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中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學校;是一所於改革中起步,在創新中發展起來的學校。進入八十年代以來,我校在北京市中學中率先進行了一系列的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在教育教學以及勤工儉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穩步提高,在全市乃至全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十二中近二十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改革史,通過改革促進學校的發展,是十二中鮮明的辦學特色,也是學校不斷前進的基礎和動力。
教學設施
北京十二中始建於一九三四年,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是豐臺區唯一的一所市級重點中學,是北京市首批十四所高中示範校之一。2001年9月,學校高中部搬遷到西三環邊的新校。目前學校擁有近40個教學班,160多名教職工,2000餘名學生。新建的學校具有較為優越的軟硬體環境。學校建成了主幹為1000M,100M到桌面的區域網路,全校近600台計算機互連互通,都能享受校內、外的優質資源。每間教室都是多媒體教室。學校的氣墊導軌室、生態展示園、體育館等在北京市乃至全國都是少有的。
全面發展
學生會是十二中精英薈萃的地方,是各路英豪顯身手的地方,也是大家心目中培養優秀學生幹部的搖籃。入選學生會的同學都是經過層層考察和篩選,最終由學生代表投票選出的佼佼者,因此他們對待這個來之不易的工作更加珍視。正是因為經歷過重重歷練,因此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較之他人更勝一籌,良好的團隊溝通能力也使他們解決起問題更遊刃有餘。在校團委的領導下,學生會每年都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廣受學生喜愛活動。以往組織的籃球聯賽、校園舊書市場和文化衫創新大賽等活動不僅充實了學生的課餘生活,而且激發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一年一度的科技節活動為學生營造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各種精彩的科技活動,力求達到科技以人為本,培養創新能力;關注生存環境,促進科學普及的科技教育目標。在同學們積極創新,老師們辛勤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同學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同學的科技素養的目的,充分體現市級示範校的科技教育特色。
在學校第20屆科技節中有參觀類、創新類、實驗類、競賽類、科普類、操作類、報告類等七大類20項活動,其中個人項目有 9個,集體項目有6個、參與項目有5個。調整的項目有5個。多米諾骨牌集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於一身、同學們用各種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創作意圖。高二4班騰飛的龍,圖案設計新穎、有技術難度、其中的實驗設計準確、效果壯觀;高一5班的團結開放等許多班將舊磁帶彩裝後,帶著清脆的聲音奏響了集體科技智慧的最強音;科技創新大賽高一1班同學充分展示自己的創新意識,同學用道具組合成手形,豐富了自己的各種想像;高二7班同學用廢舊的塑膠盒設計了裝磁帶的夾子,美觀實用。同學們將各種物理、化學知識、智慧型控制理論套用在自己的創作上。科技英語演講中單人和小組的科技演講聲情並茂;科技報告、科技辯論會、科普大賽、高潮迭起,使同學們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科技知識,又展示了同學們的綜合素質。這次科技節活動科技含量較高、創新意識很強,深受同學們歡迎。
師資隊伍
學校有一支業務過硬、素質全面、愛崗敬業的優秀師資隊伍。有5名特級教師,27名市區骨幹教師,75%的一線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研究生班結業學歷,100%的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數據截止時間:2004年9月)。
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的關鍵。北京十二中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的形成得益於正確的教育思想的指導,得益於活躍的教育科研和不懈的教改實踐。在《教師隊伍建設規劃》中,我們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目標:實現學科帶頭人和教學骨幹年輕化;整體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實現我校教師高品位、高學歷、高水平的“三高”素質結構。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建立了一支業務過硬、素質全面、愛崗敬業的優秀師資隊伍。學校現有5名特級教師,27名市區骨幹教師,75%的一線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研究生班結業學歷,100%的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60%的教師能很好地將現代教育技術套用於自己的課堂,96%的教師具有在教學中套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100%的教師都接受過不同形式的教育技術相關培訓,100%的老師都曾在市區獲獎(不包括工作不到一年的老師),據不完全統計,在2003年我校老師在參加各類活動中,共有78人次獲得市區乃至全國各種獎勵(截止2004年1月,我校一線教師不足100人),占80%以上。35歲以下青年教師44人(不少青年教師在市區已經有一定知名度),35歲至50歲教師41人,50歲以上教師12人。35歲以下且工作滿2年的青年英語教師都到美國教學過一年。(所有數據截止日期為2004年1月)。
名師工程:重視“特級教師”、“知名教師”、“學科帶頭人”等名師的培養。學校的名師是學校的寶貴財富。
青年教師工程:青年教師的培養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程,為此我們成立了專門的機構“青年教師研究會”,在其它多個部門配合下進行全方位的培養。為了更好地培養我校的青年教師,我們創造機會,大力推新。每年針對青年教師評選“教學新秀”和“優秀青年班主任”,同時通過多種渠道為他們搭台唱戲,並與市區教委、教研、各專業媒體廣泛聯繫,給他們創造各種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使青年教師很快的成長起來。
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與繼續教育工程:加強對教師的政治思想教育,對法規法紀和師德教育的學習,以及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和教育理論的學習,加強以現代教育和高層次教育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整體教育,進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另外,學校還注重抓教育科研,促教師隊伍成長、抓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促整體技能提高,通過這套比較完善的體系,建成了一支比較優秀的師資隊伍
教學改革
當前世界知識經濟時代和高科技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我們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因為社會處於一個轉型期,由於社會的轉型、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知識的轉型,都要促進教育的轉型。在社會轉型期,教育自身的要求和評價是多元的。今天,學校的責任就是在多元的情況下去實施改革,理順機制,實現開拓。
創建歷史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創建於1934年,由當地士紳季惠之、巴小泉等在盧溝橋畔龍王廟組織籌建,命名為宛平簡師,由宛平縣教育局長崔以均兼任校長,中共幹部申伯純等曾為該校捐資助學。校址位於宛平城西門外盧溝橋南 永定河東岸龍王廟內,是一座古式廟堂建築。(據<<日下舊聞考>>所載,該廟建於明正統年間,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乾隆十六年、三十九年又2次重修。傳說乾隆皇帝視察盧溝橋時曾在此休息。龍王廟的前殿及其附屬建築被宛平縣教育科占用,後殿及其附屬建築被簡師占用) 1937年7月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中,部分簡師學生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宛平簡師的校舍遭到日軍炮火的轟擊,毀壞嚴重。
抗日戰爭勝利後,宛平簡師遷至豐臺鎮東安街。1948年12月14日豐臺解放 ,1949年1 月宛平簡師開始複課。1949年9月簡師建立團支部,第一任團支部書記為梁樹勛。1949年10月1日,全校師生去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從1949年11月起,簡師改名為北京市立豐臺簡易師範學校。北京解放後,軍管會柴澤民代表任命鄭伯平擔任首位簡易師範校長 (也是簡師最後一任校長)。1951年7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市第十二中學,鄭伯平繼任校長,也就是更名為十二中後的首任校長。
北京市豐臺區中學
北京市豐臺區中學一覽
北京市豐臺區右安門第二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右安門第三中學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中學 | 北京豐臺七中業餘文化補習學校 | 北京市第八中學怡海分校 |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一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郭公莊中學 | 北京鐵路分局北京鐵路職工子弟第五中學 | 北京鐵路職工子弟第四中學 |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 北京市豐臺第八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第三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二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六中學 | 北京市陽光學校 | 北京長辛店鐵路中學 |北京二七車輛廠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第二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第一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槐樹嶺學校 | 北京市豐臺區三路居中學 | 北京市太平橋中學 | 北京市中橋外國語學校 | 北京市豐臺區大灰廠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王佐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雲崗第一中學 | 北京市雲崗職業高中 | 北京市東鐵匠營第二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木樨園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南頂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南苑中學 | 北京市趙登禹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第三中學 | 北京市洋橋學校 | 北京市芳星園中學 | 北京市豐臺區左安門中學 | 東鐵匠營第一中學 |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 東高地第一中學 |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東高地第一中學 | 北京市第十中學 | 北京市航天中學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 | 北大附屬實驗學校 | 豐臺實驗學校 | 豐臺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 北京市豐臺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 北京市大成學校 | 北京市電子工業學校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 北京北方職業技術學校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麗澤中學 | 新橋外國語學校 | 昌平前鋒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