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書詩

公車上書詩是由清代時期的詩人康有為寫的是一首作品。

基本信息

詩名:公車上書詩
作者:康有為
創作時間:1895年

創作背景

作者原序:“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次日美使田貝縈稿,為人傳抄,刻遍天下,題曰《公車上書記》。是時主和者為軍機大臣孫毓汶。眾怒甚,孫畏不朝,遂辭位。”

作品原文

公車上書詩
海東龍泣艦沉波①,上相輶軒出議和②。遼台膴膴割山河③,抗章伏闕公車多。聯名三千轂相摩,聯軫五里塞巷過④。台人號泣秦檜歌⑤,九城謠諜遍網羅⑥。扛棺摩拳⑦,擊鼓三撾⑧。檜避不朝,辭位畏訶⑨。美使田貝,驚士氣則那!索稿傳抄,天下星爭磨!嗚呼椎秦不成奈若何⑩!

譯文

艦隊全遭擊沉,東海龍王看了也傷心淚零。
朝廷派出使臣,向敵人倭寇乞求和平。
神聖國土,富饒的遼東台灣,被輕易割讓,
激怒了各省舉子,到皇宮請願抗議賣國罪行。
三千人聯名上書,車馬擁擠得互相撞擊,
一輛接一輛,首尾五里沿著街道前進。
遼台人民在痛哭,賣國奸賊在得意歌唱;
揚言要捉人,風聲鶴唳,密探遍布京城。
抬著棺材,摩拳擦掌,敲響罵賊的鼓聲,
嚇壞了賣國賊不敢上朝,辭官躲在家裡。
高漲的士氣,使得美使田貝也感到震驚,
索取上書稿,人人爭抄,瞬息傳遍全民。
可嘆國賊不除,怎能挽救國家危亡的命運

注釋

①謂甲午戰爭,清朝海軍覆沒。②指李鴻章出使議和。輶軒:古代天子使臣所乘之車。③遼台: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與台灣,割讓給日本。膴膴:肥沃。④此兩句形容車輛眾多。轂,車輪的中心圓木。軫,車後橫木。轂軫,此處用作車之代詞。⑤秦檜:宋奸臣,此處指孫毓汶。⑥此句謂清廷對公車上書,派了許多偵探,嚴密監視。⑦扛棺:意謂不惜以死諫爭。⑧用擊鼓罵曹故事,意謂對賣國賊的痛恨。⑨指孫毓汶知眾怒難犯,引咎辭職。⑩椎秦:引用張良椎秦始皇的故事,喻打擊孫毓汶等賣國賊。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光緒進士,曾約會試舉人千人上書清帝,變法圖強。戊戌四月,光緒帝曾傳康詢變法事宜。八月政變作,逃亡海外。晚年思想落後,成為保皇派。其詩風格雄渾,文辭瑰麗。著有《康南海先生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