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凱河鎮總面積32.63平方公里,場鎮面積0.1平方公里。鎮轄16個行政村。2001年,凱河鎮總人口20906人,5903戶。有土地面積3263公頃,耕地1116.9公頃,人均占有土地0.84畝。礦藏1種。主要河流1條,全長2.5公里。植被面積1157.78公頃,森林面積857.7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9%。鎮境氣候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降水量888.2毫米,無霜期283天左右。凱河之濱有砂石、石灰石、磷礦石和石油、天然氣,藏量較為豐富。從80年代末開始,國家先後在鎮境內布井5口,已開採石油、天然氣,天然氣輸入縣城。
鄉鎮建設

凱河鎮狠抓了規劃選址、工匠培訓、安全監督、質量監督等工作,確保建房的每一個環節按章造作,不留隱患;抓兌付。為了及時將國家災後農房重建政策落實到重建戶手中,凱河鎮成立了專門的驗收隊伍,對達到條件的建房戶及時組織驗收,上報政府審批,成熟一批,兌現一批,通過“一折通”形式及時將補助資金髮放到對象戶手中,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抓公示。鎮實行了主要領導聯片、黨委委員包村、駐村幹部聯村、村幹部包社、社幹部包戶的責任體系,落實了鎮村幹部的包戶任務,明確每一名鎮村幹部聯繫1-3戶重建戶,建立了重建戶花名冊和幹部包戶花名冊,將建房情況及幹部包戶責任公示上牆,廣泛接受民眾監督;抓檢查。建房進度是農房建設工作的又一個重要指標。為了擠乾水分,鎮實行了幹部交叉檢查責任制,每周對各村的重建進度情況進行通報,表揚先進,批評後進,對排名後三位的村幹部及駐村幹部實行通報批評和問責制度,確保總體進度;抓考核。鎮黨委、政府將今年全年工作考核體系進行了調整,擠出大分值對災後農房重建工作進行專項考核,實行重獎重懲,“一票否決”,並與鎮幹部年終津補貼(或目標獎)、村幹部誤工相掛鈎,與幹部任免及評先選優相結合,把任務真正落實到人頭上、行動上,確保圓滿完成災後農房重建任務。凱河鎮農房重建開工212戶,開工率達84.13%,其中經驗收達到80%補助條件的55戶重建對象戶首批補助資金已下撥到位。
經濟建設

凱河鎮堅持“農業奠基、商貿興鎮、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重點,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根本,整合山區資源,最佳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關注民生,廣開致富門路和就業渠道,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凱河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壯大藥、菜、林、茶、畜五大農業支柱產業,鞏固和發展專業協會。同時注重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及科技含量的提高,突出特色,打響品牌。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基本農田保護,修建桃源至烽火、高萬至鳳凰兩條村級主幹道,硬化蓮花至太坪、富有至金川兩條山區村道,解決山區民眾乘車難的問題。
凱河鎮堅持以項目帶動為抓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成了舊城改造項目一期工程,規劃拆遷面積達2800m,新建10000m,總投資達1500萬元。不斷完善鎮配套設施,加強城鎮綜合管理,規範菜市、水果市及其它市場的管理工作。積極協助宏松公司引進資金2600萬元開發硫化鈣;引資開發金屬鎂,恢復龍池白酒生產。凱河鎮廠礦企業較多,強化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大對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採礦和死灰復燃的礦山,繼續加強礦產品檢查點值班,嚴厲打擊偷運現象。
特色產業

凱河鎮突出結構調整,綠色特色農業發展迅猛。常山的胡柚、食用菌等在中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並先後被命名為“胡柚之鄉”“食用菌之鄉”,凱河鎮充分利用這一綠色特色農業品牌優勢,加大對農業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開展農業招商工作,建立規範性農業招商項目庫,引進大麥圩絲瓜絡生產基地和全釘子度假村等農業招商項目;通過培育,通過以基地建設為抓手,推進效益農業規模化經營,新建種養特色百畝以上示範基地13個,規模特色養殖園地3個,胡柚精品園基地2個,胡柚標準化技術推廣示範基地3個,胡柚低產園改造基地5個,完成胡柚152工程蓄水池配套項目4個,以碧盛,石龍食用菌公司為龍頭,凱河鎮種植食用菌1577萬瓶(袋),食用菌生產榮獲“浙江省農業豐收一等獎”;通過深入實施“萬民農民素質工程”,提高了勞動力就業技能,促進勞動力資源向勞動力資本轉變,加快了向“產量增產,產品增值,農業增效,農業增收”的目標推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