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發音:[kam˥˩tai˥˩lɯ˩]
使用國家及地區:中國、緬甸、寮國、泰國、越南
使用人數:70萬
語系:壯侗語系
1、侗台語族
2、台語支
3、西南部
4、傣仂語
文字:老傣文、新傣仂文
傣文寫法
文字
新傣仂文和老傣仂文
老傣仂文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一般認為創製於13世紀,源自緬文。創製之初僅用於宗教活動,被稱為“經書文字”。這種文字還價結構複雜,難於認讀。1954年在其基礎上修訂出新傣仂文。目前新老傣仂文並用。
傣仂文所記錄的是陰陽調分化之前的古傣仂語,所以傣仂文的聲母數量是現代傣仂語的兩倍,而傣仂文的聲調數量是現代傣仂語的一半。
語音
傣仂語以景洪市口音為標準音。有看過後即可21個聲母,91個韻母,和6個聲調,促聲只能是其中三個聲調,舒聲則可以是所有六個聲調。本條目採用新傣仂文。
聲調
傣仂語有六個聲調,分高音和低音兩組,每組三個聲調。高音和低音用發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聲母來區別。每組內的三個聲調,通過在音節結尾加標調字母“ᧈ”、標調字母“ᧉ”或不加標調字母來表示。
第一調(無標記) | 第二調(口) | 第三調(口) | |
高音組 | 高平55(陰平、短陰入) | 高升35(陰去、長陰入)句話 | 低升13(陰上) |
低音組 | 降51(陽平) | 中平33(陽去、陽入) | 低平11(陽上) |
舒聲韻可以是全部六個聲調。促聲只有三個聲調:短陰入、長陰入、陽入。韻母是/ap/、/at/、/ak/的或者韻尾是/ʔ/的音節不可能是長陰入調;韻母是/aːp/、/aːt/、/aːk/的音節不可能是短陰入調。
在和其他侗台語比較時,通常按如下順序排列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短陰入、陽入、長陰入,依次為第1至9調。
傣仂語的現代漢語借詞一般借自西南官話。
西南官語聲調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傣語聲調 | 陽去(33) | 陽上(11) | 陽平(55) | 陰去(35) |
聲母
傣仂語有21個聲母。新傣仂文聲母分高調聲母和低調聲母,共42個。下表中每格中的傣仂文字母,前者為高調聲母,後者為低調聲母,傣仂文字母之前是國際音標。
元音[i]、[e]和[ɛ]會使之前的輔音發生齶化,例如聲母[ʦ-]和[s-]齶化為[ʨ-]和[ɕ-]。
低音組的聲母ᦥ[b]、ᦤ[d]和ᦨ[kʷ]比較少見。
聲母的排列順序見新傣仂文#聲母。
韻母
傣仂語有10個單元音。
10個韻尾:ɯ,i,u,m,n,ŋ,p,t,k,ʔ。
元音和韻尾組合成傣仂語的91個韻母。下表中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每格里的韻母,傣仂文都用一個字母表示。表中第一列是韻尾字母,和第二行的元音字母組合,構成了帶韻尾的復韻母。注意[u]列比較特殊。
†聲母自帶的默認元音,無須字母表示。
ᦵ、ᦶ、ᦷ、ᦺ要寫在聲母左側,其他字母寫在聲母右側。
韻母的排列順序是,先排前兩行,再排後八行。前兩行先按列排,再按行排;後八行先按行排,再按列排。
喉塞音韻尾[ʔ](上表第一行)使元音縮短。帶塞音韻尾[ʔ]、[k]、[t]、[p]音節為促聲,其他音節為舒聲。
有幾個韻母有兩種寫法:[ɛŋ]ᦶ-ᧂᦰ和ᦶ-ᧂ;[ɛk]ᦶ-ᧅᦰ和ᦶ-ᧅ;[uk]ᦳᧅ和ᦴᧅ。反映了這些韻母在過去曾經有元音長短之別。
語音演變
原始侗台語的濁音聲母清化(*b變成p,*d變成t,*g變成k)。聲調分裂成陰調和陽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