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和歐洲古代學校主要採用個別教學的形式,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程度都不相同,無固定的修業期限和上課時間,教師分別對個別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講授,教學效率很低。歐洲中世紀末期,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需要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學內容,個別教學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從而出現班級教學。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班級教學不能充分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以便更有效地培養人才,於是有些教育家又主張用個別教學代替班級教學,道爾頓制、溫內特卡制等,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來的。美國H.H.帕克赫斯特於1920年在麻薩諸塞州道爾頓市(現譯多爾頓市)的一所中學所創行的道爾頓實驗室制(Dalton LaboratoryPlan),簡稱道爾頓制(Dalton Plan),是比較有影響的個別教學形式。它廢除一般學校的上課和日課表,改教室為各科作業室,即所謂“實驗室”,每一門學科都有一個作業室,陳列有關學科的參考用書、儀器、標本和其他設備,學生學習的每一門學科都各有按日、按周、按月的作業指定。每室有一或二位教師負責指導學生,並考核他們學習的結果。每一個學生完成第一個月的作業指定,才得進行下個月的作業指定(見道爾頓制)。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適應經濟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需要,工業已開發國家強調培養高級科學技術人才,個別教學又重新受到一些教育家的重視。
中國自近代興辦學校以來,逐步推行班級教學,有時也採用個別教學的組織形式。20世紀20年代上海等地的一些中國小曾試行過道爾頓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教學一般仍是以班級教學為主要形式,輔助以個別教學,以便既可以按教學大綱完成一定教學要求,又可以加強對少數有才能學生的培養和對後進學生的輔導。實施個別教學一般是通過個別指導、指定不同作業等方法進行的。
理論提升
關注個體差異,促進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應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並把它們作為當代教育的趨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1.個別教學的概念及具體要求
個別教學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發展學生個性的教學。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對教學所涉及的各種因素、各個環節進行重新組織和調整。從重視個體發展的角度看,個別化教學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機會均等。
(1)合理設計的教室環境是個別教學的物質基礎
課堂物質環境是教學的物質基礎。個別化教學作為適應兒童個別差異的教學,為調動每一個兒童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必須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對學生富有吸引力的教學環境。國小每個班級的學生數在我國一般控制在四十人左右,四十幾個學生的位置以講桌為中心向前集中,教室的布置是來為學生聽講服務的。常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安排一個好位置,顯然教室後面的位置是差的。實施個別化教學,要求打破這種學生排排坐的教室布置,代之以根據教學任務靈活多變的排列組合,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間。
小學生所使用的教具、參考書大都簡便易得,然而在我國國小教室里,最常見的裝飾是校訓、格言和光榮榜,而很難看到與當時正在進行的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以教學個別化為指導思想,合理、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間;盡力為學生提供簡便易得的教學用具;能夠根據教學需要靈活調整教室的物質因素,中國的教室將有很大的改觀。
2.可選擇的學習任務是個別教學的中心環節
教學內容的個別化控制首先要求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如果學生有幾種不同類型的作業讓他們來選擇,那么學生將主動地去尋找自己的作業。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任何教師都不能保證四十幾個學生都可以自始至終的聆聽他的講述,同一時間內,要使每個學生都能進行學習活動,只有採用個別化的教學才能做到。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適應不同學生不 同要求的處理,在深度上分出不同的層次,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上運用不同的途徑,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的參與度。
3.靈活的分組是實現課堂教學個別化的有效形式
個別教學要求充分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除了師生一對一的個別教學外,怎樣把學生組織起來才最有利於教學個別化?分組教學是個別教學的基本形式。個別教學中的小組重要是學習活動小組,是因幾個學生共同參與某一學習活動而劃分的小組。作為小組成員的學生,由班級中的幾十分之一變成幾分之一,他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大大提高了,這樣的教學活動才真正成為每個學生自己的活動。
《山東教育》2000年1、2期
2、關注個體差異的具體體現。
(1)關注差異,分層教學
“教育是一把雙刃劍,他可以塑造學生的個性,它也可以扼殺學生的個性。”教師的作用在於創設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氛圍和條件。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個性差異,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打破傳統教學的“整體”教學觀的束縛,注重整體與個體並重,採取“分層教學”、“分類施教”。第一、實施課堂教學分層。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中要因人而異,做到揚長避短、分類指導,設計不同的問題,側重不同層面的學生的發展,做到“跳一跳,摘桃子”,使能力較強的學生髮展了思維,能力中等的學生產生了興趣,能力較差的學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提高。語文識字教學提出的“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要求正是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差異。第二、實施作業分層。布置作業是檢查教學質量及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一種手段,作業的布置不應整齊劃一。在掌握各層次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後,可分層設計,如:必做題、選做題、拔高題,讓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量、不同難度的練習。通過分層作業的設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落實新知,充滿對學習的自信和興趣。
(2)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的課堂教學組織過程
教學注重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十分關注自己的教育對象,從學生的角度組織教學活動。新的教學組織過程應該是以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分析——學生髮展問題——教學目的——制定教學策略——課堂教學——反饋評價為模式進行組織教學。顯然,這一過程是把教學材料與學情分析作為制定學生髮展的並列的第一出發點,它把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發展問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質是立足於人的發展這一基點它更突出了對學生髮展問題解決的針對性和具體性,更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要求。同時,這種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也給教師在主導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更強的主導性。
(3)關注學困生
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教師,也就喜歡他所教的那門學科。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他的《讓課堂成為師生精神天堂》一文中講到:“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堂,那么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是自由的、快樂的、充實的、美好的。……快樂的,是說學生在課堂上精神快樂。他們時時為自己學習的點滴進步而而高興,他們處處能得到老師同學的欣賞和讚美。微笑是教室里最燦爛的陽光,笑臉是課堂上永不凋謝的花朵。這裡沒有緊張、恐懼、擔心和不安,這裡沒有訓斥、責罵、侮辱和體罰。教師時刻為學生取得點滴進步而由衷讚美,快樂著大家快樂!”被人關注是一種幸福,他讓人感到獨立存在的價值,越是學困生越需要呵護,越是學困生越容易滿足。因此,教學中,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他們主動投入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來。
實踐拓展
1.請評析下面的案例。
有位教師在上《秦始皇兵馬俑》一課時,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面對這雄偉壯麗的秦始皇兵馬俑,覺得最應該感謝的是誰?第一個學生說:“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秦始皇。”第二個學生說:“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第一個發現秦始皇兵馬俑陶片的農民。” 第三個學生說:“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寫這篇文章的作者。” 第四個學生說:“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古代那些建造秦始皇兵馬俑的勞動人民。”對前三個學生的發言,這位老師或是當堂否定,或是不置可否,對第四個學生的發言,老師則是笑逐顏開,大加讚賞,為什麼?因為在教師的心中有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築就了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最應該感謝的只能是這些勞動人民。”
案例選自《國小語文教學通訊》
2.在實際教學中,是如何進行個別教學的?請選擇一個教學內容,設計一個體現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