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風險[商業術語]

供應鏈風險[商業術語]
供應鏈風險[商業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供應鏈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國外學者對供應鏈風險的研究是從研究供應風險開始的,Metchell認為,它是由各成員企業中的員工的教育層次、國別等因素的不同及供應市場的特徵(如市場結構的穩定性、市場利率的變化等)影響供應上的不足而帶來的風險。 Zsidisin et al將供應風險定義為“供應的不及時而導致貨物和服務質量的降低”。Philip 0'Keeffe按照風險的一般方法,將供應鏈風險分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風險,不可控制的風險如恐怖主義行為、嚴重的勞工停工、自然災害等,可控制的風險如供應商資格、來源方的產品和服務等。

基本含義

國內對供應鏈風險的研究始於20世紀末21世紀初,趙紅、呂芳從合作的角度出發,將供應鏈的風險分為關係風險和績效風險。他們認為,關係風險主要指供應鏈企業間缺乏必要的溝通造成相互信任的缺乏而產生的風險,績效風險則指與合作情況無關的所有能夠導致供應鏈整體失敗或損失增加的危險。馬士華將供應鏈風險分為內生風險和外生風險兩大類,他認為內生風險產生於道德風險、信息扭曲和個體理性,而外生風險主要來源於政治、經濟、法律和技術等方面。丁偉東認為供應鏈風險是種潛在的威脅,“它會利用供應鏈系統的脆弱性,對供應鏈系統造成破壞,給上下游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帶來損害和損失”。

總結以上看法,基本含義如下:

1)供應鏈風險的來源是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

2)由於供應鏈網路上的企業之間是相互依賴的,任何一個企業出現問題都有可能波及和影響其他企業,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甚至導致供應鏈的破裂和失敗。

產生原因

內生風險

1)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是指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供應鏈契約的一方從另一方那兒得到剩餘的收益,使契約破裂,導致供應鏈的危機。在整個供應鏈管理環境中,委託人往往比代理人處於一個更不利的位置,代理企業往往會通過增加信息的不對稱,從委託合作夥伴那兒得到最大的收益。如供應商由於自身生產能力上的局限或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擇手段,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所提供的物資達不到採購契約的要求給採購帶來風險。

2)信息傳遞風險。由於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經營和管理的經濟實體,供應鏈實質上是一種鬆散的企業聯盟,當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繁複時,供應鏈上發生信息錯誤的機會也隨之增多。信息傳遞延遲將導致上下游企業之間溝通不充分,對產品的生產以及客戶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現分歧,不能真正滿足市場的需要。同時會產生牛鞭效應,導致過量的庫存。

3)生產組織與採購風險。現代企業生產組織強調集成、效率,這樣可能導致生產過程剛性太強,缺乏柔性,若在生產或採購過程的某個環節上出現問題,很容易導致整個生產過程的停頓。

4)分銷商的選擇產生的風險。分銷商是市場的直接面對者,要充分實施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必須做好分銷商的選擇工作。在供應鏈中,如果分銷商選擇不當,會直接導致核心企業市場競爭的失敗,也會導致供應鏈凝聚力的渙散,從而導致供應鏈的解體。

5)物流運作風險。物流活動是供應鏈管理的紐帶。供應鏈要加快資金流轉速度,實現即時化生產和柔性化製造,離不開高效運作的物流系統。這就需要供應鏈各成員之間採取聯合計畫,實現信息共享與存貨統一管理。但在實際運行中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導致在原料供應、原料運輸、原料快取、產品生產、產品快取和產品銷售等過程中可能出現銜接失誤,這些銜接失誤都可能導致供應鏈物流不暢通而產生風險。例如,運輸障礙使原材料和產品不能及時供應,造成上游企業在承諾的提前期內無法交貨,致使下游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受到不利影響。

6)企業文化差異產生的風險。供應鏈一般由多家成員企業構成,這些不同的企業在經營理念、文化制度、員工職業素養和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導致對相同問題的不同看法,採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最後輸出不同的結果,造成供應鏈的混亂。

外在風險

1)市場需求不確定性風險。供應鏈的運作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供應鏈中的生產、運輸、供給和銷售等都建立在對需求準確預測的基礎之上。市場競爭的激化,大大增強了消費者需求偏好的不確定性,使準確預測的難度加大,很容易增加整個供應鏈的經營風險。如果不能獲得正確的市場信息,供應鏈無法反映出不斷變化的市場趨勢和顧客偏好。一條供應鏈也會由於不能根據新的需求改變產品和供應物,而不能進入一個新的細分市場。最後,市場機會也會由於不能滿足顧客快速交貨的需要而喪失。

2)經濟周期風險。市場經濟的運行軌跡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繁榮和衰退交替出現,這種巨觀經濟的周期性變化,使供應鏈的經營風險加大。在經濟繁榮時期,供應鏈在市場需求不斷升溫的刺激下,會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進行擴大再生產,增加存貨、補充人力,相應地增加了現金流出量。而在經濟衰退時期,供應鏈銷售額下降,現金流入量減少,而未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仍需大量資金的繼續投入。此時市場籌資環境不理想,籌資成本加大。這種資金流動性差的狀況就增大了供應鏈的經營風險

3)政策風險。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往往會對供應鏈的資金籌集、投資及其他經營管理活動產生極大影響,使供應鏈的經營風險增加。例如,當產業結構調整時,國家往往會出台一系列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和措施,對一些產業的鼓勵,給供應鏈投資指明了方向;對另一些產業的限制,使供應鏈原有的投資面臨著遭受損失的風險,供應鏈需要籌集大量的資金進行產業調整。

4)法律風險。供應鏈面臨的法律環境的變化也會誘發供應鏈經營風險。每個國家的法律都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法律法規的調整、修訂等等不確定性,有可能對供應鏈運轉產生負面效應。

5)意外災禍風險。主要表現在地震、火災、政治的動盪、意外的戰爭等等,都會引起非常規性的破壞,影響到供應鏈的某個節點企業,從而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的穩定,使供應鏈中企業資金運動過程受阻或中斷,使生產經營過程遭受損失,既定的經營目標、財務目標無法實現等。

系統特點

傳遞性

由於供應鏈從產品開發、生產到流通過程是由多個節點企業共同參與,因此風險因素可以通過供應鏈流程在各個企業間傳遞和累積,並顯著影響整個供應鏈的風險水平。因此,對供應鏈風險的傳遞和控制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關鍵之一。根據供應鏈的時間順序和運作流程,各節點的工作形成了串列或並行的混合網路結構。其中某一項工作既可能由一個企業完成也可能由多個企業共同完成。供應鏈整體的效率、成本、質量指標取決於節點指標。由於各節點均存在風險,則供應鏈整體風險由各節點風險傳遞而成。通過風險傳遞算法可以對供應鏈風險瓶頸單元加以識別,在此基礎上進行風險調整、最佳化,進行風險控制。比如可對瓶頸節點的資源分配予以調整。

博弈合作

供應鏈內部風險主要來自組成供應鏈系統各環節之間的關係,它由各環節之間潛在的互動博弈與合作造成。供應鏈中各成員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間因為信息不完全、不對稱,又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因此為了爭奪系統資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開激烈博弈。同時,在部分信息公開,資源共享基礎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

牛鞭效應

在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信息相對封閉,造成鏈上企業對需求信息的曲解會沿著下游向上游逐級放大的現象出現,即所謂“牛鞭效應”。實踐中,供應鏈生產源頭和終點需求之間總會存在時間上的延遲,這種延遲導致反饋誤解。由於供應鏈上的企業多依據比鄰企業的需求進行決策,而並不探求其他成員信息,造成這種曲解從一點微小差異最終傳遞到源頭時出現不可思議的放大。供應鏈越長,中間非價值生產過程越多,牛鞭效應越嚴重,供應鏈效率越低下。

管理程式

分為四個階段

風險識別

對企業或供應鏈面臨的潛在各種風險進行歸類分析,從而加以認識和辨別。

風險衡量

運用定量分析法對特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範圍及程度進行估計與度量。

風險控制

根據風險管理目標,選擇恰當風險管理工具,最佳化組合,規避、轉移、降低風險。

實施與監控

協調配合使用各種風險管理工具,不斷反饋、檢查、調整、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標。

風險評估

供應鏈的風險進行評估其步驟如下:

結構設計

首先將供應鏈的內外部指標確定為調查表格中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有系統風險、管理風險、信息風險、合作風險、自然環境風險與市場環境風險等。在二級指標的基礎之上又可細分出眾多的易獲得數據的三級指標,如:管理因素可分為採購價格過高、供應商選擇不當、採購品質量不合格、客戶關係管理能力差、庫存控制不嚴格等;信息風險可分為合作夥伴扭曲信息、IT系統和軟體選擇不當、信息共享水平低等;合作風險可為合作夥伴的自利行為、合作夥伴間不勝任、合作夥伴間利益分配不均等;自然環境風險包括發生自然災害與疾病、公用事業提供不足、行業限制及產業政策限制等;市場環境風險可分為需求大幅度波動、客戶財務狀況不好等。由以上確定的指標設計調查表格,根據抽樣調查原則,對各行業供應鏈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預處理,使之規範化、標準化。然後在預處理的基礎上再進行數據挖掘以確定重要數據間的潛在聯繫,自動發現奇異值,總結出特徵指標,並對其進行歸納、分析和篩選,從而確定影響企業供應鏈風險識別的初級指標體系。

模型構建

首先,對統計分析中確定的不同因素研究影響供應鏈企業風險的方式、範圍和程度,按相關程度大小對各因素進行篩選,將篩選出的最主要幾個因素作為評估模型的構成要素,根據數據挖掘過程中確定的各種數據之間的潛在聯繫,確定評估模型的結構和各個要素在模型中的地位與相互關係。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確定該模型各個要素取值的有效範圍、測試標準和適用場合。然後在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中隨機抽取足夠大的樣本,使用這些樣本企業的數據對構造的模型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對模型做出必要的修正。最後就可以通過模型動態地對供應鏈企業風險進行動態地測定,以利於企業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

體系構建

把所確定的初級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先進行簡單的定性分類,使每一類指標都大概反映企業供應鏈風險的某個方面,再以此為基礎對每一類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以選出的主成分作為新的分析變數,以各企業在各個主成分上的得分作為新的分析數據又進行因子分析。通過因子分析,找出影響企業供應鏈風險的幾個主要因素(因子),並以此作為構建企業供應鏈風險最終評價指標體系的依據。接下來,計算出各企業在每個因子上的得分,作為判斷企業在供應鏈風險某個方面強弱的標準,再以每個因子的貢獻率作為權數,得到加權因子得分和,便可作為評價整個企業供應鏈風險強弱的標準。

防範對策

風險管理

供應鏈風險[商業術語] 供應鏈風險[商業術語]

供應鏈從採購、生產到銷售過程是由多個節點企業共同參與而形成的串列或並行的混合網路結構。其中某一項工作既可能由一個企業完成,也可能由多個企業共同完成。供應鏈整體的效率、成本、質量指標取決於節點指標。由於供應鏈整體風險是由各節點風險傳遞而成。因此,通過對節點企業風險的識別與判斷,進行風險調整和最佳化,將大大加強整個供應鏈的風險控制。

應急機制

供應鏈是多環節,多通道的一種複雜的系統,很容易發生一些突發事件。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預警系統與應急系統。供應鏈管理中,對突發事件的發生要有充分的準備。對於一些偶發但破壞性大的事件,可預先制訂應變措施,制定應對突發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應變事件的小組。同時,要建立一整套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當其中一項以上的指標偏離正常水平並超過某一“臨界值”時,發出預警信號。在預警系統做出警告後,應急系統及時對緊急、突發的事件進行應急處理,以避免給供應鏈企業之間帶來嚴重後果。

交流共享

提高信息溝通效率。

信息技術的套用能加強了企業的通信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礙信息在企業內各職能部門之間流動的“厚牆”。供應鏈企業之間應該通過建立多種信息傳遞渠道,加強信息交流和溝通,增加供應鏈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來消除信息扭曲,比如共享有關預期需求、訂單、生產計畫等信息,從而降低不確定性、降低風險。一般來說,企業上下游間的信息有先進的通訊方式,及時的反饋機制,規範化的處理流程,供應鏈風險就小,反之就大。

加強激勵

由於目前我國企業的社會誠信機制很不完善,供應鏈企業間出現道德風險是難以避免的。要防止敗德行為的出現,就應該儘可能消除對信息不對稱性,積極採用一定的激勵手段和機制,使合作夥伴能得到比敗德行為獲取更大的利益,來消除對方的敗德風險。

最佳化合作

供應鏈合作夥伴選擇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補性以發揮合作競爭優勢,一方面也要考量夥伴的合作成本與敏捷性。合作夥伴應將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由採購、生產、分銷、銷售構成的分離的塊功能。只有鏈上夥伴堅持並最終執行對整條供應鏈的戰略決策,供應鏈才能真正發揮成本優勢,占領市場份額。

選擇合作夥伴須考察其綜合素質,如合作夥伴所擁有的核心資源與地理位置、經營業績、R&D、現場管理、質量體系、成本控制、用戶滿意度等,同時要求合作夥伴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和信用水平。要注意識別合作夥伴加盟供應鏈的動機和發生投機行為的可能性,可通過設立一個進人供應鏈的最低信用度,讓那些高於最低信用度的企業成為供應鏈的真正夥伴,最大限度地將具有潛在危險者排除在供應鏈系統之外。

由於供應鏈戰略聯盟是建立在契約(或協定)基礎之上的組織形式,單純依靠契約規避風險仍然不夠,供應鏈企業之間需強化基於合作利益有效分配的信任激勵,一方面要保證供應鏈總收益分配中夥伴間的利益共享,即各成員間都“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要求,約束各廠商的行為,恩威並施、雙管齊下的激勵措施必將大大降低供應鏈面臨的道德風險,增進夥伴間的感情聯絡與合作信任,鞏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柔化設計

供應鏈合作中存在需求和供應方面的不確定性,這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供應鏈企業合作過程中,要通過在契約設計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環境不確定性的影響,傳遞供給和需求的信息。柔性設計是消除由外界環境不確定性引起的變動因素的一種重要手段。另外,當今供應鏈管理強調JIT方法,減少庫存以降低成本,這種運作模式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或需求有較大波動時就會顯得缺乏彈性。變色龍活的時間很長,是因為它應變的能力。因此在注重效率的同時仍應保持供應鏈適度彈性。

戰略合作

供應鏈企業要實現預期的戰略目標,客觀上要求供應鏈企業進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潤、共擔風險的雙贏局面。因此,與供應鏈中的其他成員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成為供應鏈成功運作、風險防範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首先要求供應鏈的成員加強信任;其次,應該加強成員間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第三,建立正式的合作機制,在供應鏈成員間實現利益分享和風險分擔。第四,加強契約規定等規範建設,促使夥伴成員以誠實、靈活的方式相互協調彼此的合作態度和行為。

除了選擇好的合作企業外,選擇流通的產品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文化建設

打造共同的價值觀。

良好的供應鏈文化將能在系統內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增強成員企業之間的團結協作,減少不必要的矛盾衝突,從而減少內耗,並且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共享成果的雙贏關係;使得供應鏈的成員與整體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價值標準,從而維持供應鏈的穩定與發展。

最佳化配送

企業產品生產是以採購為前提的,採購既是企業內部供應鏈的開始,又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供應鏈的橋樑,對於企業降低成本,提高運作效率,增強競爭力有其重要作用。採購環境的複雜多變與採購管理系統功能的弱化是採購風險形成的緣由,採購風險的防範應從供應渠道或供應商的選擇與強化採購制度控制兩方面人手。大型企業集團物資採購市場大,涉及設備、鋼材、木材、塘材、土產材料、工器具、化工原料等多個行業和領域,招標或比價採購促使成百上千家供應商前來競爭,為保證質優價廉物資的及時供應和可靠服務,一方面要實行供應商準入制,設定供應商準入的資格和條件,拒質量差、資信低、服務不到位的供應商於門外。另一方面要建立供應商資信考評信息庫,對供應商基本情況、產品質量、價格、交貨及時性、售後服務等實行動態跟蹤考核,並藉助優勝劣汰機制,使企業集團始終擁有一支最佳組合的供應商隊伍,為集團企業各類物資的可靠供應提供保障。強化採購制度控制應從加強採購隊伍建設、嚴格採購程式、實施有效監管等方面推進。

供應鏈上採用多頭供應商的柔性供應機制,可以有效防範單一供應商結構下渠道受阻,即可影響整條供應鏈常運行的供貨風險。為此,企業對關鍵物資材料的供應須選擇來自不同地域的兩個以上供應商提供,並對每個供應商的供貨進行跟蹤評估,以確保物資供應安全穩定。物流配送是供應鏈營運中的重要環節,依靠專業強勢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可專注核心業務,最佳化經營流程,降低運營成本,分散並增強抵禦物流配送風險的能力。

風險防範

供應鏈是一個多節點企業共同加盟串並相連的複雜系統,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波及和影響到整條供應鏈。為此,集團企業必須與供應鏈上下游共同制定風險防範計畫,建立起操作簡便、靈敏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藉助產品質量、契約履約、庫存周轉、客戶滿意度等監控指標,進行供應鏈風險的識別、評估與預警,以達到及時預防、控制和轉移風險,保證整條供應鏈連續、平穩、有效地運行,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物流術語(二)

在中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定義中指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