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造像

岩石東壁共有石窟65個,造像100餘尊。 1號窟深約2米,高約1米,兩側窟壁上雕刻菩薩、佛以及形態各異的16羅漢造像,窟頂雕蓮花紋藻井。 2號窟深約1.5米,高約1米,正面窟壁刻一佛二弟子兩組,兩側分別雕刻菩薩、天王、供養人及羅漢造像,窟頂為蓮花紋藻井。

豎石佛村文物

始鑿年代不詳,據清道光七年(1827年)碑刻記載約成於金元之際。石刻鑿刻於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東,高7.3米,底部寬8.8米,厚2.7米。岩石東壁共有石窟65個,造像100餘尊。時代最早石窟分三層布置,布局整齊、規範。這一時期的石窟,形制較大,最大者寬1.4米,高1.5米,進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門,具北魏、隋唐風格。洞窟內圓雕釋迦牟尼佛及菩薩、金剛、力士等像百餘尊。洞壁施墨彩雲紋裝飾,簡潔抽象,似為後人增繪。岩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較大,雕飾內容豐富,具有代表性,迎面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迦趺坐,高大肉髻,著雙肩大衣,內有神祗支,衣紋呈“U”形雕飾,簡略疏朗。阿難、迦葉合十侍立左右。左側佛像結迦趺坐,右側佛像垂足坐姿。洞口兩側有武士像站立。

南向岩面鑿刻有佛塔一座,高1.9米,石塔平座呈方形,塔身一層,方形塔門,酷似唐代以前之四門塔,塔檐疊澀挑出。尤具特色的是基座和塔剎較高,塔剎蓮座以上又設造像兩層。

石刻前正殿基座之上,現存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及清道光七年(1827年)碑三通。

甘泉縣文物

新華網西安6月22日電(記者許祖華、耿凌楠)陝西甘泉縣文物旅遊局近日在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期摸底工作中,新發現兩處唐代、宋代佛教石窟,為研究唐、宋時期佛教文化在陝北南部地區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

其中,唐代石窟位於洛河南岸臨河的一處懸崖峭壁上,西距著名的秦直道方家河遺址僅有500米。石窟為單體窟,窟門呈豎長方形,高約1米,兩側雕刻有力士造像,力士身體健碩,肌肉突兀,頭戴寶冠,身著長裙,手持法器,怒目而立。由於石窟開鑿於崖壁中部,下距河床、上距崖頂各約20米,因而無法進入,窟內的情況不明。但從洛河對岸望去,隱約可看見窟內有一些石刻佛像。根據窟門兩側力士的造型及雕刻風格初步判斷,這座石窟的開鑿年代應為唐代,是甘泉縣境內繼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現的第三處唐代石窟

宋代石窟位於一石壁上,南距柳洛峪村2公里。由兩個小型石窟和一個造像龕組成。石窟均為方形窟。1號窟深約2米,高約1米,兩側窟壁上雕刻菩薩、佛以及形態各異的16羅漢造像,窟頂雕蓮花紋藻井。2號窟深約1.5米,高約1米,正面窟壁刻一佛二弟子兩組,兩側分別雕刻菩薩、天王、供養人及羅漢造像,窟頂為蓮花紋藻井。佛龕高80厘米,雕刻一尊坐佛,風化嚴重。從石窟的形制、造像組合及雕刻風格,參照甘泉縣境內已發現的有明確年代的石窟特點分析,初步判斷其年代應在宋、金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