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穀雨公祭倉頡儀式,在洛南已有很悠久的歷史。
據《山海經》、《水經注》、《策海·六書》、《河圖玉版》、《淳化閣帖》、《陝西金石志》、《洛南縣誌》等古籍和洛南當地民間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隨黃帝南巡時來到洛南保全陽虛山下。倉頡“登陽虛之山,臨玄扈洛汭之水”,承神仙託夢,得靈龜負書,“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倉頡造出二十八字後,命工匠把它刻在與陽虛山隔河相望的玄扈山峭壁上。此後凡過往洛境的達官貴人、文人顯士,無不瞻仰聖跡,拓印字形。每逢此時,當地民眾不論農事閒忙均要賦物服役。當地民眾不堪勞役,乘雷雨天縱火焚燒了刻字石壁。
清道光元年(1821),洛南知縣王森文從民間徵得拓印真本,摹記勒石,樹立於陽虛山下的許廟村,由村民於穀雨節時自發祭祀。清光緒四年,縣令伊允楨為擴大祭祀規模,方便各級官員及縣城周邊民眾祭祀,於縣城東街新建了倉聖祠,舉行倉頡祭祀儀式,具體時間定在每年的穀雨節。這項祭祀活動一直沿續到解放前夕。
解放後,特別是文革時期,倉頡遺址與倉聖祠都遭到了嚴重毀壞,倉頡公祭儀式一度中斷。“文革”結束後,保全許廟村民又開始舉行倉頡祭祀儀式。自1998年起,保全鎮政府將祭祀地點遷移至鎮外焦溝倉聖廟,至今已舉辦10屆祭祀活動。2001年,洛南縣政府在洛南縣城了舉辦首屆倉頡文化藝術節,舉行了祭祀活動。2008年穀雨前夕,洛南縣政府在縣城南坡新修建的倉頡園舉辦了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洛南祭祀倉頡有一整套隆重的祭祀儀式。據調查了解,早年祭祀時用八抬大轎抬倉頡牌位繞城遊行,牌位要用專門製作的旗、鑼、傘、扇護威,音樂以民間嗩吶演奏,曲牌有《迎客曲》、《雁落沙灘》、《百鳥朝鳳》等。要求遊行隊伍衣冠肅整,緩步前行。遊行結束後,於倉聖祠內貢獻祭品,縣長作主祭人並作祭辭。隨後是民眾祭拜、獻禮等。全城舉力、三天慶賀活動,演出戲劇、社火等。
現在的祭祀儀式,繼承了傳統祭祀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又根據社會發展,賦予了新的時代元素和表現形式,更加姿重熱烈,為民眾所喜聞樂見,對弘揚倉頡精神,促進文化建沒,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歷史淵源
倉頡祭祀在洛南歷史悠久,每年穀雨節為祭祀之日,地點在倉頡造字處保全鎮許廟村。後來為了便於祭祀,清光緒三年(1877)在縣城東街修建倉聖祠,每年穀雨節為祭祀日,由本地鄉民
以戶保為單位輪流做莊經管祭祀事宜。祭祀活動一起沿襲到解放前夕。文革後期,倉頡造字遺址多處被毀,祭祀活動一度中斷,80年代後期,洛南人為了紀念漢字始祖,在許廟又興起廟會。後來,保全鎮民眾自籌資金在焦溝口修建了倉聖廟,祭祀基本恢復,每年2月15日廟會。屆時,藍田、渭南、華陰、河南等地民眾前來燒香祭祀。祭祀時有固定時間和固定儀式,現已連續舉辦10屆倉頡祭祀儀式。
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彰顯倉頡造字開拓精神,洛南縣人民政府於2004年在縣城南坡修建倉頡園、倉頡大殿、雕塑倉頡聖像,並於2008年穀雨前夕清明節在倉頡園舉行公祭儀式。
基本內容
—、抬倉頡牌位遊街
1、牌位
2、鑼鼓
3、彩旗
4、祭樂演奏隊伍,以嗩吶吹奏為主,曲牌有《迎客曲》、《雁落沙灘》、《百鳥朝鳳》等。
5、獻禮隊伍。獻禮為饊子、餜子、麻糖、獻祭面花、水果點心、全豬、全羊等。
6、祭拜隊伍,由縣長率政府官員、外來嘉賓、社會賢達身著盛裝恭步前行,後隨仕農工商及民眾隊伍。
二、安放牌位
主祭人(縣長)手扶倉頡牌位安放,上香叩拜。
叫表(焚燒黃表)叩拜。
三、敬獻祭品
在嗩吶的伴奏下貢獻祭品。
四、宣講祭文
由縣長宣讀祭文。
五、獻禮
1、政府官員、社會賢達上香叩拜,獻禮。
2、地方仕紳上香叩拜,獻禮。
3、外來嘉賓上香叩拜,獻禮。
4、書畫名家上香叩拜、進獻書畫作品。
六、百姓祭拜百姓進殿,上香叩拜,祈求家道興旺、子息平安、兒女出息,並按各自心愿獻上禮品。
七、慶祝活動
殿外搭台唱戲三天。
主要價值
l、人類學、民俗學價值:
倉頡祭祀儀式體現了漢民族對文字始祖的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通過祭祀儀式,可以使倉頡造字故事與倉頡開拓精神得到有效傳承。
2、不可替的藝術價值:
倉頡祭祀儀式匯集了洛南地區的民俗民間文化,充分展示了洛南地方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
3、華夏文化的傳承平台:
倉頡祭祀儀式為華夏子民提供了一個聯絡情感、交流文化、共祭文字始祖的平台,為凝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了精神動力。
基本特徵
l、充分體現了人民民眾對漢字始祖倉頡的尊崇敬仰,對中華文明的自豪驕傲。
2、廣泛宣傳了倉頡造字的豐功偉績,表達了人民民眾學習倉頡造字的開拓精神,創造中華文明的強烈願望。
3、融入了具有地方民間特色的音樂、舞蹈和民俗活動,具有濃郁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
4、已發展成為人民民眾交流民族文化和文明情感的重要活動場所。成為連線、凝聚民族意志的橋樑。
瀕危狀況
解放後,特別是文革期間,這一文化遺產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清光緒年間修建的用以祭祀的倉聖祠成了蜂窩煤場。廟堂損毀,房屋倒塌,祭祀活動被迫中止。公祭儀式幾乎被遺忘,僅殘存於當年目睹者的片斷回憶中。蒐集、整理、恢復、舉行公祭倉頡儀式已刻不容緩。
傳承譜系
1、清光緒四年以前山洛南保全鎮許廟村村民公祭:
2、自光緒四年至解放前,山洛南縣政府於洛南縣城東街倉聖祠祭拜;
3、文革後至1998年前,由保全鎮許廟村村民祭拜;
4、1998年至今,由保全鎮政府在保全焦溝倉聖廟祭拜;
5、2008年起,由洛南縣政府在縣城市南坡倉頡園祭拜。
區域及地理環境
洛面縣位於秦嶺東段南麓,陝西省東南、商洛市東北部,全國著名的南洛河發源於此,自西向東流經縣境,進入河南省盧氏縣等地,注入黃河。是商洛市唯一的黃河流域縣份。現有人口46萬。
它北與關中的藍田、華縣、華陰、潼關等縣相臨,東與河南的靈寶、戶氏等縣市相連,西和南則與商洛市的商州區、丹風縣等地接壤,和湖北、湖南相望,處於南北交匯,連線東西的樞紐和過渡地帶。自唐宋時期特別是明清時期,從關中、山西等北方地區和湖南、湖北、江西、江蘇等南方地區遷移來大批居民,遷移至此,因而其民風民俗、民間文化兼具秦風楚韻,體現出非常獨特、別具一格的風采。洛南境內既有地勢較為平坦,交通較為便利,土壤肥沃,人口稠密的永豐、古城等地,為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了較為有利的物質條件,又有山大溝深,極為閉塞的保全、巡檢、靈口、三要等鄉鎮,使傳統民間文化較少受到外界的干擾和衝擊,得以保存和延續。這就使洛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且較為完整地保持其原生態。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l、原民間公祭地的保全鎮及其許廟村、焦溝村等,已恢復部分公祭儀式,舉辦了10屆公祭活動。
2、洛南縣政府已於2001年、2008年在洛南縣城舉行了兩屆公祭活動,重現了部分公祭形式和規模。
3、成立了倉頡研究會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書畫界及社會各界有關人士蒐集研究公祭儀式及其內容、內涵。
4、建設成立了洛南縣倉頡園林管理處,對倉頡園實行專門管理。
5、2007年已將倉頡造字項目申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保護內容:
1、全面完整地蒐集、整理“倉頡祭祀儀式”,根據時代要求和文化發展完善“倉頡祭祀”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
2、蒐集、整理和完善祭祀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使祭祀儀式擁有相對固定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使之今後代代相承下去。
3、隆重舉辦公祭儀式,開展對外宣傳、交流和研究。
十年保護目標:
使祭祀儀式相對固定、完善,吸納當代文化,使倉頡文化和倉頡精神成為凝聚華夏民族的精神動力。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時間:2009年
保護措施:召開公祭儀式研討會,蒐集公祭儀式資料及器具資料。
預期目標:完成調查工作,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時間:2010年
保護措施:製作有關祭祀器具,整理演奏曲牌及表演劇目。
預期目標:建立倉頡祭祀儀式檔案
時間:2011年
保護措施:繼續完成上年工作任務,請有關專家進行初審。
預期目標:建立一套完整的祭祀儀式、祭祀音樂和祭祀舞蹈及演出劇目。
時間:2012年
保護措施:邀請國家級專家進行鑑定研究,開展宣傳活動。
預期目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時間:2013年
保護措施:邀請海內外華人學者參加公祭儀式研討倉頡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預期目標:使倉頡祭拜儀式得到海內外華人的肯定和讚賞,開展對外宣傳交流。
五年主要保護措施:
1、建立祭祀管理委員會,制定保護措施;
2、爭取上級保護組織撥款,向社會各界廣募經費,建立洛南縣倉頡文化保護基金。
3、在現有基礎上,調查整理倉頡祭祀藝術形式,對倉頡祭祀儀式的藝術形式進行有效的完善和保護。
4、蒐集、整理、製作有關祭祀器具。
5、召開倉頡祭祀儀式學術研討會,舉辦倉頡傳說及倉頡藝術講座,舉辦倉頡藝術書畫展,編輯出版倉頡藝術研究論文集。
建立機制:
洛南縣人民政府認真落實國發辦(2005)1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出台洛南縣保護措施。將“穀雨公祭倉頡儀式”的保護工作列入洛南縣政府和文化管理機構日常工作內容,成立洛南“倉頡祭祀”基金管理委員會,建立民間參與和政府保護相結合的保護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