過的山脈
安第斯山脈
赤道經過的陸地
大陸: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
島嶼(群島):巴都群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哈馬黑拉島、馬爾地夫群島、吉爾伯特群島、萊恩群島

赤道氣候

赤道穿過的氣候區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多雨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帶草原氣候、高地氣候
活動於赤道的天氣系統
信風、赤道西風赤道輻合帶

赤道水文

流經赤道的洋流
赤道穿過的河流、湖泊
非洲:剛果河、奧果韋河、朱巴河、維多利亞湖
南美洲:亞馬孫河
亞洲:卡普阿斯河
赤道經過的海
幾內亞灣、赤道海峽、明打威海峽、南海、望加錫海峽、托米尼灣、馬魯古海、哈馬黑拉海

赤道人文

赤道經過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諾魯、吉里巴斯、厄瓜多(以赤道命名的國家)、哥倫比亞、巴西、加彭、剛果(布)、剛果(金)、烏干達、盧安達、肯亞、索馬里、馬爾地夫、新加坡

赤道附近的著名城市

基多利伯維爾奈洛比

北極

定義與概況
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冰冷的海水攜帶著冰山從北冰洋流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游生物,這為夏季在這裡築巢的數百萬隻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圍的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平坦,沒有樹木生長。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夏季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為馴鹿和麝牛等動物提供了食物。同時,狼和北極熊等食肉動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動物得以存活。北極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千百年以來,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在這裡世代繁衍聲息。最近,這裡發現了石油,因而許多人從南部來到這裡工作。
1909年,兩名美國人——羅伯特·皮埃里和弗雷德里克·都聲稱是自己首先到達北極,但是,誰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此後的各種研究證明,皮埃里至少到達過距離極點數千米的地方。

北極地區的範圍

北極是指北緯66度34分(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1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部分占800萬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學家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等溫線(海洋以5℃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這樣,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就擴大為27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1200萬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布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範圍,北極地區的面積就將超過4000萬平方公里。北極地區究竟以何為界,環北極國家的標準也不統一,不過一般人習慣於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北極圈作為北極地區的界線。

北極的洋流

北極地區屬於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極大陸那樣經歷數百萬年積累起數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極地區的冰雪總量只接近於南極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蘭島的大陸性冰蓋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島嶼及周邊陸地的永久性冰雪量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蓋海洋總面積的73%,約有1000~1100萬平方公里,夏季覆蓋53%,約有750~800萬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

北極的水文

海冰南界不固定,隨著水文氣象條件的變化,往往能變動幾百公里。在風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疊積並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見的絕大多數冰山指的是那些從陸緣冰架或大陸冰蓋崩落下來的直徑大於5米的巨大冰體。大型的桌狀冰山的厚度一般可達200~300米,平均壽命長達4年。如果運氣好,還可以看到特別巨大的冰山,長數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陸地橫亘在暗灰的海面上。
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與來自格陵蘭等島嶼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隨海流進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個別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緯40o。1912年世界最豪華的客輪“泰坦尼克”號首航時就撞上了一座從北冰洋漂出的冰上而沉沒,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慘劇。

北冰洋表層環流

儘管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蓋,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樣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規律流動著。如果說潮汐是大海的脈搏,那么海水的環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層環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兩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爾根海流,這支高鹽度的暖流從格陵蘭以東進入北冰洋,沿陸架邊緣作逆時針運動;另一支是從楚科奇海進來,流經北極點後又從格陵蘭海流出,並注入大西洋的越極洋流(東格陵蘭底層冷水流)。它們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徵,如水團分布,北冰洋與外海的水交換等。
此外,挪威暖流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據最新統計的觀測數據,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立方公里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立方公里海水,而周邊陸地的河流注入4400立方公里淡水。這樣,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須以每年10.5萬立方公里的規模,經過深2700米,寬450公里的弗拉姆海峽湧入北大西洋。這些北冰洋洋流對於北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特徵及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北冰洋的島嶼

北冰洋周邊的陸地區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歐亞大陸,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陸與格陵蘭島,兩部分以白令海峽和格陵蘭海分隔。如果用地質學家的眼光來看,這兩部分陸地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隱性地殼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殼)年齡則年輕得多,是0.8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才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

阿拉斯加低平海岸

北冰洋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有陡峭的岩岸及峽灣型海岸,有磨蝕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瀉湖型海岸和複合型海岸。寬闊的陸架區發育出許多淺水邊緣海和海灣。北冰洋中島嶼眾多,總面積約380萬平方公里,基本上屬於陸架區的大陸島。其中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218萬平方公里,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格陵蘭島現有居民約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蘭人,其餘主要為丹麥人。最大的群島則是加拿大的北極群島,由數百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群島中面積最大的是位於東北的埃爾斯米爾島,該島北部的城鎮阿累爾特已經超過北緯82o,因而是當今許多北極點探險隊的出發地。
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84%)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量為300萬立方公里,占全球淡水總量的5.4%如果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米。而如果南極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66米。
在格陵蘭島那深廣無邊的白色寒冷世界裡,降雪無法融化,於是年復一年地積累起來。新雪輕鬆柔軟,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實際上,新雪直接飄落冰面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風中飛舞碰撞,漸漸磨去稜角,變成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新凍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820公斤。當埋藏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10厘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被覆蓋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藍冰,構成大陸冰蓋的主體。而且,越是深層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據估計,格陵蘭冰蓋最深處冰層的年齡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100萬年以上。
與南極一樣,北極地區的陸地與島嶼上的茫茫冰蓋,看上去遼遠而寧靜,似乎代表某種永恆的靜止。但是實際上,由於冰雪自身的重量,陸地冰蓋不斷地向海岸方向移動,這種移動深沉緩慢而又無可阻擋。格陵蘭島內陸冰蓋的年平均移動速度是幾米,而在沿海則可達100~200米。至於那些巨大的冰川,運動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謂冰川,實際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數十億至數百億噸的冰雪在冰川運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靜靜地推擠著、摩擦著、移動著。它們緩緩地,但卻一往無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後驚天動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蓋移動,最後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僅以這種方式,格陵蘭島的陸地冰蓋每年損失的冰量達到150立方公里。另一方面,格陵蘭島每年通過降雪而累積的總冰量卻是大約170立方公里。但是與南極的情況一樣,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不能肯定回答,格陵蘭島的大陸冰蓋究竟是在緩慢增長,還是在漸漸消亡。

北極的氣候

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鏇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的氣溫。
越是接近極點,極地的氣象和氣候特徵越明顯。在那裡,一年的時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時節,太陽也只是遠遠地掛在南方地平線上,發著慘澹的白光。太陽升起的高度從不會超過23.5°,它靜靜地環繞著這無邊無際的白色世界緩緩移動著。幾個月之後,太陽運行的軌跡漸漸地向地平線接近,於是開始了北極的黃昏季節。
北極有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北極的冬天是漫長、寒冷而黑暗的從每年的11月23日開始有接近半年時間將是完全看不見太陽的日子。溫度會降到零下50多攝氏度。此時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為海岸已冰封只有風裹著雪四處掃蕩。
到了四月份天氣才慢慢暖和起來冰雪逐漸消融大塊的冰開始融化、碎裂、碰撞發出巨響;小溪出現潺潺的流水;天空變得明亮起來太陽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綠色動物開始活躍並忙著繁殖後代。在這個季節動物們可獲得充足的食物積累足夠的營養和脂肪以度過漫長的冬季。
北極的秋季非常短暫在九月初第一場暴風雪就會降臨。北極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在北極太陽永遠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時節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過23.5度。北極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蘭海域可達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陸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極簡史

【古中國人在北極】
繼古愛斯基摩人向北遷徙之後,中、低緯度發展起來的古文明人也逐漸開始思考,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現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巴比倫人的泥板地圖。圖上刻畫著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倫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樣。環形的河流圍繞著圓形的大地,而巴比倫則處於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華民族也同樣經歷過“以我為中心”的階段,漢族人奉軒轅氏黃帝為祖先,後來發了大洪水,他的孫子鯀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業未竟而被天帝所殺。鯀的兒子禹繼續完成父親的事業,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裡所講的事情。但是中國神話中的大禹,不僅是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週遊世界的探險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後,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腳步測量大地。太章從東極走到西極,測得長度為23.35萬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豎亥從北極走到南極,用一種叫做“算”的約6寸長的竹片測量大地,結果與東西距離完全相同。可見人們居住的大地應當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處於四海環繞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邏輯地自稱為“中央之國”,即中國。
後來,大禹又親自去天邊探險,順便開展外交活動。他往東到過“扶桑”,那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到過“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過“鳥谷國”、“黑齒國”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國”。他向南到過“交趾”,翻越天氣極熱的九陽之山,到了“羽人國”、“裸民國”和“不死國”。往西去過西王母三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國”,見到了只飲露水不食五穀的人;還到過堆滿黃金的“積金山”,見過“奇腦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過“令正國”、“犬戎國”,又穿過積石山,到北海拜訪了兼任海神與風神的禹疆。大禹告別禹疆後本打算回家,卻又在茫茫風雪中迷了路,反倒愈發向北走去,最後竟到了一個叫做“終北國”的地方。這個“終北國”,也許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北極探險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記錄。儘管這次記錄出自於神話故事,儘管當時大禹的足跡可能遠遠沒有到達北冰洋岸邊,但這畢竟是炎黃子孫5000年文明史中與北極有關的並值得感嘆的一筆。
【古希臘人在北極】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人類將目光投向北極,最早是從古希臘開始的。
因為,據說北極圈首先是由古希臘人確定出來的。他們當時發現,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處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頭都能看得見。而另外一組則在天頂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們只是隨著季節周期性地循環出現。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來的一個圓,而這個圓正好是北緯66o33′的緯度圈,也就是北極圈。
事實上,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學派極端鄙視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說法,他們的哲學思維使他們堅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諧”與“數”的需要。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為“地球”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甚至考慮到為了與北半球的大片陸地相平衡,南半球也應當有一塊大陸。而且,為了避免地球“頭重腳輕”,造成大頭(北極)朝下的難堪局面,北極點一帶應當是一片比較輕的海洋。
於是,有一個叫畢則亞斯的希臘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風帆,開始了文明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北極的衝擊。他大約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次航行,最北到達了冰島或者挪威中部,可能進入了北極圈。公元前325年,畢則亞斯回到了馬塞利亞(今法國馬賽)。
【冰島、格陵蘭島的發現】
畢則亞斯之後1200年,一個叫奧塔的古斯堪的納維亞貴族於公元870年第一次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海角,轉過科拉半島而進入白海。與奧塔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尋找新的土地,結果發現了冰島。
而格陵蘭島的發現者是一名挪威海盜,叫紅臉艾力克。他在當時已屬挪威管轄的冰島連續兩次殺人之後,被驅逐出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東西都裝進一個無篷船里,懷著一線希望,硬著頭皮往西划去。經過了一段相當艱苦的航行之後,他終於看到了一片陸地。當時的氣候正處於全球小溫暖期的最佳氣候階段(歐洲人稱作“中世紀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蘭島那樣的高緯度地區也變成適於生命的環境。紅臉艾力克在那裡住了3年,覺得那裡是一塊很好的土地,於是決定回冰島去招募移民。為了使這個地方聽起來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格陵蘭,即綠色的大地。當然,當時格陵蘭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攜帶著他們的家財和牲畜渡海而來。
此後,格陵蘭島發展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在其鼎盛時期,居民點有280多個,人口達數千人,建有教堂17個,不僅與歐洲建起了通商關係,羅馬教皇甚至還派人來徵收教區稅。
然而,500年之後,即公元1500年前後,隨著世界氣候的又一次波動(進入小冰期),那裡的天氣變得寒冷起來,於是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世外桃源,漸漸進入沉寂狀態。北極人類活動的這一個時期,可以稱為自發的地域發現時期。
北極航線時期
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
由於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雲的人間天堂。於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後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分不開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沿歐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紐芬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希望尋找那條通往中國之路,但卻一去不復返,成了為“西北航線”而捐的第一批探索者。
從1594年起,荷蘭人巴倫支開始了他的3次北極航行。1596年,他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o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並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僅37歲的巴倫支由於饑寒勞頓而病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1610年,受僱於商業探險公司的英國人哈德孫駕駛著他的航船“發現”號向西北航道發起衝擊,他們到達了後來以哈德孫的名字命名的海灣。不幸的是,22名探險隊員中有9人被凍死,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1616年春天,巴芬指揮著小小的“發現”號再一次往北進發,這是這條小船第15次進入西北未知的水域,發現了開闊的巴芬灣。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麥人白令為俄國考察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巨任務。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自西向東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後,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他們從那裡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後的17年中,白令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探險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繪製了堪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也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在1739年開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正是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但是,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國人帕瑞船長堅持沖入冬季冰封的北極海域,差一點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即北極冰蓋原來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他們在浮冰上行進了61天,吃盡千辛萬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實際上卻只向前移動了270公里。這是因為,冰蓋移動的方向與他們前進的方向正好相反,當他們往北行進時,冰層卻載著他們向南漂去。結果,他們只到達了北緯82o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和詹姆斯·羅斯發現了北磁極。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國海軍部又派出富有經驗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開始第三次北極航行。全隊129人在3年多的艱苦行程中陸續死於寒冷、飢餓和疾病。這次無一生還的探險行動是北極探險史上最大的悲劇,而富蘭克林爵士的英勇行為和獻身精神卻使後人無比欽佩。
1878年,芬蘭籍的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義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1905年,後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些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價值可言。這一持續了大約400年的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我們可稱之為北極航線時期。

北極的動物

《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
北極熊
最有代表性和象徵北極的動物是北極熊。
北極熊Polarbear(Ursusmaritimus)
分類地位: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食肉目Carnivora
科熊科Ursidae
亞科熊亞科Ursinae
屬棕熊屬Ursus
種北極熊U.maritimus
身體特徵:
身長(頭-尾)
雄:240-260cm
雌:190-210cm
體重
雄:400-600kg
雌:200-300kg
北極熊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熊科動物,也是第二的陸地食肉動物,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北極熊是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直到近期在科迪亞克島發現了880公斤的科迪亞克棕熊,北極熊才屈居第二(如果不計入亞種,北極熊仍是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雄性北極熊身長大約240-260cm,體重一般為400-600公斤,甚至可達800公斤。而雌性北極熊體形約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長約190-210cm,體重約200-300公斤。到了冬季睡眠時刻到來之前,由於脂肪將大量積累,它們的體重可達500公斤。
北極熊雖然體型巨大,但頭部相對比較小,還細細長長的,和口鼻一起呈楔形,從側面看去頗有流線型的效果。它們的耳朵和尾巴也很小,據說這樣有助於減少熱量散發。北極熊雖然周身覆蓋著厚厚的白毛,但皮膚卻是黑色的,我們從它們的鼻頭、爪墊、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膚上就能窺見皮膚的原貌。而黑色的皮膚有助於吸收熱量,這又是保暖的好點子。北極熊的毛也非常特別,它們的毛中間是空的,這樣的構造可以把陽光反射到毛髮下面的黑色皮膚上,有助於吸收更多的熱量。另外,皮膚下面厚厚的脂肪層進一步把嚴寒隔絕在了身體外面。北極熊這種多層保暖措施是如此有效,以至於它們有時不得不四仰八叉地趴在冰面上以便好好涼快涼快……。北極熊的毛髮在夏季雖然不像其他北極動物那樣換成深色的夏裝,不過也可能因為氧化作用而微微變黃。2005年7月,在芝加哥附近的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裡,幾隻北極熊的毛髮竟然變成了鬱悶的綠色!原來,那年芝加哥正經歷著酷暑,潮濕與乾熱交替出現,炎熱潮濕的氣候讓藻類歡天喜地,它們趁機鑽進了北極熊那中空的毛髮里,於是……北極熊的前爪十分寬大,在游泳的時候宛如雙槳,並掌握著前進的方向,而四隻爪墊上都長有粗硬的毛髮,不僅有助於保暖,還可方便它們在冰面上行走。北極熊的視力和聽力與人類相當,但它們的嗅覺極為靈敏,能聞到冰面下海豹的味道。
顧名思義,北極熊生活在北極。它們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圍的浮冰和島嶼上,還有相鄰大陸的海岸線附近,基本呈環極分布。它們一般不會深入到更北端的地方,因為那裡的浮冰太厚了,連它們的最主要獵物——海豹也無法破冰而出,沒有食物,北極熊自然不會去冒險。生活在那裡的北極熊被我們分為六大種群:俄羅斯弗蘭格爾島-阿拉斯加西部種群;阿拉斯加北部種群;加拿大北極群島種群;格陵蘭種群;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俄羅斯法蘭茲約瑟夫群島種群以及西伯利亞北部至中部種群。
北極熊在熊科動物家族中屬於正牌的食肉動物,它們主要捕食海豹,特別是環斑海豹,此外也會捕食髯海豹鞍紋海豹、冠海豹。除此之外,它們也捕捉海象、白鯨、海鳥、魚類、小型哺乳動物,有時也會打掃腐肉。和其他熊科動物不一樣的是,它們不會把沒吃完的食物藏起來等以後再吃(這倒是大大方便了別的動物,比如懶惰的同類或者北極狐),甚至時常享用完脂肪之後就揚長而去,要知道對它們而言,高熱量的脂肪比肉更為重要,因為它們需要維持保暖用的脂肪層,還需要為食物短缺的時候儲存能量。北極熊也不是一點素食不沾,在夏季它們偶爾也會吃點漿果或者植物的根莖,儘管對它們而言營養價值不高。
北極熊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將,以至於曾被人認為是海洋動物,它的拉丁名U.maritimus既指“海”熊。北極熊在它們的生命中大部分時間(66.6%)是處於“靜止”狀態,例如睡覺、躺著休息,或者是守候獵物。剩下約有29.1%的時間是在陸地行走或游水,1.2%的時間在襲擊獵物,最後剩下的時間基本是在享受美味。北極熊一般有兩種捕獵模式,最常用的是“守株待兔”法。它們會事先在冰面上找到海豹的呼吸孔,然後極富耐力地在旁邊等候幾個小時。等到海豹一露頭,它們就會發動突然襲擊,並用尖利的爪鉤將海豹從呼吸孔中拖上來。如果海豹在岸上,它們也會躲在海豹視線看不到的地方,然後躡手躡腳地爬將過來發起猛攻。另外一種模式就是直接潛入冰面下,直到靠近岸上的海豹才發動進攻,這樣的優點是直接截斷了海豹的退路。吃飽喝足後,北極熊會細心清理毛髮,把食物的殘渣血跡都清除乾淨。
有時候辛苦捕到的獵物會引來同類的窺伺,一般來說,如果不幸面對那些體型龐大的傢伙,個頭小些的北極熊會更傾向於溜之大吉,不過一個正在哺育幼子的母親為了保護幼子,或是捍衛一家來之不易的口糧,有時也會和前來冒犯的大公熊拼上一拼。
北極熊是比較好鬥的傢伙,隨著戀愛季節的到來,鬥毆事件往往發生頻繁,例如公熊之間會為了爭奪稀少的心上人而不斷衝突,而那些帶著幼子的母熊則不得不隨時應對公熊們的可能襲擊。不過打架畢竟容易給雙方都造成不必要的肉體傷害,所以在平常,如果能通過恐嚇就能避免流血衝突,這恐怕對雙方都再好不過。北極熊的恐嚇方式也和很多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它們會用後腿站立,展現自己高大偉岸的身軀,然後呲牙咧嘴,露出自己尖利的犬齒,看看對方是否有膽量過來挑戰一下,而這種方法在平常通常都能奏效。
北極熊在冬季也會“冬眠”。不過和很多熊科動物一樣,也只是長時間的大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冬眠。當進入大睡的時候,它們維持身體持續運轉的養料和水份都來自存儲已久的脂肪。而在食物匱乏的季節,這些脂肪也是使它們繼續維持生命的關鍵因素。
和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北極熊平常也過著單身生活,只有在每年3月至6月的這段戀愛季節才會和異性小聚片刻。不過北極熊的婚戀方式是比較暴力的,公熊們不僅要為爭奪配偶而相互鬥毆,即便面對心儀的單身女性,它們也要通過激烈打鬥來向異性表達愛意(儘管雙方都會因此傷痕累累,唉……)。由於北極熊也有延遲著床現象,這使懷有身孕的母熊孕期長達195-265天。到了當年的11月底至第二年的1月前後,通常會有兩個寶寶降生在母親“冬眠”的窩裡(也有1-4個孩子的),並會和媽媽一起在窩裡待到春季的來臨。小傢伙們剛降生的時候體重只有600-700克,眼睛也沒有睜開,不過全身已經覆蓋著柔軟的毛髮。由於有營養豐富的母乳滋補,這些小東西在媽媽的洞裡快速成長,到了春季和媽媽一起出窩的時候就已經有10-15公斤了。
孩子們會和媽媽一起生活2-3年後才會獨立生活。獨立後的年輕北極熊們要到5至6歲才會到達性成熟,而其中的男孩子們要到9-10歲才會長到駭人的成年體形。
在野外生活的北極熊壽命大約有25-30年左右,圈養條件下自然會活的更長,已知最長壽的北極熊是位女士,它生活在底特律動物園,到1999年已經活到了45歲。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極熊大約有2萬多隻,數量相對穩定。為了保護它們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國就頒布過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獵北極熊。而到了1973年,北極圈內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和前蘇聯更進一步簽署了保護北極熊的國際公約,公約除了限制捕殺和貿易以外,還進一步提出了保護其棲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條款。目前CITES已將北極熊列入附錄II,而IUCN的紅皮書則於近日(2006年5月初)正式將其列為“瀕危”注2。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北極的浮冰逐漸開始融化,北極熊昔日的家園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獵物也相應減少,另外,即便游泳技術再出色,它們也無法長時間地待在海里,日益開闊的海面更增加了它們溺弊的危險。北極熊的未來恐怕不得不依賴需要人類更多的保護措施。
《美國地質勘探》雜誌在一篇報導中預測,由於全球變暖、北極冰面融化,到2050年地球上北極熊數量可能減少三分之二,其中阿拉斯加地區的北極熊將絕跡。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管理局2007年1月提議把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法》保護對象。北極熊依靠冰面為平台獵捕海豹。人們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冰面融化,危及北極熊的生長區域。
北極熊很適應寒冷地區的生活。它們那白色的皮毛與冰雪同色,便於偽裝,而且又厚又防水。皮下的脂肪層可以保暖。除了鼻子、腳板和小爪墊,北極熊身體的每一部分都覆蓋著皮毛。多毛的腳掌有助於在冰上行走時增加摩擦力而不滑倒。當然也不會畏懼寒冷甚至可以在冰水中前行數分鐘之久,著涼的北極熊.
捕獵北極熊現在受到了嚴格控制。北極的土著----因紐特人,仍每年捕殺少量的北極熊。他們用北極熊的毛皮製衣。除了它那維生素A含量過高而有毒的肝,其他的都被吃掉。
《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
北極馴鹿
鹿科馴鹿屬的唯一種。又名角鹿。下分9個亞種。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乾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棲於寒帶、亞寒帶森林和凍土地帶。在中國主要生活在以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的寒溫地帶。多群棲,由於食物缺乏,常遠距離遷徙。以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為食,隨著季節變化也吃樹木的枝條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樹葉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個月,每胎產1仔,偶見2仔,哺乳期約5~6個月。雌性幼獸18個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個月左右。
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
北極麝牛
麝牛貌似家養的牛,然而奔跑起來不像牛而像羊。它長著大鬍子,身上的毛長的可拖到地。動物學家研究表明,麝牛同山羊和綿羊更接近。麝牛的近親可以在熱帶地區找到,是四不像的扭角羚。麝牛不會分泌任何麝香。北極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麝牛群,其總數約7000頭。

《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
北極最大的鯨格陵蘭鯨,其身長20米~22米,體重可達150噸。剛出生的小鯨一般有三四米長,重兩噸左右。母鯨對它的孩子十分撫愛,遇到危險時就用自己的身軀保護小鯨,並發狂地擋住捕鯨船的攻擊。北極有一種形體較小、長相奇特的鯨叫一角鯨,體長僅4米~5米,重約900公斤~1500公斤。它的體形很奇特,頭上長著一個約1米~2米的角。當地居民給它起了一個渾名,叫它獨角獸。其實,一角鯨的“角”不是角,而是大牙,也有人稱它一齒鯨。人們研究一齒鯨特別對奇長的牙齒生理作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赤道溫暖最寒冷的北極》
北極黃金鴴
分布在阿拉斯加大部和加拿大北極地區的黃金鴴,秋天一到,先是飛到加拿大東南部的拉布拉多海岸,在那裡經過短暫的休養和飽餐,待身體儲存起足夠的脂肪之後,則縱越大西洋,直飛南美洲的蘇利南,中途不停歇,一口氣飛行4500多公里,最後來到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過冬。而在阿拉斯加西部的黃金鴴則可一日氣飛行48小時,行程4000多公里,直達夏威夷,然後再從那裡飛行3000多公里,到達南太平洋的馬克薩斯群島甚至更南的地區。而且,在這樣長距離的飛行中,它們可以精確地選擇出最短路線,毫不偏離地一直到達目的地,可見它們的導航系統是非常精密的,至於它們如何做到這一點,卻仍然是一個謎。

現存狀況

全球暖化現象已經讓北極冰川快速融化,儘管這對於海洋運輸可能是件好事,因為這讓大西洋與太平洋間出現新的航線,但是北極冰川的融化也可能引發加拿大與美國的領土爭議。根據聯合國與加拿大政府專家的說法,目前北極附近氣溫上升的速度,比地球其他地區快兩倍,到2050年前,船隻在夏季可以在加拿大北部航行。
這種情況可能讓倫敦到東京的海上航程減為1萬6千公里。從倫敦經蘇伊士運河到東京需要航行2萬1千公里,經過巴拿馬運河則需要航線2萬3千公里。從15到17世紀,許多海洋探險家曾試圖從極地海洋地區向西北前往亞洲,並導致多數探險家喪生,但現在全球溫室效應卻可能開闢新的航道,越來越多極地海洋地帶已經沒有冰存在。

其它含義

北極同時是一個中國古代的星宿名。
北極共五星,呈弧線狀,在勾陳附近,其中第二顆最亮,稱為帝星,即小熊座β星。第一顆星名為太子,即小熊座γ星第三顆星名為庶子,第四顆名為後宮。第五顆很暗,名為北極。

北極名稱的由來

當你從赤道越往北走,你會發現天空的星星在你的頭頂上越懸越高.直到你發現北半球天球中最大的星座——大熊星座(在我國稱為北斗七星)正好懸在你的頭頂上,你所站的位置也就是北極了。所以古希臘人說到北方總要和熊——arktos聯繫起來.而北極的名稱"arctic"的意思就是"熊站在頭頂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