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是嚴重的顱內感染之一,常與化膿性腦炎或腦膿腫同時存在。化膿性腦膜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雙球菌及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B型,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厭氧桿菌、沙門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等。腦膜炎雙球菌最常侵犯兒童,但成人亦可發病。流感桿菌腦膜炎好發於6歲以下幼兒。肺炎雙球菌腦膜炎好發於老年人及嬰幼兒。大腸桿菌是新生兒腦膜炎最常見的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腦膜炎往往繼發於腰椎穿刺、神經外科手術後。

基本信息

病因

化濃幾天腦膜炎化濃幾天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簡稱化腦),系由各種化膿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症。小兒,尤其是嬰幼兒常見。自使用抗生素以來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兒嚴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腦膜炎雙球菌引起者最多見,可以發生流行,臨床表現有其特殊性,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多見於冬春季,兒童發病率高。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陽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體,在上呼吸道繁殖產主大量的內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時, 病原體侵入血液,繼而侵入腦膜,形成化膿性腦膜炎。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尤其是帶菌者和不顯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但由於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差,只有當與傳染源密切接觸時才可能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終身免疫,故發病多為兒童。一般在冬春季節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呈散發性,有時也可小流行。自從疫苗接種後,周期性流行已少見。 

臨床表現

發熱發熱

本病潛伏期1~7日,一般2~3日,臨床上按病情及表現分為四型

1.普通型

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咽痛、流涕,進入敗血期後出現高熱、畏寒、寒戰。70%的病例皮膚黏膜出現暗或紫紅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勻的瘀點、瘀斑。1~2日後進入腦膜炎期,出現顱內高壓,表現為頭痛加劇,嘔吐頻繁(呈噴射狀)及腦膜刺激症(即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克、布氏征陽性),血壓升高,常有怕光、狂燥甚至呼吸衰竭等。身痛煩躁不安和表情呆滯等毒血症表現,嚴重者出現譫妄、昏迷。嬰幼兒(2歲以下)因顱骨縫及囟門未閉,腦膜炎症狀常不典型,表現為高熱、嘔吐、拒食、哭鬧不安,甚至驚厥,雖無腦膜刺激征,但前囟門飽滿有助診斷。

2.暴髮型

此型多見於兒童,病情兇猛,如不及時搶救可於24小時內死亡。常高熱,頭痛,嘔吐,嚴重精神萎靡,意識障礙,時有驚厥,少尿或無尿,患腦實質損害患者迅速進入昏迷,驚厥頻繁,肢體偏癱,血壓高,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很快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此型又分為暴發休克型和暴發腦炎型。體克型除普通型症狀外,其突出表現為全身中毒症狀,精神極度萎摩,有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皮膚出現花紋,尿量減少,血壓下降,腦脊液多澄清,細胞數略增加或正常。血培養及淤點塗片為陽性。暴發腦炎型,其突出表現為劇烈頭痛,煩躁不安,頻繁嘔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終發生腦疝,呼吸衰竭。同時具有休克型和腦炎型症狀者為混合型,病死率極高。

3.輕型

僅出現皮膚黏膜出血點,塗片染色可發現病原菌,此型多見於兒童。

4.慢性敗血症型

很少見,多為成人,遷延數月之久,以發熱、皮疹、關節病變為特徵,少數有肝大,多次血培治療高熱者用酒精擦浴,頭痛者口服阿斯匹林,驚厥、抽搐時用10%的水合氯醛灌腸。 ①普通型:磺胺嘧啶仍為首選藥物,5~7日為一療程。加服等量碳酸氫鈉,用藥24~48小時症狀不好改用青黴素G或其它。 ②暴髮型:治療儘早靜脈推注大劑量青黴素G。5~7日為一療程。除抗菌治療外,還要積極的抗休克及防止DIC。腦炎型要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和呼吸衰竭。中醫治療,熱入營分型以清營泄熱為原則;熱入營血型以氣營兩清為原則。

傳播途徑

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尤其是帶菌者和不顯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皮膚、黏膜或新生兒臍部侵入。少數可由鄰近組織器官感染如副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眼眶蜂窩組織炎等直接擴散波及腦膜。顱骨外傷、骨折等可使細菌直接進入腦膜。但由於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差,只有當與傳染源密切接觸時才可能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終身免疫,故發病多為兒童。一般在冬春季節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呈散發性,有時也可小流行。自從疫苗接種後,周期性流行已少見。

臨床病理

除發熱等感染性全身症狀外,常伴神經症狀

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

1.腦膜刺激症狀

頸項強直,炎症累及脊髓神經根周圍的蛛網膜軟腦膜軟脊膜,致使神經根通過椎間孔時受壓,當頸部或背部肌肉活動時引起疼痛。頸項強直是頸部肌肉對上述情況所出現的一種保護性痙攣狀態。在嬰幼兒,由於腰背肌肉發生保護性痙攣可引起角弓反張的體徵。Kernig征(屈髖伸膝征)陽性,因腰骶節段神經後根受到炎症波及受壓,當屈髖伸膝時,坐骨神經受到牽引,腰神經根受壓疼痛而出現陽性體徵。

2.顱內壓升高症狀

頭痛,噴射性嘔吐、小兒前囟飽滿。這是由於腦膜血管充血,蛛網膜下腔滲出物堆積,蛛網膜顆粒因膿汁阻塞而影響腦脊液吸收所致。如伴有腦水腫,則顱內壓升高更顯著。

3.顱神經麻痹

由於基底部腦膜炎累及自該處出顱的Ⅲ、Ⅳ、Ⅴ、Ⅵ和Ⅶ對顱神經,因而引起相應的神經麻痹症狀。

4.腦脊液變化

壓力升高,混濁不清,含大量膿細胞、蛋白增多,糖減少,經塗片和培養檢查可找到病原體。腦脊液檢查是本病診斷的一個重要證據。 腎上腺出血5.敗血症表現:出現寒戰、高熱及出血性皮疹等,後者是由於腦膜炎雙球菌侵入血流以及皮膚細動脈、毛細血管發生細菌栓塞和內毒素對血管壁的損傷所致。

診斷

由於各種腦膜炎的致病微生物、臨床經過、治療方法與預後各不相同,臨床上首先要區別是否為化膿性腦膜炎和確定細菌種類。許多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表現與化腦相似,因而不可能僅從症狀、一般體診來診斷化腦。必須重視眼神、前囟緊張充(有些患兒因失水而前囟不飽滿,但仍較緊張),對可疑者應早作腰穿檢查腦脊液進一步確診。只有在流腦流行季節,當患兒存在典型症狀及瘀斑,臨床診斷已經明確時,才可免除腦脊液檢查。

遇有以下情況應考慮有化腦可能:

①病兒有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如上感、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骨髓炎、蜂窩組織炎或敗血症,同時伴有神經系統症狀。

②有頭皮、脊背中線的孔竇畸形、頭顱俐傷,同時伴有神經系統症狀。

③嬰兒 不明原因的持續發熱,經一般治療無效。

④乳幼兒實效高熱伴驚厥,而不能用一般高熱驚厥解釋者。

新生兒早期腦膜炎病原菌剛剛開始侵入腦膜,腦脊液變化可能不明顯,高度懷疑時應隔一、二日後重複檢查。當患兒有劇烈頭痛、頻繁嘔吐、驚厥、血壓增高、視神經乳突水腫等顱內壓增高表現時,決定腰穿應特別慎重,為防止發生腦疝可先滴注甘露醇1g/kg以減低顱內壓。半小時後選用帶有內芯的腰穿針穿刺後患兒需平臥休息2小時以上。明確致病菌是有效治療的合保證。通過年齡、季節等流行病學資料與臨床經過雖能對致病菌作出初步推測。進一步確診必須依靠腦脊液塗片、細菌培養、對流免疫電泳等抗原檢查法。

此病起病一般較急,腦脊液外觀微毛或輕度渾濁,白細胞稍增多,但以後即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應注意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特殊表現,以助鑑別。某些病毒感染,腦脊液細胞總數可明顯增高,且以多核白細胞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腦脊液IgM、乳酸氫酶及其同功酶(LDH4、LDH5)不增高可助鑑別起病多較緩慢,常先有1~2周全身不適前驅症狀。也有急驟起病者,尤其是患粟性結核的嬰兒。典型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外觀毛玻璃樣,有時因蛋白含量過高而呈黃色。白細胞數200~300×106/L,偶爾超過1000×106/L,單核細胞胞占70%~80%。糖、氯化物均明顯減低。蛋白增高達1~3g/L,腦脊液留膜塗片可找到抗酸桿菌。應仔細詢問患者有無結核接觸史,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結核病灶,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在痰及胃液中尋找結核菌等以協助診斷。

其臨床表現,病程及腦脊液改變與結核性腦膜炎相似,起病緩慢症狀更為隱匿,病程更長,病情可起伏加重,確診靠腦脊液印度墨汁染色見到厚莢膜的發亮園形菌體,在沙氏培養基上有新型隱球菌生長。 但一般腦膿腫起病較緩慢,有時有限局症狀,腦脊液壓力增高明顯,細胞數正常或稍增加,蛋白略高。當腦膿腫向蛛網膜下腔或腦室破裂時,可引起典型化腦。頭顱B超、CT、核磁共振等檢查,有助進一步確診。 其病程較長,經過更隱伏,一般有顱高壓征,且可有異常的局部神經體徵,常缺乏感染表現。多依靠CT、核磁共振檢查鑑別。系急性感染及毒素所引起的一種腦部症狀反應,多因腦水腫所致,而非病原體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故有別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臨床特徵為譫妄、抽搐、昏迷,可有腦膜刺激症狀或腦性癱瘓。腦脊液僅壓力增高,其他改變不明顯。

治療措施

化膿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

1.化腦預後好壞與是否早期明確病原菌,選擇恰當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密切相關。經腦脊液檢查初步確診後,應儘快由靜脈給予適當、足量的抗生素,以殺菌藥物為佳,並根據病情按計畫完成全部療程,不可減少藥物劑量與改變給藥方法。始終不能明確病原菌者,多由於診斷未明時曾不恰當使用抗生素所致。如在流腦流行季節,年長兒童一般應先考慮系腦膜炎雙球菌所致,如有瘀點、瘀斑則更可疑。可先用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磺胺治療,再根據反應高速用藥。病原菌未確定的散發病例,尤其嬰幼兒,應先按病原未明的化腦治療,特明確病原菌之後,再更改藥物。目前多主張用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三嗪噻肟、頭孢氨噻肟或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肟。治療效果滿意時,體溫多於3天左右下降,症狀減輕,腦脊液細菌消失,細胞數明顯減少,其它生化指標亦有相應好轉,此時可繼用原來藥物治療,二周后再複查腦脊液。如治療反應欠佳,需及時腰穿複查,觀察腦脊液改變,以確定所用藥物是否恰當,再酌情調整治療方案。

鑒於化腦是一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預後與治療密切相關,故應嚴格掌握停藥指征,即在完成療程時症狀消失、退熱一周以上,腦脊液細胞數數少於20×106/L,均為單核細胞,蛋白及糖量恢復正常(流腦停藥指征見另章節)。一般情況下,完全達到這些標準,少需8~10天,多則需1月以上,平均2~3周左右。
(1)病兒年齡對抗生不經選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年長兒童患流感桿菌腦膜炎較少,新生兒化腦大多數是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藥物。一般主張用一般氨其糖類藥物甙類青黴素,因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對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效,而青黴素對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均有效。也可選用氨苄青黴素這一廣譜抗生素代替青黴素,耐藥菌株可用按苄青黴素加頭孢氨噻肟。新生兒尤其未成熟兒一般忌用氯黴素,因其肝、腎發育尚未成熟,對氯黴素的代謝、排泄功能尚不健全,易引起中毒,表現為“灰嬰綜合徵”,甚至休剋死亡。
(2)保證藥物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濃度:首先應選用易於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使腦脊液中抗生素濃度超過抑菌濃度10倍以上。並要注意給藥方法及用藥劑量。氯黴素、磺胺嘧啶、靜注甲氧苄氨嘧啶(TMP)能較好到達腦脊液,保持有效的抗菌濃度,特別是氯黴素也較多通過發炎的腦膜。腦膜通透性隨病情好轉逐漸恢復正常,因而繼續進入腦脊液的藥量亦隨之減少。為保證治療效果,需大劑量由靜脈給藥,直到療程結束,不可中途減量及改變給藥方法。
紅黴素養、羧苄青黴素、萬古黴素、1~2代頭孢菌素、氨基糖酐類抗生素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能較差。
(3)如果選用的藥物能很好通過血腦屏障,原則上不需鞘內注射,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及增加病兒痛苦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藥不易到達腦脊液,可採用鞘內或腦室注射給藥。對延誤診治的嬰兒晚期化腦,腦脊液外觀有膿塊形成,或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時,加用鞘內注射抗生素可提高治癒率。根據抗生素在腦脊液中存留時間,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一般連用3~5次,直到腦脊液轉為清晰,細胞數明顯下降,細菌消失。對葡萄糖球菌或少見細菌存在,或鞘注3~5次後腦脊液仍呈明顯炎症改變時,則可延長鞘內注射時間,甚至可連續給7~10次。進行鞘內注射時,藥物必須稀釋至一定濃度,可用抽出之腦脊液或生理鹽水稀釋,需注意注入液量應略少於放出之腦脊液量。注射速度應緩慢。
(4)腦室內注藥:由於存在血腦屏障及腦脊液單向循環,對並發腦室 膜炎病兒採用靜脈及鞘內注射,藥物很難進入腦室,腦室液中抗生素濃度亦不易達到最小抑菌濃度的50倍,故近年有人主張腦室注藥以提高療效。對顱內壓明顯增高及腦積水病兒,採用側腦室穿刺注藥,同時還可作控制性腦脊液引流減壓。
2.除流腦外,過去在化腦診斷明確後多主張常規使用氫化可的松、2~5日後改口服強的松至10~20日,以期減少顱內炎症粘連,並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化腦雖無直接治療作用,但使用後有利於退熱及緩解顱內高壓、感染中毒等症狀,但嚴格的對照觀察無論在減少病死率或後遺症,均未見明顯效果。
3.對症處理某些症狀可併發症能直接危及病兒生命,應及時處理。
(1)控制驚厥:頻繁驚厥必須控制,以免發生腦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顱內壓增高和低鈣。除用脫水藥降低顱壓,常規補鈣外,對症治療採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藥物抗驚厥,亦很必要。

(2)減低顱內壓

(3)搶救休克及DIC。

(4)確診後用3%鹽水6ml/kg緩慢滴注,可提高血鈉5mmol/L,若仍不能糾正,可再給3~6ml/kg。同時應限制入量,每日800~900ml/m2,給液成分與一般維持液相同。由於大量套用鈉鹽,必然增加鉀和鈣離子的丟失,必須注意補充。

(5)大量液體積聚可使顱內壓增高,除引起症狀外,還可壓迫損傷腦組織,影響遠期預後;且積液發生與感染有關,有時液體本身即為膿性,如不穿刺引流,很難自行吸收。穿刺放液應根據以下情況處理:①顱骨透照度驗陽性得,可行穿刺以確定積液性質。②積液量不多,非膿性,蛋白含量不高,臨床無顱壓增高表現,治療經過順利者,不再穿刺,定期透照複查,大多數病兒在1~2個月內積液自行吸收。~硬腦膜下積液有明顯炎性改變時,可診斷為硬膜下積膿。積液量較多,同時有顱內壓增高症狀;蛋白會計師高,色發黃,③硬膜下積膿時均應穿刺放液。開始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每次放液量,每側以少於30ml為宜,兩側總量一般不超過60ml。1~2周后酌情延長穿刺間隔時間,減少穿 刺次數,直到症狀消失。④個別病兒雖經反覆穿刺放液及長期觀察,積液量仍不減少,顱內高壓的表現或局灶性大腦功能受損的症狀和體徵都不減輕,過去主張用手術摘除囊膜,以免腦組織受壓,引起腦萎縮或神經系統後遺症。但近甘餘年來未見有手術摘膜報導。相反,個別多次放液不愈的患兒,經保守觀察數月,往往積液可自行吸收終至痊癒。⑤有硬膜 下積膿時,可進行局部沖洗,並注入適當抗生素(劑量參考鞘內注射藥量)及地塞米松1mg/次。

4.病室應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對急性期病兒需嚴密守抗觀察,定期測呼吸、脈搏、血壓、觀察尿量、呼吸狀況、瞳孔變化,以便早期發現休克及腦疝。化腦病兒急性期入量應控制在1000~1200ml(m2·d),即正常生理需要量的75%。既要保證患兒入量,又要避免輸液量過多加重腦水腫。合併脫水者,應按損失量補充,否則影響腦灌注。

檢查

.實驗室檢查

急性期血液中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占80%~90%。腦脊液壓力增高,渾濁或呈膿性,細胞數增多,在(1000~10000)×106/L,甚至更高,以多形核細胞為主,有時膿細胞聚集呈塊狀物,此時細胞培養、塗片陽性率高。蛋白質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可低至0.5mmol/L以下,甚至為“零”。氯化物含量亦下降。50%病例可在腦脊液中找到致病菌。腦脊液中pH降低,乳酸乳酸脫氫酶、溶菌酶的含量以及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明顯增高。

影像學檢查

疾病早期CT檢查正常。有神經系統併發症時可見腦室擴大、腦溝增寬、腦腫脹、腦室移位等異常表現。室管膜炎時腦室周圍示低密度異常,注射造影劑後出現增強反應。硬膜下積液及腦內膿腫通過CT掃描,均易被識別。

發病機理

細菌抵達腦膜可通過多種途徑,如外傷或手術直接接種、淋巴或血流播散等。通常腦膜炎是由菌血症發展而來。細菌多由上呼吸道侵入,先在鼻咽部隱匿、繁殖,繼而進入血流,直接抵達營養中樞神經系統的血管,或在該處形成局部血栓,並釋放出細菌栓子到血液循環中。由於小兒防禦、免疫功能均較成人弱,病原菌容易通過血腦屏障到達腦膜引起化腦。嬰幼兒的皮膚、黏膜、腸胃道以及新生兒的臍部也常是感染侵入門戶。副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既可作為病灶窩藏細菌,也可因病變擴展直接波及腦膜。

病理改變

病變主要在中樞神經系統。早期和輕型病例,炎性滲出物多在大腦頂部表面,以後逐漸蔓延,使全部大腦表面、基底部、脊髓被一層膿液覆蓋。蛛網膜下腔充滿漿液膿性分泌物,腦橋前面、第四腦室底及橋腦與小腦之間尤甚。腦膜表面的血管極度充血,常有血管炎,包括血管與血竇的血栓形成,血管壁壞死、破裂與出血。

流行病學

我國一般以肺炎鏈球菌所致者多,其次為流感桿菌。但在歐美各國,流感桿菌腦膜炎所占比例較高,可能與社會菌群差異、人群免疫狀態不同及檢驗方法的靈敏性有關。在我國腦膜炎球菌、肺炎鏈球菌及流感桿菌引起的化脫離群腦占小兒化腦總數2/3以上。新生兒容易發生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腦膜炎,其中大腸桿菌占第一位,其次為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產氣桿菌等;β溶血性鏈球菌B組所致者國外較多。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多系敗血症所致,或因創傷、手術、先天畸形而並發此菌感染。

併發症

1.硬腦膜下腔的液體如超過2ml,蛋白定量在0.4g/L以上,紅細胞在100萬×106/L以下,可診斷為硬腦膜下積液。

2.急性瀰漫性腦水腫導致顱內壓增高為常見合併症,如程度嚴重,進展急速,則可發生顳葉氏鉤回疝或枕骨大孔疝。對些認識不足,未及早採用脫水療法及時搶救,可以危及生命。顱內高壓病兒在轉院時尤需注意,應先用滲透性利尿劑減壓,待病情穩定後才可轉送。由於嬰兒前囟、骨縫尚未閉合,可直到代償作用,故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常不典型,腦疝的發生率亦較年長兒相對少見。

3.是造成預後不良和嚴重後遺症的重要原因。革蘭氏陰性桿菌所致者尤多。感染途徑系經過血行播散,脈絡膜裂隙直接蔓延或經腦脊液逆行擴散。①腦室液細菌培養、塗片獲陽性結果,且多與腰椎穿刺液檢查結果一致。②腦室液白細胞數≥50×106/L,以多核細胞為主。③腦室液糖<300mg/L或蛋白定量>400mg/L。④腦室液炎性改變(如細胞數增多、蛋白升高、糖量降低)較腰穿腦脊液改變明顯。這4項指標中,第一項單獨存在,即可作為確診條件。第二項應再加上第3、4項中之一項始可確診。

4.患腦膜炎時,膿性滲出物易堵塞狹小孔道或發生粘連而引起腦脊髓循環障礙,產生腦積水。常見於治療不當或治療過晚的病人,尤其多見於新生兒和小嬰兒。粘連性蛛網膜炎好發於枕骨大孔,可阻礙腦脊液循環;或腦室膜炎形成粘連,均為常見的引起梗阻性腦積水的原因。

5.化腦患兒除因嘔吐、不時進飲食等原因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外,還可見腦性低鈉血症,出現錯睡、驚厥、昏迷、浮腫、全身軟弱無力、四肢肌張力低下、尿少等症狀。其發生原理與感染影響腦垂體後葉,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導致水瀦留有關。

6.由於腦實質損害及粘連可使顱神經受累或出現肢體癱瘓,亦可發生腦膿腫、顱內動脈炎及繼發性癲癇發乾什麼。暴髮型流腦可伴發DIC、休克。此外,中耳炎、肺炎、關節炎也偶可發生。

檢查

血液檢查血液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加。貧血常見於流感桿菌腦膜炎。

2.血培養早期、未用抗生素治療者可得陽性結果。能幫助確定病原菌。

3.咽培養分離出致病菌有參考價值。

4.瘀點塗片流腦患兒皮膚瘀點塗片查見細菌陽性率可達50%以上。

5.腦脊液可見典型化膿性改變。其外觀混濁或稀米湯樣,壓力增高。鏡檢白細胞甚多,可達數億/L,其中定量常在150mg/L以下。糖定量不但可協助鑑別細菌或病毒感染,還能反映治療效果。蛋白定性試驗多為強陽性,定量每在1g/L以上。將腦脊液離心沉澱,作塗片染色,常能查見病原菌,可作為早期選用抗生素治療的依據。

6.利用免疫學技術檢查患兒腦脊液、血、尿中細菌抗原為快速確定病原菌的特異方法。特別是腦脊液抗原檢測最重要。

(1)對流免疫電泳(coumter-immunoec trophoresis,CIE):此法系以已知抗體(特定的抗血清)檢測腦脊液中的抗原(如可溶性莢膜多糖。特異性高,常用作流腦快速診斷,也用以檢查流感桿菌、肺炎鏈球菌等,陽性率可達70%~80%。

(2)對腦膜炎雙球菌與流感桿菌檢測結果與用CIE方法所測結果相似。但對肺炎鏈球菌敏感性較差。此法較CIE敏感,但有假陽性可能。

(3)用螢光素標記已知抗體,再加入待檢抗原(如腦脊液、血液標本),然後用螢光顯微鏡觀察抗原抗體反應。此法特異性高、敏感性強,可快速作出診斷,但需一定設備。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5)鱟蛛溶解物試驗

7.腦脊液檢查

(1)正常腦脊液中免疫球蛋白量很低,IgM缺乏。化腦患兒IgM明顯增高,如大於30mg/L,基本可排除病毒感染。

(2)正常腦脊液LDH平均值:新生兒53.1IU;乳兒32.6IU;幼兒29.2IU;學齡28.8IU。LDH同功酶正常值;新生兒LDH127%,LDH235%,LDH334%,LDH243%,LDH51%。出生1個月後,LDH137%,LDH232%,LDH328%,LDH42%,LDH51%。化腦病兒LDH值明顯升高,同功酶中LDH4及LDH5明顯上升。

(3)正常腦脊液乳酸平均仁政為159mg/L細菌性腦膜炎都超過200mg/L,而無菌性腦膜炎都高於250 mg/L。將腦脊液中乳酸值>350mg/L定為細菌性腦膜火診斷標準,無假陽性與假陰性。乳酸不高常可排除化腦。

鑑別診斷

1.此病起病一般較急,腦脊液外觀微毛或輕度渾濁,白細胞數每毫升十餘個至數百個,早期多核細胞稍增多,但以後即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應注意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特殊表現,以助鑑別。某些病毒腦炎早期,尤其是腸道病毒感染,腦脊液細胞總數可明顯增高,且以多核白細胞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腦脊液IgM,乳酸脫氫酶及其同功酶(LDH4、LDH5)不增高可助鑑別。

2.起病多較緩慢,常先有1~2周全身不適的前驅症狀。也有急驟起病者,尤其是患粟粒性結核的嬰兒。典型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外觀毛玻璃樣,有時因蛋白含量過高而呈黃色。白細胞數200~300×106/L,偶爾超過1000×106/L,單核細胞占70%~80%。糖、氯化物均明顯減低。蛋白增高達1~3g/L,腦脊液留膜塗片可找到抗酸桿菌。應仔細詢問患者有無結核接觸史,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結核病灶,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在痰及胃液中尋找結核菌等以協助診斷。對高度懷疑而一時不易確診的病人,應給予抗癆藥物以觀察治療反應。

3.其臨床表現、病程及腦脊液改變與結核性腦膜炎相似,起病緩慢症狀更為隱匿,病程更長,病情可起伏加重。確診靠腦脊液印度墨汁染色見到厚莢膜的發亮園形菌體,在沙氏培養基上有新型隱球菌生長。

4.但一般腦膿腫起病較緩慢,有時有了發局症狀,腦脊液壓力增高明顯,細胞數正常或稍增加,蛋白略高。當腦膿腫向喜氣洋洋網膜下腔或腦室破裂時,可引起典型化腦。頭顱B超、CT、核磁共振等檢查,有助進一步確診。

5.其病程較長,經過更隱伏,一般有顱高壓征,且可有異常的局部神經體徵,常缺乏感染表現。多依靠CT、核磁共振檢查鑑別。

6.系急性感染及毒素所引起的一般腦部症狀反應,多因腦水腫所致,而非病原體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故有別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臨床特徵為譫妄、抽搐、昏迷,可有腦膜刺激症狀或腦性癱瘓。腦脊液僅壓力增高,其他改變不明顯。

7.Mollaret氏腦膜炎少見,以良性復發為其特徵,詳見肺炎球菌腦膜炎

預防

化腦尤其是肺炎球菌腦膜炎,大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髮展而來,因此對嬰兒的呼吸道感染必須予以重視,平時即應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保暖,多見陽光,多吸新鮮空氣,進行必要的戶外活動以增強身體抵抗力,並少與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觸,以儘量防止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這點對於減少肺炎球菌腦膜炎的復發極為重要。新生兒腦膜炎的預防則與圍生期保健有關,應徹底治療產婦感染。新生兒如果暴露在嚴重污染環境中,則應使用抗生素預防。

預後

與化腦預後有關的因素是:患兒年齡、感染細菌種類、病情輕重,治療早晚,有無併發症及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等。嬰幼兒抵抗力差,早期診斷較困難故預後差。新生兒化腦病死率可達65%~75%,特別是宮內感染腸道細菌預後極差。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腸道細菌引起者由於細菌耐藥,治療困難病死率亦高。肺炎鏈球菌所致化腦病死率可達15%~25%,且易於復發、再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