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飛來峰造像](/img/1/364/nBnauM3XyYTNzITN5QjM0YTO4QTM4gTM5QTM0QTNwAzMxAzL0I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特點
![左為元代彌勒佛像,右為元代釋迦如來](/img/0/677/nBnauM3XxgTM5QTM0IjN5IjMzMTM0UzNzkTMxADMwAzMxAzLyY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宋代造像約200餘尊,分布在玉乳洞、青林洞等處。大都為羅漢像,而且體形較小。其中玉乳洞內的十八羅漢和六祖像較大,風格古樸。青林洞南口崖壁上,一龕雕鑿於乾興元年(1022年)的“盧舍那佛會”浮雕,結構完整,主次分明,對稱中略有變化,是宋代造像的代表作。龍泓洞口的白馬馱經故事,浮雕二高僧,身後飾頭光,正在長途跋涉的樣子,右上角分別刻“攝摩騰”、“竺法蘭”字樣,其後一人牽馬,上刻“從人” 二字,也是其中宋代作品代表。冷泉溪南岸一尊布袋彌勒像,袒腹踞坐,粗眉嘻笑,一手按布袋,一手執念珠,十分生動。
元代造像形體較大,現存89尊,除龍泓洞內一尊觀音外,其餘均分布在冷泉溪南岸和青林、龍泓、呼猿各洞周圍的崖壁上。其中有紀年題記的19尊,時代在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二十九年(1292年)之間。這些造像內容豐富,多為密宗佛像。位於青林洞的一龕毗盧遮那、文殊和普賢坐像,頭戴寶冠,服飾華美,寶冠紋飾繁縟,冠頂外撇,蓮座低矮,與宋代造像迥然有別。理公塔旁的金剛手菩薩,身短腹大,兩腳叉立,手持金剛杵,顯得十分雄偉。冷泉溪旁的多聞天王,全身披甲,騎坐青獅,手執寶幢,神態凜然。不空索觀音像,三頭六臂,頭戴寶冠,胸掛纓珞,面頰豐盈,雙眉相連,神態寧靜慈祥。這些均是飛來峰元代造像的代表作。
明代的飛來峰造像已趨尾聲,留存下來的只有少數菩薩、天王像等,雕鑿水平已不如元代。
價值
![飛來峰造像](/img/a/177/nBnauM3XzUTM2UjNyUjM0YTO4QTM4gTM5QTM0QTNwAzMxAzL1I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飛來峰留存下來的佛像都是歷代工匠們的傑作,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專家認為飛來峰造像稱得上是和敦煌等文物遺蹟比肩的瑰寶。
現狀
![飛來峰造像](/img/6/a43/nBnauM3X1YDNwkjNzUjM0YTO4QTM4gTM5QTM0QTNwAzMxAzL1I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005年,飛來峰造像啟動了一期保護工程,保護了佛像19龕。 2012年,二期保護工程啟動,計畫保護佛像16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