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面積1313平方千米。
人口35萬人(2003年)。
郵編:751100。代碼:640302。區號:0953。
基本概況
利通區(原縣級吳忠市)地處銀川平原南端,西臨黃河與青銅峽市毗連,南與中寧、同心兩縣交界;東北部與靈武市接壤;距寧夏首府銀川市59公里。199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銀南地區成立地級吳忠市,原吳忠市改為利通
區,保留原縣級吳忠市的行政區域。全區轄3鎮14鄉,國土面積1112平方公里,總人口3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69%,回族人口55.2%,是寧夏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地級吳忠市市委、政府領導機關所在地。利通區地形地貌奇特,兼具江南水鄉秀色和塞北大漠之雄渾,轄區地勢南高北低,似寶瓶形,平均海拔1125米,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區,具有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93.4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013.7毫米,年平均氣溫8.8°C,相對濕度53%,年均日照達2936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71天。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9.55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4.8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9.72元,農業總產值5.8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53元。
行政區劃
2006年,利通區面積1313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編:751100。代碼:640302。區號:0953。拼音:Litong Qu。轄4街道、6個鎮、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裕民東街。
上橋街道 人口6.09萬。轄8個村委會:瓜兒渠村、上橋村、花寺村、澇河橋村、牛農坊村、中華村、解放村、羅渠村;吳忠儀表社區。
古城街道 人口5.98萬。轄11個村委會:古城村、紅星村、左營村、五星村、金星村、朝陽村、新生村、秦橋村、黎明村、党家灣村、新華橋村。利通區
金星街道 轄7個居委會:金星花園、金花園、開元、裕西、金塔、綠地園、材機廠。
勝利路街道 轄7個居委會:中華、朝陽、上橋、新華、秦渠、永昌、民生。
金積鎮 鎮政府駐。面積50.41平方千米,人口4.04萬。轄2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西街、東街;西門村、北門村、東門村、關渠村、黎花村、馬家橋村、蘆溝閘村、河渠拜村、丁家灣子村、塔灣村、大廟橋村、秦壩關村、大院子村、露天窪子村、郝渠橋村、油糧橋村、田橋村。
金銀灘鎮 鎮政府駐。面積84.76平方千米,人口4.44萬。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永新;四支渠村、靈白村、銀新村、溝台村、西灘村、團莊村、楊馬湖村、新渠村、東灣村;良繁辦事處、金川辦事處、吳忠市園藝場。
高閘鎮 鎮政府駐。面積54.62平方千米,人口2.57萬。轄7個村委會:郭橋村、周閘村、韓橋村、高閘村、朱渠村、李橋村、馬家湖村;關馬湖農場。 扁擔溝鎮 鎮政府駐。面積643.16平方千米,人口2.20萬。轄6個村委會:扁擔溝村、烽火墩村、高糜子灣村、雙吉溝村、渠口村、黃沙窩村;良繁場。
東塔寺鄉 面積14.13平方千米,人口2.00萬。轄10個村委會:柴園村、李園村、石佛寺村、劉鹼灘村、窪路溝村、二道橋村、東塔寺村、乾飯渠村、新接堡村、白寺灘村。
板橋鄉 面積30.68平方千米,人口2.91萬。轄11個村委會:蔡橋村、板橋村、任橋村、波浪渠村、高家湖村、巷道村、梁灣村、李閘渠村、羅家湖村、窪渠村、早元村。
馬蓮渠鄉 面積29.58平方千米,人口2.21萬。轄7個村委會:楊渠村、柴渠村、馬蓮渠村、岔渠橋村、漢北渠村、巴浪湖村、廖橋村、陳木閘村。
郭橋鄉 面積44.35平方千米,人口1.23萬。轄8個村委會:楊岔村、吳家橋村、郭家橋村、劉家灣村、山水溝村、清水溝村、澇河橋村、馬家灣村。
巴浪湖農場 包括:種子隊、園藝隊、一隊村、二隊村、三隊村、四隊村、五隊村、六隊村、七隊村、八隊村、九隊村、十隊村、二道灣農場1隊、二道灣農場2隊、二道灣農場3隊。 孫家灘開發區 包括:吳家溝大隊、石家窯大隊村、種畜場、吊莊村。
2007年,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設立古城等4個建制鎮的批覆》精神,吳忠市撤銷古城、上橋、勝利路、金星街4個街道辦事處,同時設立4個建制鎮。7月10日,4個鎮正式掛牌成立。
社會發展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9.7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3.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7.32元,農業總產值5.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2元。
利通區農業發達,引黃灌溉歷史悠久,目前已基形成了糧食、奶牛、肉食、蔬菜、林果、桑蠶六大支柱產業系列。1999年全區糧食總產量1.69億公斤,奶牛飼養量3萬頭,占全寧夏總量的50%以上,朋乳製品加工企業15家;肉牛飼養量7.2萬頭,位居吳忠七市縣第一。蔬菜種植面積4.68萬畝,年產蔬菜1.05億公斤。年產水果795.6萬公斤。1999年全年肉類總產量1235.7萬公斤;奶產量10548萬公斤,禽蛋產量472.6萬公斤,水產品產量28.5萬公斤。農村小康建設步伐加快,全區16個鄉鎮基本實現了鄉鄉、村村、隊隊、校校通硬化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已進入千家萬戶;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新氣息日益濃郁。利通區工業門類齊全,結構比較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機械、電子、儀表、化工、建材、造紙、菸草、紡織、家具、乳品、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等20多個行業,300多個產品為主的少數民族地方工業體系。鄉鎮企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1999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8億元,位居自治區各市縣之首,鄉鎮企業個數達到12000家左右,產值過億元的鄉鎮5個,產值過千萬元的企業9家,投資規模過2億元的2家,鄉鎮企業在利通區經濟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歷史沿革
戰國時屬秦國地,秦統一後置富平縣(駐地在今市區西南)。西漢時置靈洲,吳忠歸其管轄。北魏時屬薄骨律鎮。後改為靈州。北周屬回樂縣。隋唐時屬靈州。宋鹹平五年(1002年),靈州為党項族占領,廢州改稱西平府,為西夏建國時的臨時首府,後又改稱靈州。元屬寧夏府路靈州。明屬陝西布政使司寧夏鎮下的靈州守御千戶所。清屬甘肅省寧夏府靈州。中華民國成立後,改寧夏府為朔方道,亦稱寧夏道。1913年改靈州為靈武縣時,今吳忠市除原金積縣所轄部分外,均屬靈武縣,隸屬寧夏道。1929年,寧夏道建為寧夏省。
1950年1月在靈武縣西部置吳忠市,駐吳忠鎮,直屬寧夏省管轄。1954年4月,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成立,吳忠市歸其管轄。1954年秋,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為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次年,又改為甘肅省吳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吳忠回族自治州撤銷,吳忠市直屬自治區管轄。1960年9月,金積縣撤銷,該縣的大部分(東南部)劃歸吳忠市。1963年改置為吳忠縣。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成立,吳忠縣歸屬其管轄。
1998年5月1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8]33號):撤銷銀南地區和縣級吳忠市,設立地級吳忠市,吳忠市新設利通區。1998年9月8日,利通區正式掛牌。
靈武解放後改吳忠鎮為縣轄吳忠市。1950年1月,吳忠市自靈武縣析出升格為縣級市,直屬寧夏省管轄。當時將靈武縣劃歸吳忠市的一市三區劃為以數字序號為名的4個區共20鄉。其中第一區駐城鎮,第二區駐東塔寺,第三區駐王家廟,第四區駐上橋。
1955年將原4區20鄉調整為東塔寺、古城灣、秦橋、早元、陳袁灘、上橋、羅渠等7個鄉。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劃化,全縣組建為1個公社——吳忠人民公社,以原7個鄉為公社管轄的管理區。次年,增置了1個街道管理處。
1960年10月,全市劃分為吳忠、紅旗、東風3個人民公社。此時,金積縣撤銷,該縣所轄的馬蓮渠公社及雙閘公社的大部分劃歸吳忠市管轄。吳忠市從馬蓮渠公社劃出一部分與雙閘公社部分組建為金積公社,此時全市管轄吳忠(駐利通街)、紅旗(駐古城)、東風(駐新民)、馬蓮渠(駐岔渠橋)和金積(駐金積)等5個公社。
1961年,劃馬蓮橋及東風兩公社的廖橋、羊馬湖等地增置漢渠公社。1962年,將6個公社調整為紅旗(駐羅家湖)、古城(駐紅星)、陳袁灘(駐陳袁灘)、東風(駐新民)、東塔(駐二大隊)、吳忠(駐利通街)、板橋(駐板橋)、金積(駐金積)、馬蓮渠(駐馬蓮渠)、馬家湖(駐馬家湖)、高閘(駐朱渠)、漢渠(駐廖橋)和秦渠(駐大廟橋)等13個公社。
1964年3月組建金積鎮;10月,組建吳忠鎮;鎮與公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1966年4月,陳袁灘公社劃歸青銅峽縣。1968年12月,陳袁灘公社劃歸吳忠縣。
“文革”期間,大部分公社的名稱被更改,到1972年6月以後,又陸續恢復了原來公社的名稱。1968年吳忠公社撤銷併入吳忠鎮。1973年3月撤銷金積鎮,併入金積公社。
1984年3月,所有公社改為鄉,同時恢復金積鎮的建制。11月,撤銷漢渠鄉,以原漢渠鄉地域設立楊馬湖鄉和九千米鎮。1986年12月,撤銷金積鄉,併入金積鎮。1987年5月,紅旗鄉更名為早元鄉,東風鄉更名為上橋鄉,東塔鄉更名為東塔寺鄉,九千米鎮更名為金銀灘鎮。1988年3月,在新開發的扁擔溝灌區設定扁擔溝鄉。
1991年2月,在新開發的黃沙窩灌區設定黃沙窩鄉;至此,全市轄吳忠、金積、金銀灘3個鎮和東塔寺、古城、陳袁灘、早元、秦渠、板橋、上橋、楊馬湖、漢渠、馬蓮渠、馬家湖、高閘、黃沙窩、扁擔溝等14個鄉。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利通區轄3個鎮、14個鄉。總人口303567人,各鄉鎮人口:吳忠鎮54555金積鎮17389金銀灘鎮18566上橋鄉28972東塔寺鄉18799古城鄉21901早元鄉13689陳袁灘鄉10740板橋鄉18744秦渠鄉15779馬家湖鄉14623馬蓮渠鄉15122漢渠鄉9452高閘鄉13580楊馬湖鄉9373扁擔溝鄉8737黃沙窩鄉5524巴浪湖農場虛擬鄉8022(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3年,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吳忠市利通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寧政函[2003]31號),吳忠市人民政府(吳利政發[2003]21號)批准:同意利通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由原來的13個鄉4個鎮撤併為4個鄉4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
撤銷古城鄉、上橋鄉、早元鄉、吳忠鎮,設立古城和上橋2個街道辦事處。
古城街道:駐原古城鄉政府駐地,轄原古城鄉的7個村、早元鄉的秦橋、黎明2個村和原吳忠鎮所管轄的裕西、永昌、開元、新華、民生、秦渠6個社區居委會,人口5982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633人。
上橋街道:駐原上橋鄉政府駐地,轄原上橋鄉的8個村和原吳忠鎮所管轄的上橋、朝陽、金塔、金星花園、綠地園、中華、材機7個社區居委會。人口6097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757人。
保留東塔寺鄉,原行政區劃不變,面積14.13平方千米,人口20008人。
將原早元鄉的李閘渠、羅家湖、窪渠、早元4個村合併到板橋鄉。調整後板橋鄉轄11個村委會,面積30.68平方千米,人口29117人,鄉政府駐地不變。
撤銷漢渠鄉,將漢渠鄉的陳木閘、廖橋2個村合併到馬蓮渠鄉。調整後馬蓮渠鄉轄8個村委會,面積29.58平方千米,人口22131人,鄉政府駐地不變。
保留陳袁灘鄉,原行政區劃不變,面積44.35平方千米,人口12371人。
撤銷秦渠鄉、馬家湖鄉,將馬家湖鄉的田橋、油糧橋2個村和秦渠鄉所轄8個村合併到金積鎮。調整後金積鎮轄17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50.41平方千米,人口40466人,鎮政府駐地不變。
撤銷楊馬湖鄉、黃沙窩鄉,將原楊馬湖鄉所轄4個村、原漢渠鄉的團莊村、黃沙窩鄉的西灘村和金銀灘農場、良繁場合併到金銀灘鎮。調整後金銀灘鎮轄13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個農場,面積84.76平方千米,人口44384人,鎮政府駐地不變。
將原馬家湖鄉的李橋、馬家湖2個村合併到高閘鎮,調整後高閘鎮轄7個村委會,面積54.62平方千米,人口25738人,鎮政府駐地不變。
撤銷扁擔溝鄉,設立扁擔溝鎮。將黃沙窩鄉的渠口、二閘、黃沙窩、渠西4個村、高糜子灣良繁場、種畜場和孫家灘開發區劃歸扁擔溝鎮。調整後扁擔溝鎮轄9個村委會,2個農場,1個農業開發區,面積643.16平方千米,人口22044人。鎮政府駐原扁擔溝鄉政府駐地。
2004年12月將利通區的陳袁灘鄉劃歸青銅峽市管轄。2005年,利通區轄2個街道、4個鎮、4個鄉:上橋街道、古城街道;金積鎮、金銀灘鎮、高閘鎮、扁擔溝鎮;東塔寺鄉、板橋鄉、馬蓮渠鄉、郭家橋鄉;巴浪湖農場、孫家灘開發區。
2007年,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設立古城等4個建制鎮的批覆》精神,吳忠市撤銷古城、上橋、勝利路、金星街4個街道辦事處,同時設立4個建制鎮。7月10日,4個鎮正式掛牌成立。
經濟發展
利通區扁擔溝鎮服務中心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9.7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3.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7.32元,農業總產值5.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2元。利通區農業發達,引黃灌溉歷史悠久,目前已基形成了糧食、奶牛、肉食、蔬菜、林果、桑蠶六大支柱產業系列。1999年全區糧食總產量1.69億公斤,奶牛飼養量3萬頭,占全寧夏總量的50%以上,朋乳製品加工企業15家;肉牛飼養量7.2萬頭,位居吳忠七市縣第一。蔬菜種植面積4.68萬畝,年產蔬菜1.05億公斤。年產水果795.6萬公斤。1999年全年肉類總產量1235.7萬公斤;奶產量10548萬公斤,禽蛋產量472.6萬公斤,水產品產量28.5萬公斤。農村小康建設步伐加快,全區16個鄉鎮基本實現了鄉鄉、村村、隊隊、校校通硬化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已進入千家萬戶;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新氣息日益濃郁。
利通區各種文藝活動
利通區工業門類齊全,結構比較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機械、電子、儀表、化工、建材、造紙、菸草、紡織、家具、乳品、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等20多個行業,300多個產品為主的少數民族地方工業體系。鄉鎮企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1999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8億元,位居自治區各市縣之首,鄉鎮企業個數達到12000家左右,產值過億元的鄉鎮5個,產值過千萬元的企業9家,投資規模過2億元的2家,鄉鎮企業在利通區經濟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自然資源
吳忠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全市總面積為2.72萬平方公里,占全寧夏總面積的52%,總人口191.9萬人,其中回族人口64萬人,占全市人口的33.4%,是中國回族主要聚居區之一。
吳忠市轄兩市(縣級)四縣一區(利通區、青銅峽市、靈武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鹽池縣)。利通區是吳忠市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吳忠位於黃河上游,黃河穿越我市中衛市、中寧縣、青銅峽市、利通區、靈武市,“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流境254公里,溝渠配套,土地肥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稱。
自古以來,吳忠就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中國西北,是西北重要的商埠,享有旱碼頭之美譽,水陸交通便捷,集市貿易歷史悠久,更以“天下大集”聞名遐邇。吳忠得益於黃河自流灌溉之利,是黃河流域的精華地帶,唐肅宗李享曾在我市靈武建都登基,也是曾輝煌兩個世紀的西夏國皇帝李元昊統治的核心區。
吳忠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岸邊的靈武“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羌、戎和匈奴等古代遊牧民族曾在這裡逐水草、牧牛羊;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在此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吳忠就有了引黃灌溉史;漢唐盛世,引來中華大融合,在此設立富平縣,唐太宗親臨此地接受異族歸附;“安史之亂”,唐肅宗李享在靈武登基,靈武成了全國政治軍事中心,當時的吳忠已相當富庶;党項族首領、西夏國皇帝李元昊統治的腹地也在今日吳忠一帶;成吉思汗滅西夏,設寧夏路;1929年成立寧夏省;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4月成立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7月,寧夏撤省歸甘肅省管轄;1955年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轄吳忠、金積、靈武、鹽池、同心5縣;1958年撤州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1972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專署;1998年撤銀南地區專署為地級吳忠市。吳忠在歷史上地處邊疆地塞,吳忠的地名,也是古代邊疆設立的軍營名稱或守將名稱而得的。
交通概況
石中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大古鐵路穿境而過。109國道、211國道、銀平等公路在利通區相互交匯。銀川河東國際機場,距利通區40千米,包蘭線青銅峽火車站距利通區20千米。
節慶活動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地方特產
枸杞
枸杞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木本植物,因漿國鮮紅營養豐富而得紅寶之名,是吳忠傳統的出口商品之一。百年名酒--張寡婦黃酒
吳忠利通區金積鎮的張寡婦黃酒已有百年歷史。
中國城市二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