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6年1月8日 生於湖北省漢陽縣蔡甸鎮柏林莊。
1935—1939年 在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學習,獲學士學位。
1939—1943年 任中央大學助教,柏溪分校實習農場主管員,農林部病蟲藥械廠技師。
1944—1948年 任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獲博士學位。
1948—1952年 任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和農藝系代理系主任。
1952—1977年 任華中農學院教授,遺傳教研組組長,農學系副主任。
1978年起 任華中農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兼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1985年起兼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油菜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
2011年2月15日,因病在漢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劉後利1916年1月8日出生於湖北省漢陽縣蔡甸鎮柏林莊農村。1935年7月,劉後利被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錄取,學習作物生產和遺傳育種。1943年參加赴美自費留學考試,進入伊利諾大學研究生院。1948年2月獲得博士學位,謝絕朋友挽留,偕夫人回到祖國。
回國後,劉後利到武漢大學農學院任教。1952年轉到華中農學院農學系任教。考慮到國家需要,1953年,他改為從事油菜研究,為我國開闢了一個新的“小作物”(油菜)研究領域。
憑著廣博而紮實的理論基礎和作物遺傳育種的實踐知識,劉後利很快對我國油菜生產和科研狀況有了全面了解,提出的見解為我國油菜育種奠定了正確的技術路線。
根據油菜繁殖特點,劉後利建立了我國油菜育種體系,利用我國豐富的白菜型油菜資源,系統開展了甘、白雜交,在南方多個省份大面積推廣,都收到了良好的增產效果。在劉後利主持下,華中農業大學油菜攻關小組育成了雙低新品種“華雙1號”,累計推廣了50餘萬畝。
培養出兩位院士學生
劉後利從1962年開始培養研究生,他的學生遍布我國油菜領域。華中農大油菜育種專家孟金陵是新中國第一位農學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所長王漢中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
油菜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水稻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都是劉後利的學生。傅廷棟時常提到自己這位老師時說:“我只是十字花科(油菜屬於十字花科)的‘副(傅)科長’,‘科長’是劉後利教授。”
劉後利自幼生長在農村,對舊中國農業的落後和農民的疾苦深有感觸,由此萌發了科學救國、改造農業的理想。1935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193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1943年,劉後利考取教育部主辦的第一屆自費留學,後得到湖北省政府的公費資助,於1944年11月離開重慶。1945年1月到達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在美國大豆麥家C.M.伍德沃斯(Woodworth)教授指導下攻讀研究生,1946年獲碩士學位,1948年獲博士學位。之後,他懷著一腔報效祖國的熱血,謝絕了朋友的挽留,偕夫人帥崇德女士,攜帶三年來收集到的大批文獻資料,毅然回到了祖國。
1948年,劉後利到武漢大學農學院任教授,並代理農藝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他轉到華中農學院農學系任教授,先後擔任農學系遺傳教研室主任,農學系副主任,華中農業大學(原華中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兼油菜研究室主任等職務。主講過遺傳學、生物統計學、油菜育種和油料作物栽培等多門課程。
劉後利自1962年起培養研究生。他是新中國第一個農學博士的導師,也是全國農業院校培養研究生較多的導師之一。在50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始終把培養品學兼優的多層次的專門人才放在首位,特別是為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從1984到1987年,他連續4次獲得華中農業大學教學質量一等獎,1985年被農業部授予“優秀教師”的光榮稱號,1989年秋獲得湖北省高等院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990年1月獲得國家教委首屆普通高等院校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同年5月又榮獲農業部和人事部頒發的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職務
劉後利不僅教學科研重任一肩挑,還熱心從事社會活動。他現任中國作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北省農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遺傳學會副理事長,《作物學報》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編委,(《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編委)兼油料作物分支主編等職。他還曾任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湖北省油料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評議組成員,農業部第一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兼油料作物專業顧問,湖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常委等職務。
學術貢獻
甘藍型育種
劉後利在留美期間,主要從事大豆遺傳育種的研究,對大豆的性狀遺傳和細胞遺傳學做過一些系統工作。回國後,服從國家需要,回響國務院關於在南方大力發展油菜的號召,從1953年開始轉攻油菜遺傳育種。當時我國油菜生產水平很低,育種工作及相應的遺傳研究都還是空白。劉後利憑著自己廣博而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作物遺傳育種的實踐知識,面向生產;深入實際,很快對我國油菜生產和科研的狀況有了全面的了解,並針對當時面臨的突出問題,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為我國油菜育種奠定了正確的技術路線。
我國的油菜種類十分豐富,但過去的分類很混亂。1956年,在農業部於四川召開的油菜試驗研究座談會上,劉後利提出了一個分類體系。即以農藝性狀為基礎,將芸薹屬植物中稱為油菜的近緣植物和栽培種,分為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藍型三大類型。在各個類型內又包括若干個種。這種分類體系既符合我國油菜分類的歷史傳統和芸薹屬植物分類學的系統,又能反映油菜的地理起源和分布,也便於開展不同類型油菜的品種改良和栽培研究。這種分類系統已為我國學者普遍接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南方油菜主產區大面積栽培的地方品種都是低產的白菜型油菜。經過大量的調查分析,劉後利在196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成立大會上提出了油菜育種應以甘藍型為重點,用高產的甘藍型逐步取代低產的白菜型的觀點。這一觀點受到了全國有關人士的贊同。從此,長江流域各省很快育成了一大批甘藍型油菜的早、中熟品種,對提高我國油菜主產區的產量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劉後利根據油菜繁殖特點,建立了我國油菜育種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一類是以異花授粉占優勢、自交不親和性強的基本種;另一類是以自花授粉為主、自交親和性強的複合種。第一類按異花授粉作物的特點進行育種,第二類按自花授粉作物的特點進行育種。育種體系明確之後,我國育種步伐大為加快,各地在甘藍型油菜上採用單株系統選擇法育種,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率先開展黃籽油菜和“雙低”品質育種
我國過去從日本引進的甘藍型油菜,產量雖然較高,但生育期偏長。隨著甘藍型油菜的迅速推廣,培育早熟品種以適應新的耕作栽培制度,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自1960年開始,劉後利便利用我國豐富的白菜型油菜資源,系統開展了甘、白雜交。由於將白菜型油菜的早熟性狀轉入甘藍型油菜,先後育成了甘藍型早熟和中熟高產品種“華油3號、6號、9號”和“華油11、12、13”。同時利用品種間雜交育成了“華油8號、14和16”等高產的甘藍型早、中熟品種。這些品種在鄂、湘、贛、皖、蘇、豫、陝等省累計推廣100多萬畝。其中“華油8號”曾經是湖北省的當家品種之一,在江西的上饒、九江以及江蘇的吳縣等地大面積推廣,都收到了良好的增產效果。
在油菜中,黃籽品種以其含油量和蛋白質含量高、纖維素含量低等優點而受到各國育種家的重視。1975年,劉後利在國內首先發現了甘藍型黃籽油菜。自那時起,他著重對這一類型品種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除了指導研究生對黃籽油菜的種皮結構、色澤的分類和遺傳規律等開展研究外,還親自主持黃籽高油育種工作。在甘藍型黃籽油菜育種中,種皮色澤的不穩定性是一大難關。世界各國迄今還未能得到穩定的甘藍型黃籽油菜,因而不少研究者放棄了這項工作。劉後利根據高油材料並非都是純黃的,不完全黃籽中也有高含油量基因型的事實,提出了以提高含油量為主,逐步提高黃籽頻率的育種策略。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於育成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黃籽品種——“華黃1號”。該品種含油量比普通黑籽品種高5%以上,出油率也顯著高於其它黑籽品種,已在各地推廣40多萬畝。與此同時,他組織力量對黃籽的不穩定性進行探索,取得了較大進展。1987年他所主持的“甘藍型黃籽油菜遺傳育種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國油菜的品質育種起步較晚,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為了推動這一工作,劉後利曾多次在全國性會議上大聲疾呼,要重視油菜的品質育種工作。六五和七五計畫期間,他擔任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單、雙低油菜新品種選育”的專家組組長和顧問,對整個攻關計畫的制定和實施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後出訪波蘭、原聯邦德國和加拿大,詳細考察了這些國家油菜品質育種情況,收集了大量資料,並徵集了一批國內品質育種所急需的低芥酸、低硫甙等品種資源,同時邀請國外從事品質育種和品質分析的專家來我國講學。在開展品質育種工作中,他組織育種家和化學家緊密配合,一道攻克技術難關。當時我國在油菜育種的理論研究方面十分薄弱,他相繼指導十多名研究生有計畫地開展品質性狀的遺傳規律和育種途徑與方法的研究,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在他的主持下,華中農業大學油菜攻關小組育成了雙低新品種“華雙1號”,1985—1990年累計推廣了50.余萬畝。
除常規育種工作外,劉後利對油菜的起源、進化、自交退化及其防止等與育種密切有關的問題,也進行了很有成效的研究。此外他還積極支持和領導了油菜雜種優勢的利用研究。幾十年來,他以勇於探索的開拓精神,為發展我國油菜科研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成為我國油菜科技界受人敬重的著名專家。
建設作物遺傳育種隊伍形成特別的培養模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高等農業教育開始走上正軌。但是當時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面臨著缺乏師資、教材,沒有正規的培養方案,實驗室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等種種困難。1980年,校方決定由劉後利負責重新籌建這個專業。他一開始就明確指出本科生的專業設定,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要創造條件,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他對本科生的專業培養提出:一是在一二年級要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二是實踐性教學環節四年不斷線,注意培養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開展社會工作的能力;三是組織學生參加科研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研究工作能力;四是指導學生寫好畢業論文,使學生受到嚴格治學的薰陶和科研寫作能力的訓練。這些意見得到同行專家的贊同,並在全國修改制定植物遺傳育種專業的培養方案時被採納。
劉後利把建設一個合理的學術梯隊,視為建設教師隊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核心。他特別注意從碩士生、博士生中選拔學術帶頭人。1986年在農業部研究生教育評估總結中,他提出建設學術梯隊的五個條件:一是要有名副其實的學術帶頭人,要求業務造詣較深、組織能力較強和思想品德優良。二是“有老、中、青結合,有關專業配合較好的5人以上的研究集體。三是能開出若干高質量的專業課程和開設新課的能力。四是有穩定的科研方向,並在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五是有艱苦創業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條件。在他和同事們苦心耕耘下,華中農業大學的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學科、學歷、職務、年齡結構比較合理的學術集體;是國內同類專業中力量比較雄厚的一支隊伍。
為了建設具有現代化實驗手段的實驗室,劉後利費盡心血,從解決用房到儀器的購置、安裝、調試、操作、管理等各個環節都一一過問,親自動手。通過幾年艱苦奮鬥,先後建成了初具規模的、擁有一些現代化儀器設備的遺傳學、細胞生物學、作物育種學實驗室以及棉花、水稻、玉米、油菜、麻類等專業實驗室或研究室,為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條件。
著作論文
為適應教學和科研工作需要,劉後利積極從事教材和專著的編寫工作。近10年中,他主編了《農作物品質育種》等4部專著,其中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於1985年和1987年分別出版的《油菜的遺傳和育種》、《實用油菜栽培學》,已成為我國油菜育種和研究的權威性著作。此外,他還參加了《作物育種學》、《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等著作的編寫和審稿工作。從1985年起,他連續5年主編了每年一期的校辦刊物《油菜研究年報》。目前正在組織全國有關專家編寫《作物育種研究進展》,著重報導20年來國內外作物育種的新發展。
劉後利一貫主張,要追蹤世界先進水平,建設自己的專業。近幾年中,先後邀請美、英、法、日、德、加、澳等11個國家的15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教授來校講學,派出20多位教師出國學習、交流經驗。還與美國、加拿大、瑞典等國的有關院校合作培養研究生,以博採眾長,趕超世界水平。劉後利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出色的組織能力,為建設和發展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培養合格人才,孜孜不倦地工作著。
儘管劉後利的科研任務十分繁重,但他始終把教學工作放在首位,戰鬥在教學第一線。他是全國最早招收植物遺傳育種方面研究生的導師之一。在主持制定該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時,他強調:要打好理論基礎,在廣博的基礎上求專精。為此,特意安排研究生到綜合性大學聽基礎課,同時聘請校內外基礎學科的專家作副導師。二要循序漸進地學習,最佳化培養過程。三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和訓練。四要求實與創新相結合,每周舉行一次學術討論會,開拓學生視野,活躍科研思路。五要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融為一體,寓思想工作於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上述五個原則,形成了自己的培養研究生模式。近10年中,他相繼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出了以專題或文獻選讀為內容的5門高級的新課程,其中有3門系國
內首次開班。在1986年農牧漁業部舉行的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研究生質量評估中,受到同行專家一致好評。
劉後利十分重視科研在培養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他先後主持了國家“六五”和“七五”科技攻關課題《油菜品質育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科委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這為培養大學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多年來,他結合科研任務,為大學生選擇畢業論文題目,為研究生確定課題方向,做到培養人才和提高科研水平相互促進。在對研究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上,劉後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要求研究生定期到基層搞調查研究,了解生產實際,帶他們到外地作“科學旅行”,開擴眼界。為培養學生掌握現代化的實驗技能,他組織研究生到有關實驗室進行專業實習,並要求結合自己的專題研究參加實驗室建設,鍛鍊他們獨立工作和動手實踐的能力。他要求學生每學年提交1—2次階段研究報告,堅持研究生的開題報告,專題綜述,階段研究報告,論文答辯以及教師的研究心得等,都在每周學術討論會上輪流演講,這對培養學生科學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很有幫助。
教書育人
劉後利既教書又育人。他把研究生的思想動態分為六個階段,按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教書育人的工作:一是入學前後,主要幫助學生樹立獻身農業的遠大理想,堅定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學習的信念;二是開拓學習到制訂研究計畫。主要是正確處理各學習科目之間的關係,克服偏愛某一科目和選課只求學分不求效果等偏向,並在選課上給予指導;三是從制訂研究計畫到提出開題報告。注意通過計畫制訂培養學生怎樣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突破點,如何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逐步形成科研構想。這是一次高難度的科學思維活動過程,必須切實加強指導;四是開展專題研究。不僅要幫助克服工作中的實際困難,還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求實的態度與克服困難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工作的能力。五是寫作論文和參加論文答辯。通過幫助研究生整理數據和進行論文寫作,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進一步提高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六是畢業分配,說服學生正確對待分配問題並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劉後利就是這樣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地做好每一個研究生的思想工作。
治學“勤、恆”,實事求是
劉後利素以實事求是的實幹家著稱,他的口頭禪是“科學家要講科學”。對於那些浮誇、不切實際的趕時髦現象,他堅決抵制。他經常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充分認識農業科學實踐性強的特點,重視實際動手的基本功。幾十年來他堅持指導學生的生產實習,在油菜播種、雜交、選株以及田間取樣觀察等實踐環節中,都親自給學生和助手作示範。為了發展我國油菜的科研和生產,他在油菜試驗田裡、實驗室內不知度過了多少個節假日。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還把培養皿搬到“五.七”學習班,一有機會就進行研究工作。年過古稀之後,每年播種、收穫時都仍然和年輕人一起親自動手。為了促進我國邊遠地區油菜生產和科研工作,他不顧年邁體弱,先後多次去青海、新疆、甘肅和陝西等地考察,作學術報告,進行具體指導。
劉後利在校內外身兼多職,任務十分繁重。他數十年如一日,恪守“勤、恆”二字,爭分奪秒地工作。1984年4—5月間,他在陪夫人去北京安裝心臟起搏器的這一段時間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系統查閱了世界範圍內作物遺傳育種和栽培生理方面的70多本專著,萬餘份專業雜誌,並彙編了目錄,複印了百餘篇重點文章。1985年元月,當他正準備去南京審定書稿時,夫人的心臟病又突然發作,他考慮再三,把夫人送進醫院,託付給醫生後,便匆匆趕往南京。1985年10月夫人辭世後,他強忍悲痛料理完後事,又象往常一樣忘我地投入了工作之中。
多少年來,劉後利很少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他工作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白天他要到實驗田和實驗室工作,要為學生上課,還要參加各種會議;晚上,萬家燈火時,他和研究生商討課題,和同志們討論工作;萬籟俱寂後,他還在燈光下伏案疾書,為他人修改稿子或整理自己的專著。他對於每一個向他求教的人,都熱情相待,有問必答。經他修改的論文不計其數。對每一篇文章他都字斟句酌,明確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整段整段地改寫。1988年他住院做手術,傷口尚未痊癒,就躺在病床上和同志們談工作,為研究生修改論文。看到他那吃力而又專注的神態,致使探望他的同志深為感動。
但是在名利面前,劉後利從不伸手。他一直支持和指導華中農業大學的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工作。而當有關的研究報獎時,他卻一再將自己的名字劃掉。參加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他總優先安排年輕的老師而不考慮自己。這些都表現了一個優秀科學家的高尚風格。
黨和人民高度評價劉後利為我國農業科研和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湖北日報》等多次報導過他的先進事跡。湖北省科協主編的《湖北科技精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農學家傳》都將劉後利的業績收錄在內。劉後利總是把人民給他的榮譽作為繼續前進的新起點,把自己的全身心奉獻給祖國的社會主義農業科學和教育事業,向著新的高峰攀登!
主要論著
1 Liu Hou-Li,1946,Inheritance of certain characters of soybeans,M.Sc.Thesis in Agronom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nois.
2 Liu Hou-Li,1948,Genetic studies on soybeans.Ph.D.Thesisin Agronom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3 劉後利等.油菜品種比較試驗初步報告.華中農業科學,1956(4):193—202.
4 劉後利等.勝利油菜開花習性的研究.華中農學院學報,1957(2):116.
5 劉後利.油菜生物學特性及其相應的栽培措施.農業科學通訊,1958(8):445448.
6 劉後利.對當前油菜選種工作的意見.中國農業科學,1960(4):5—10.
7 劉後利.芝麻生物學特性及其相應的栽培措施.中國農業科學,1961(4):36—41.
8 劉後利.中國油菜栽培.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
9 劉後利主編.實用農業試驗研究法.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76.
10 劉後利等.甘藍型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湖北農業科學,1978(10):1317.
11 劉後利.甘藍型黃籽油菜的發現及其遺傳行為的初步研究(摘要).遺傳學報,1979,6(1):54.
12 劉後利.棉種的起源和分布.湖北農業科學,1980(2):3640.
13 劉後利.甘藍型黃籽油菜高含油量育種初報.華中農學院學報,1981,1:1320.
14 劉後利等.自交不親和系的遺傳及其在甘藍型油菜雜種優勢上的利用.華中農學院學報,1981,1:112.
15 劉後利等.甘藍型自交不親和系的保持系和恢復系選育初報.華中農學院學報,1981,3:9—18.
16 劉後利等.甘藍型油菜品質育種研究初報.華中農學院學報,1983,2(3):82—86.
17 劉後利.幾種蕓薹屬油菜的起源和進化.作物學報,1984,10(2):9—18.
18 劉後利主編.油菜的遺傳和育種.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19 高永同,劉後利.甘藍型黃籽油菜育種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華中農學院學報,1985,4:19—29.
20 孟金陵,劉後利等.甘藍型黃籽油菜(BrassicanapusL)自交後代葉黃化現象及其超微結構的研究.華中農學院學報,1985,4(2):1—5.
21 劉後利主編.實用油菜栽培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22 劉定富,劉後利.甘藍型油菜數量性狀遺傳變異的研究.遺傳學報,1987,14(1):31—36.
23 周永明,劉後利.甘藍型油菜種子中幾種主要脂肪酸含量的遺傳.1987,作物學報,13(1):1—9.
24 周永明,劉後利.甘藍型油菜種子中硫代葡萄糖苷總量的遺傳.中國油料,1987,1:15—18(28).
25 周永明,劉後利.油菜種子中硫甙葡萄糖苷含量的早期預測.湖北農業科學,1987,12:15—16.
26 Liu Hou-Li,Fu Ting-dong,etC.1987,Discovery and studies onpolcms line,proc.7th Intern.Rapeseed Cong.,Poznan-poland,11—14,May,1987,P.69—72.
27 Liu Hou-Li,Gao Yong-tong,1987,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Conducted from the studies on the breeding of yellow-seeded Bras-sica napuSL.Proc.,7th Intern.Rapeseed Cong.,PoZnanpoland,11—14,May,1987,476480.
28 劉定富,周永明,劉後利.甘藍型油菜兩種純合中芥酸基因型的分離和鑑定.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88,7(3):205—210.
29 高永同,劉後利.甘藍型黃籽油菜育種研究的新進展.作物雜誌,1988(1):1—3.
30 劉定富,劉後利.甘藍型油菜16種芥酸基因型脂肪酸組成的比較.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89,8(4):291—296.
31 劉定富,劉後利.芥菜型油菜芥酸和甘碳烯酸的遺傳.遺傳,1989,11(5):17—20.
32 周永明,劉後利.甘藍型油菜幾個品質性狀的相關關係.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89,8(2):97—101.
33 胡中立,劉後利.甘藍型油菜品質性狀的配合力分析及低硫苷種質新開發的理論探討.作物學報,1989,15(3):221—229.
34 劉後利主編.農作物品質育種.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
35 吳純仁,劉後利.油菜菌核病機理的研究.Ⅳ.病菌侵入途徑和附著孢結構的觀察.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0,9(1):56—58.
36 牟同敏,劉後利.甘藍型油菜種子中硫代葡萄糖苷總量的遺傳分析.作物學報,1990,16(2):97—105.
37 劉定富,劉後利.甘藍型油菜脂肪酸成分的基因作用形式和效應.作物學報,1990,16(3):193—199.
38 Mou T.M.;Liu H.L.1988,Genetic studies in the total content of glucosinolates in seeds of rape(B.napus L.)Cruciferae Newslt-ter(1988),No.13,P.52—53.Pl.Breed.Abs.1990,60(6):416.
39 Hou-liLiu,Yong-ming Zhou,etc.,1990,Studies on the breeding for quality in Brassica naprs L.ProC.Symp.China Intern.Rape-seed SCi.(Abstracts),1—2.
參考文獻
〔1〕金善寶主編.中國現代農學家傳(第二卷).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2〕李忠雲,夏洪盛.建設植物遺傳專業,培養合格人才——華中農業大學劉後利教授教學成果介紹.湖北高教,1990,(1):29—33.
〔3〕劉後利.幾年來我是怎樣培養博士研究生的.農業教育研究,1988,(1):26—28(33).
〔4〕劉後利.培養博士研究生的認識和經驗.研究生教育理論和實踐,1989(3):22—26.
作者:周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