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簡介
“傣繃文”又稱“南方大泰文”,是南方大泰族(曾被“勐卯龍”統治過的泰族後裔自稱大泰族)使用的文字,是泰語大泰方言南次方言對應的文字。南方大泰文(傣繃文)與北方大泰文(傣哪文)、暹羅泰文(泰國文)、瀾滄泰文(寮國文)、蘭納泰文(傣泐文)、越南泰文(傣端文)、阿薩姆泰文(古阿薩姆文)並列為傣泰民族七大字型。
緬甸撣邦、克耶邦、曼德勒省、實皆省的泰族(撣族),中國瑞麗市勐卯鎮、弄島鎮、姐相鄉和耿馬縣孟定鎮、勐簡鄉的泰族(傣族)在文字改革前使用這種文字;中國鎮康縣、滄源縣、西盟縣、孟連縣等沿邊地區,也有少量傣族曾使用這種文字。
文字流源
公元14世紀中期,“勐繃”/“勐蓬”(繃地/蓬地)傣族僧侶根據當地傣族發音特點,以巴利文為基礎、參考緬文創製出一種文字,因“勐繃”傣族自稱“傣繃”,這種文字便是“傣繃文”;後來,同操泰語大泰方言的各地大傣族也逐漸採用這種文字。
北方大傣族習慣用毛筆寫字,圓體“傣繃文”被北方大傣族用毛筆書寫成略帶方體的字型,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字型。“北方傣族”傣語稱“傣勒”、“南方傣族”傣語稱“傣德”,北方大傣族在南方大傣族面前一般自稱“傣勒”、南方大傣族在北方大傣族面前則自稱“傣德”;所以,由“傣繃文”演變而來、略帶方體的文字便是“傣勒文”,漢譯為“傣那文”或“傣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