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發音:[xaːm˥tai˥taɯ˥˧xoŋ˥]、[xaːm˥tai˥lə˧˥]
使用國家及地區:中國、緬甸、泰國、寮國
使用人數:65萬
語系:壯侗語系
1、侗台語族
2、台語支
3、西南部
4、德宏傣語、傣哪語
文字:德宏傣文、傣繃文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中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方言
德宏傣語在中國境內分為兩個土語。
(1)德保土語: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保山市,33萬人使用。
(1)孟耿土語:分布在普洱市的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市的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等地,21萬人使用。
兩個土語語音上有一定差異,語法和辭彙方面差異不大。孟耿土語區的傣族大多是從德宏州遷去的。
語音
德宏傣語以德保土語的芒市話為標準音。
聲母
德宏傣語有18個聲母。
其中kʰ和ʦʰ兩個聲母只用於現代漢語借詞。
元音[i]、[e]和[ɛ]會使之前的輔音發生齶化,例如聲母[ʦ-]和[s-]齶化為[ʨ-]和[ɕ-]。
9個韻尾:ɯ,i,u,m,n,ŋ,p,t,k。
元音和韻尾組合成84個韻母。其中單元音韻母9個,複合元音韻母15個,鼻音韻母30個,塞音韻母30個。
聲調德宏傣語有6個聲調:
陽去(中平33)
陽平(高平55)
陰去、長陰入(低平11)
陰上(低降31)
陽上、陽入(高降53)
陰平、短陰入(高升35)
以p,t,k為韻尾的促聲只可能是第三、第五或第六聲調。以ap,at,ak為韻母的音節不能是長陰入調。
在和其他侗台語比較時,通常按如下順序排列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短陰入、陽入、長陰入,依次為第1至9調。
西南官話聲調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傣那語聲調 | 陽去(33) | 陽上(53) | 陽平(55) | 陰去(11) |
語音演變
原始侗台語的濁音聲母清化(*b變成p,*d變成t,*g變成k),先喉塞音聲母變為響音(*ˀb變成m或v,*ˀd變成l)。
原始侗台語的聲調發生分裂。
文字
德宏傣語和撣語原本用同一種文字書寫,這種文字借用自緬文,是圓體。後來由於德宏傣語主要用毛筆書寫,14世紀時產生了近代略帶方體的德宏傣文字母形式。
傣繃人仍然用圓體書寫德宏傣語的傣繃方言,稱為傣繃文。
德宏傣文過去並不標出聲調,並且不能區別一些元音,所以1956年做了文字改革。1988年又改革了標聲調的方法,使用聲調字母,而不再使用變音符號。
當代字母表共有35個字母,其中5個字母表示聲調。統一碼在U+1950-U+1974區為它制定了字元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