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軌跡
清朝道光元年(1821),洛南知縣王文森從民間徵集拓印本,摹其字刻於石碑、豎于山下,現在這塊石碑保存在洛南縣博物館。同治十一年(1872)、光緒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縣伊允楨、諾敏在縣城東街創建倉聖祠,如今,祠堂猶在。而清代洛南知縣陳爾弗題寫洛南八景之二景“陽虛鳥跡”、“無扈鳳圖”均為倉頡造字內容。古往今來,《荀子》、《呂氏春秋》、《河圖玉版》、《策海》、《史記》、《路史》、《述異記》、《辭海》、《中國通史》、《洛南縣誌》等文獻史料對倉頡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詳實的記載,歷史事實證明,倉頡是中國漢字的創始人,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祥地。陝西省原省長程安東曾為倉頡造字題字“研究倉頡造字、振興民族文化”。現代國學大師文懷沙也曾題字“洛南是倉頡造字的故里”。為了弘揚這一歷史文化遺產,陝西省商州市洛南縣投資300多萬元建成倉頡園。倉頡文化
如今,倉頡文化已成為一個響噹噹的招牌,洛南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打響倉頡造字這塊金字招牌,著力塑造洛南作為中國漢字故里的品牌形象,利用這特有的文化資源,精心挖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用倉頡文化包裝洛南,宣傳洛南,提高洛南的對外知名度。1997年在各級領導重視下,該縣組建成立倉頡藝術研究會,舉辦各種展覽,開展講座研討等活動;
2001年縣委、縣政府隆重舉辦首屆倉頡文化藝術節,邀請八方人士、各級媒體大力宣傳倉頡文化;近幾年,該縣結合城鎮建設和旅遊產業開發,斥千萬巨資樹起了倉頡像,建成了倉聖祠、奎星亭、雲雀園、倉聖廣場、倉頡紀念館、陽虛跌瀑黑水潭、竹雨石屋造字遺蹟、倉頡大道等旅遊景點;宣傳文化部門聘請國內一流專家精心打造出了大型詩舞劇《倉聖吟》,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去年,倉頡造字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民間,該縣石門鎮農民王聰芳巧妙構思,利用麥稈畫這種特有的藝術形式再現了倉頡造字的情景;為緬懷人文先聖,弘揚倉頡文化,今年4月,由縣委宣傳部策劃,該縣首次舉行公祭造字始祖倉頡典禮,該縣各套班子領導,各部門、相關單位代表及民眾千餘人參加了活動,省、市媒體爭相報導。
目前,以倉頡造字在洛南、中國漢字故里為主題內容的多種文藝表演、文化創作、文化交流活動日益繁榮,倉頡文化旅遊紀念產品不斷出新,該縣已將以倉頡文化為主的各類學術研討列入建設陝南文化強縣的重要內容。
在倉頡造字的這塊熱土上,深邃悠遠的倉頡文化已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洛南縣委、縣政府和純樸善良的洛南縣人民正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並賦予其新的內涵。在倉頡文化的映照下,洛南人民正走向燦爛的明天。
國際影響
在第十二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洛南縣劇團表演的大型詩舞劇《倉聖吟》精彩亮相,伴隨著古樸悠遠的古典音樂聲,身著獸皮、樹葉服飾的演員們翩翩起舞,強大的陣容、深沉的音樂以及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掌聲一次又一次響起。在這屆西洽會上,人們通過這部詩舞劇了解了倉頡造字,了解了洛南。倉頡文化具有豐富深遠的內涵,倉頡文化的核心是造字,在倉頡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人們所推崇的這種首創精神,讓人類終結了結繩記事,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先河,以倉頡為始祖的漢字,是中華文化之瑰寶,華夏民族智慧的靈魂,浩如煙海,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