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恆春縣誌(山川篇)記載,三台山之左,火移徒無定處,然相處不遠耳。冬春有,夏秋無,砂土皆青黯色。出火的地質為墾丁層(泥岩層),泥岩層的裂隙多,火苗會到處游移,早期的出火地點並非現址,而是中油公司探勘油氣鑽井後才移到現址。夏秋雨季時,裂隙常受阻塞,因此秋冬乾季時出火現象較為壯觀。其成因是地底的天然氣沿著岩層的裂隙冒出地面,點火後燃燒所形成。現址已擴建為公園,較適於夜晚前往觀賞;公園無照明設備,進入後除了火焰外一片漆黑;記得攜帶手電筒,並結伴同行較為安全。建議您有興致,不妨攜帶幾瓶飲料,在入口處選購爆米花、番薯、雞蛋入內現烤來吃(記得行程結束垃圾帶走,入口處有大型垃圾箱可丟棄);攜帶一把小鏟子,在無火焰燃燒的地方挖挖看,試著點火看能否燃燒起來(記得注意安全),增加旅遊樂趣;坐在草坪上,三五好友現烤小吃、聊天、觀星,哈!人生多愜意ㄚ!
詞語解釋
1、生火。《周禮·夏官·司爟》:“季春出火,民鹹從之。季秋內火,民亦如之。”唐王建《寒食》詩:“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
2、發火。
《廿載繁華夢》第九回:“春桂已聽得出火,便對馬氏著實說道:‘去不去由得你,這會是初次到來攪擾,妾還饒讓三分……若別時再復這樣,管教你不好看!’”
3、發泄性慾。
《紅樓夢》第二一回:“﹝賈璉﹞獨寢了兩夜,十分難熬,只得暫將小廝內清俊的選來出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