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概述
主要是指心理的個別差異或個性差異,即人們在性格、興趣、能力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異。個性差異是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丘對自己學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長等曾做過許多分析和評定。他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意思是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他對每個學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有所不同。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等都談論過個別差異。例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曾指出:兩個人不是生活得完全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賦,一個人適宜於此種職業而另一個人適合於另外的職業。這表明個別差異已為當時教育思想家所重視,並成為教育理論中的主要問題之一。
個別差異真正成為現代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在19世紀後半葉。推動這種事態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各國各種社會事業的發展,要求評論與鑑定人的能力與品格的差異。在這個時期,1882年英國的F.高爾頓設立實驗室測查人的能力;1890年美國心理學家J.M.卡特爾編制了一組心理測驗,以供要求鑑定能力者套用;1896年法國心理學家A.比內和亨利一起發表了《個性心理學》;1900年德國心理學家W.施特恩發表了《個性差異心理學》,比較系統地闡明了個性差異的性質、範圍以及心理特性的基本功能;1905年比內與T.西蒙合作編制了第一個智力測驗。此後,除智力測驗不斷得到改進外,還相繼出現了許多關於情緒、興趣、品格方面的測驗和理論研究,儘管這些方法並不完善,而且也不時地受到責難,但是運用測驗和測量的方法來研究個別差異並把心理測驗從感覺、智力擴展到情緒、個性品質,卻是20世紀差異心理學的一個成果。20世紀20年代,中國有人編寫了《中國人用的非文字智力測驗》一書,向國際上介紹了“九連環”、“七巧板”。這對智力差異的研究,也起了推動作用。50年代以來,中國心理學家對個性差異的研究多半是採用個案法結合對學生的“個性鑑定”來進行,這種結合實際研究個別差異的做法對於改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意義。
形成

生理差異只是造成心理差異的一種原因,對心理差異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社會環境。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認為:如果個人成長在完全孤立的環境中,就不可能發展自我概念或對別人表現出獨立的個性。現代個性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大量的研究表明,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在個人心理差異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這與勒溫的上述論斷是吻合的。
個別差異與教育
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任何教育影響的效果都以落在什麼樣的“心理基地”上為轉移。只有根據學生心理的一般年齡特點和他們心理的個別差異特點,採取與之適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很重視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學記》的作者把學習上的個別差異歸納為四種類型。一是“失則多”,這類學生的學習貪多求快,只博不專。二是“失則寡”,這類學生的學習過於狹隘,只專不博。三是“失則易”,這類學生把學習看得過分容易,往往不能刻苦鑽研。四是“失則止”,這類學生學習信心不足,往往畏難中止,不能持之以恆。這些差異是由“心之莫同”造成的,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引導學生克服缺點,很好地學習。孔子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育家。他對於學有專長、才能特殊的學生也有過分析。他說,有的學生品德優良,有的學生能言善辯,有的學生善於從政,有的學生有文藝專長。孔子常常根據各個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育。例如,有一次仲由(子路)和冉求都問孔子,聽到道理之後是否去實行?孔子對子路說: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聽到就去做呢?而對冉求說:聽到以後就應該去做。公西華見到這種情況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請教,孔子回答說:冉求平日遇事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膽大好勝,所以我要壓阻他。
主要教育措施

②強調全面發展。早期教育不能只強調智力教育而忽視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皮亞傑曾指出:兒童行為的情感方面、社會性方面和認識方面三者之間事實上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中國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求知慾旺盛、自信、個性強等品質是超常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智力超常和學業成績、品行往往並不完全一致。其原因除了教育條件欠缺外,主要是由於這些兒童學習目的不明確,性格倔犟與任性,這種情況往往引起教師的煩惱與不滿,甚至也會阻礙或壓制超常兒童的發展。
③提倡因材施教。古代學校一般都採用個別教學。16世紀歐洲出現了班級上課制,班級集體對學生起著積極的教育作用,但班級上課也易忽視個別差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以多種形式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代替傳統的班級上課制。近來英美等國流行著一種“開放課堂”,班級沒有固定結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進行適合自己興趣和需要的活動;在課堂及走廊內布置了“學習角”、“作業區”、“興趣區”以及圖書資料、遊戲器材等,供兒童通過自由活動去學習;在開放課堂里,不規定教材的共同標準,強調學生的內在動機和發現式學習。為了便於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班級人數限制在20或30人之內。據說,這種教學制度有助於每個兒童智慧型的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很多,究竟那種方式最有效,還有待進一步摸索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