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淵源
公元1180年,大理國境內的傣族首領詔真率屬民南下、征服瀾滄江/湄公河中游地區各部族,修建王城“景隴”、組建聯盟國家“勐泐”(即“泐國”、漢譯“景隴國”);公元1262年,“勐泐”的附屬邦“勐庸”(庸地)向南擴張,修建王城“清萊”、另組聯盟國家“勐庸”(即“庸國”、漢譯“蘭納國”或“八百媳婦國”);“勐庸”(庸國)開國君主芒萊是“勐泐”(泐國)開國君主詔真的外孫,兩國關係非常密切。
公元13世紀中後期,“勐庸”與“勐泐”共同接受了南傳上座部佛教,記錄上座部佛教典籍的巴利文在“勐庸”與“勐泐”得到普及;後來,“勐庸”佛教僧侶根據當地傣語發音在巴利文的基礎上創製了一種文字,這種文字經佛教僧侶在“勐庸”與“勐泐”各地傳播,很多佛教僧侶還俗後,這種文字便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勐泐”傣族自稱“傣泐”,所以稱這種傣文是“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稱“傣庸”,這種傣文便又是“傣庸文”;實際上,“傣泐文”和“傣庸文”為同一種文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與境外能互通的少數民族文字被列為改革對象,新政府派語言學專家傅懋績對“傣泐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等於重新為傣族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這種新文字被稱作“新傣泐文”或“新傣仂文”。通過行政手段,“新傣泐文”/“新傣仂文”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得到迅速推廣,因此也稱“西雙版納傣文”。
對應語音
聲母
“新傣仂文”有44個聲母字母,分為高音和低音兩組。高低音只影響音節的聲調,不影響聲母的發音。
韻母
“新傣仂文”有91個韻母。下表是聲母[k] ᦂ和各韻母的拼合形式。表中第二行是基本的元音字母,和第一列韻尾字母組合構成複韻母。第三行韻尾為[-i]的複韻母都是獨立的字母。注意[u]列比較特殊。[e] ᦵ、[ɛ] ᦶ、[o] ᦷ、[ai] ᦺ要寫在聲母左側,其他字母寫在聲母右側。
聲調
“新傣仂文”有兩個聲調字母,標在音節末尾。配合上聲母的高低音組表示傣仂語的六個調值、九個調類。
短陰入和陽入不標調,長陰入且韻母不為/aːp/、/aːt/、/aːk/的音節標-ᧈ。排列順序是陰平1、陰去5、陰上3、陽平2、陽去6、陽上4、短陰入7、長陰入9、陽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